《善性循環》第三輯

 

 

 

                           

 

《善性循環》第三輯終於湊足了一百篇最新隨筆散文要付梓出版了,本輯同時附上各位文友的反應文章及所賜予的詩詞粹語,可作為互勵與互勉,我非常開心。此輯最後的廿五篇拙文,是我在離鄉後相隔了卅八年再回到故鄉「越南」後所寫的隨筆遊記,將我在故鄉從南走到北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思,點點滴滴地記錄了下來,以《故鄉見聞,善性循環》作為該廿五篇拙文的完結篇,這應該是一個很完美的句點,以後我還會寫,但會把腳步放慢一些些,不再有急著寫急著發稿的情況了,只希望達到隨心所欲、暢意書寫的境界就好。

 

說起《善性循環》,我是以真、善、美為出發點,寫出我的可喜見聞及各種感想,祈待著美好的一切有不斷的循環,產生正面效果的蝴蝶效應The Butterfly Effect。但是人性有善有惡,總免不了有人以另種的心態來看待美好的事物,說實在的我並不太在乎,也不介意,有時會有些委屈也祈盼公道自在人心,而大量讀者的支持和鼓勵,這就是在三、四年內每輯有一百篇隨筆散文的《善性循環》,能夠出版到第三輯的動力。

 

拙作發表後經常會有很多讀者和各方文友來函,或讚美或提供意見,甚至有詩翁詩姊為它寫詩,響應十分熱烈,我都蒐集到拙文的後頁,看起來就有與讀者即席互動的效果,有位文友說《善性循環》採用此種方式來出版,是別創一格的,它是一個大家共聚一堂,彼此交流心得的園地。

 

當《善性循環》出版第一輯後,有朋友問我為何要盡寫世間的美好事物,而將醜惡與黑暗面丟於腦後,有報喜不報憂之嫌。我在想「真、善、美」乃世人嚮往的境界,可是我們的人生中總免不了會遭遇到困難和挫折,社會上也有很多不公及醜陋的事情發生,因此人們很容易會產生負面的想法,以為多的是「惡性循環」,而不知「善性亦有循環」的道理。於此,倘若大家由自己本身做起,以樂觀的態度去面對橫逆,並對光明面有足夠的信心,在集腋成裘下,冀望締造足夠的能量去影響這個社會,我們的生活就會更為完美。

 

  美國殘障教育家海倫·亞當斯·凱勒Helen Adams Keller說過兩句頗有教育意義的名言:「面對光明,陰影永遠在我們的身後。」「世上最美好的事物,也許看不到及觸摸不到,但用心靈是可以感覺得到的。」因此,我們切不可因遇到陰暗而感到氣餒,更不要為遭受挫敗而陷於頹喪。基於同樣的理由,台北市新聞記者公會每年都有主辦「社會光明面新聞報導獎」,其目的是鼓勵新聞記者多於發掘社會中的光明面,傳播美好的人、事、物,使善性有生生不息的循環,讓世界更為美好。但願文學是美麗的天使,永遠給人們帶來喜與樂,藉著《善性循環》的出版,我祈求善性能永遠不斷的循環下去。

 

《善性循環》每一輯出版,我都要感謝為我設計封面的遠在加拿大溫哥華的區國明兄,我實在非常喜歡這個設計,故每輯都以它為封面,只更換封底的近照和版頭與版腳的顏色,第一輯是美麗吉祥的紅色,第二輯是和樂安逸的蔚藍,而第三輯(本輯)我採用生意盎然的翠綠,成為有統一規格的系列性作品。曾有朋友問我為何不選擇用特大的個人照來做封面,說實在的,我並無意太著重於宣揚自己的相貎,其實也沒有什麼好值得去宣揚的,故我只在封底處有個小小的近照,讓讀者知道是我就好。反而封面中間部份那幅用以前堤岸各華文報的報頭匯集一起打造成浮水印形式的設計,是我最為欣賞的,因為堤岸華文報界是我踏入社會的最初領域,我終生都以曾服務於堤岸華文報界為榮,而該匯集各報報頭設計的原創者已公開表示歡迎我採用,我可以放心了,不必去理會無稽的閒言閒語。

 

《善性循環》每輯能順利在台北出版,並在全球發行,我要再三感謝的,除了廣大的讀者之外,更要感謝我的先生林明弘,如果沒有他盡心盡力的支持和照顧,我是不可能在無後顧之憂的情況中靜下心來從事寫作的,在此我謹將《善性循環》獻給他,留作為我們家裡永恆的紀念物。  

                              

                        黃寶芝寫於台北南港寓所2016.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