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北海公園

 

  遊罷故宮,我們從「神武門」走出來,搭乘巴士只一個站就到了「北海公園」,它位於故宮和景山公園的西北側,始建於遼代,是世界上現存建園時間最早的皇家宮苑,它先後歷經遼、金、元、明、清五朝的興建,歷史十分悠久,而各朝代每次修繕重建均多承襲原來建築的樣貎,沒有太大更改,故可說是中國現存最古老、最完整、最具綜合性和代表性的中國千年歷史皇家園林御苑,到1925年起才開放為公園,民眾購買門票後即可進入參觀。 

 

  來到北海公園,目光馬上被峨高聳的「白塔」吸引住,這座白塔是矗立在瓊華島永安寺的制高點上,我們首先走過永安寺橋(最初稱堆雲積翠橋),據說此橋始建於元至順二年(1331),在元代時它只是一座木橋,後來清乾隆八年改建為三曲折三孔拱券石橋,並改稱為永安寺橋,此座橋南接團城,北連到瓊華島,我們走過橋後就先後看到兩座分別署名為「堆雲」與「積翠」的美麗牌樓,這兒的水域相當美麗,有荷花、垂柳綠意盎然,現在雖時已入秋,但水中殘荷的景色,另有一番風情,正是大家拍照取景的最佳地點,走過兩座牌樓,我們登上了瓊華島上的標誌性古建築「永安寺」。

    北海公園總面積約70公頃,其中水域佔了一半以上的面積(約39公頃),整體佈局是以瓊華島為主體,島上的制高點建有永安寺白塔,與南岸的團城、北岸的宮苑群遙相呼應,相互借景,構成貫通整個園林的南北中軸線。北海公園的建築風格有一些江南園林的優雅情調,但總體上來它仍然保持了北方園林持重端莊的特點。此外,園內的宗教色彩十分濃厚,不僅瓊華島上有永安寺,在北岸和東岸還有闡福寺、西天梵境、小西天、龍王廟、先蠶壇等佛、道教建築,因此北海公園可說是一座集皇室、宅第、寺廟、園林於一體的宏大帝王宮苑

 

    根據古籍文獻指出北海公園在遼代始建時,是位於遼南京城的東北郊外,當政者因見附近一帶風景秀麗,於是疏浚水系,佈局以水為主體,湖泊水域稱太液池,自玉泉山經金水河引水注入(明代起太液池水改為取自積水潭)。並在太液池中佈置島嶼,用橋和岸邊相連,池中有瑤嶼、團城和犀山台三島,分別象徵著蓬萊、瀛洲和方丈,又在蓬萊島上仿照蓬萊仙境建造了瑤嶼行宮,體現出當時主政者對蓬萊仙境的幻想與追求。北海公園先後歷經遼、金、元、明、清五朝的修繕與興建,金大定十九年(1179年),在瑤嶼行宮的基礎上疊石造山,修建了廣寒殿,並將湖泊水域改稱為「西華潭」,瑤嶼改名為「瓊華島」,將整座離宮命名為「大寧宮」(後來又改稱「萬寧宮」)。到了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明代王朝定都北京後,營建了皇宮紫禁城,並向南拓展水系,形成中海、南海,與北海,合稱「西苑」,劃入了皇城的範圍。明萬曆七年(1579年),廣寒殿倒塌,多年未予修復,直到清順治八年(1651年),才應喇嘛所請在廣寒殿舊址上興建了北海制高標的「白塔」,並將瓊華島南部的宮殿改建為「永安寺」。清乾隆六年(1741年)起,北海開始了長達三十年的擴建,除了在瓊華島的四面廣建庭軒與樓榭之外,還在太液池的北岸和東岸增加了許多建築群,形成現今北海公園的格局。

 

在結束北海行之前,我們才去參觀最南側的「團城」,此處瀰漫著一片古風,團城佔地4553平方公尺,城台約有5公尺高,東西兩側的城牆下各開一座門,並有階梯可登上城樓,上面建有門樓。據古籍記載團城原是太液池中的小島,稱作圓坻(意為水中的小塊地),金大定三年(1163年)至十九年(1179年),開始在島上營建宮殿,元代增建了儀天殿,為團城的主體建築,明代重修後改名為承天殿,並將東南兩處水面填為平地,四周加築帶雉堞垛口的城牆,形成一座微型城池。清代又修建了玉瓮亭、古籟堂、敬躋堂、余情齋、鏡瀾亭等屋舍,構成中軸對稱的格局,相當美麗,由於時間所限,我們並沒有登上城樓,只在城樓下拍照留作紀念

 

                                                                                       2016.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