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之美在「天壇」

 

2016/11/2日我們決定搭乘北京地鐵去遊「天壇」和「頤和園」。北京地鐵非常方便,不但指示標誌明顯而且班距密集,我甚至在站口向服務員請教時,他將我需要搭的路線和各轉乘路線及站名的紙條遞給我,因為我去的是著名景點,他早有準備。在北京搭乘巴士(公交車)也很方便,在一些景點附近的路口,甚至設有指路志工檯,當我們到巴士站前看標示牌時,有穿著志工背心的人走過來主動叫我們不必費心去找看了,問他比較快,果然一問之下,立即有正確的答案,真佩服他們將全市密密麻麻的路線網各條路線每個站及轉乘點都一清二楚,我笑著跟外子說他們一定是通過考試有執照的交通志工

 

    名聞遐邇的天壇是位於北京市的東城區,與我們住的西區酒店剛巧是各分東西,我們在酒店吃過早餐後就出發,運氣還算不錯,當天的天氣很好,不太冷還有陽光,正是出遊的好時光。(我們在北京的最後兩天,即11/4~5日,北京大半天都是籠罩在濃濃的霧霾中,30公尺外即白茫茫一片,高速公路封閉,交通受到影響,使我們不得已改變了一些參觀行程。

 

來到天壇,買門票要憑證件,售賣門票的女士告訴我,因我們已年逾65歲,都可享有免門票的優惠,費用雖然並不多,但此次我們來到中國大陸很多景點參觀都享有此優惠,實在覺得很窩心。

 

天壇是明、清兩代皇帝祭天、祈福、祈穀、祈雨的祭祀場所,其整體面積有273公頃,據統計它是北京故宮的四倍大(大概包括外圍的古柏林),它是現存等級最高、規模最大,及最有特色的中國古代皇朝建築群,可惜原來的明代建築多因失修而改建,目前除了現存的「年門」和「皇乾殿」是明代建築外,其他大部份建築多數為清朝時期所建,1961年天壇被中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998年這座北京皇家祭壇「天壇」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據說它起初是參考南京古建築形制而建的「天地壇」,明嘉靖九年(1530年)實行四郊分祀制度後,在北郊覓地另建「地壇」,原「天地壇」則專事祭天、祈穀和祈雨,改名為「天壇」。

 

天壇建築的主要設計思想就是要突出天空的遼闊高遠,以表現「天」的至高無上。祈年殿是天壇的主體建築,它在天壇的北部,祈殼壇的中央,是古代皇帝最主要的祭天地點,圓形的殿座就是祈殼壇。天壇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原名大祈殿、大享殿,又稱祈穀殿,是明、清兩代皇帝孟春祈穀之所,乾隆十六年(1751年)修繕後,改名為「祈年殿」。可惜在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毀於雷火,數年後按原樣重建。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又遭八國聯軍肆意破壞,並席捲奪走殿內的陳設及祭器,甚至將其司令部設在殿內,並在圜丘壇上架設大炮,攻擊正陽門和紫禁城

 

目前的祈年殿是一座磚木結構的圓形建築,它的布局嚴謹,建築結構獨特,裝飾瑰麗,巧妙地運用了力學、聲學和幾何學等原理,具有很高的歷史、科學和文化價值,在中國建築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它採用上殿下屋的構造形式,據說整座建築無大樑、檁木及鐵釘,用28根楠木巨柱環繞排列,支撐著殿頂的重量,三層重簷向上逐層收縮作傘狀,直攢尖頂並層層收進,殿高38公尺,直徑有32公尺,形態甚為獨特。其大殿殿基是建於三層6公尺高的漢白玉圓台上,四周有白石雕欄環繞,使它看來頗有拔地擎天之姿,氣勢恢宏壯觀。祈年殿是按照敬天禮神的思想設計的,殿為圓形是象徵天圓;瓦為藍色是象徵藍天,而殿內地板的正中央有塊圓形大理石,石有天然的龍鳳花紋,與殿頂的「蟠龍藻井」和四周彩繪金描的「龍鳳和璽圖案」相互呼應,真是絕頂的巧妙,令人讚嘆不絕,它不愧為來到北京的遊客必臨的主要景點之一

 

說來慚愧,我此次來到天壇竟然當眾表演了一齣很糗的鬧劇,事緣於外子去洗手間後以為我已走出祈年殿,他直接就到了東南門等我,而我卻痴痴地在祈年殿等他,由於我們都沒有辦SIM卡故手機都不能用,我等急了就忍不住哭了起來,好心的檢票員也為我著急,馬上幫我打電話去廣播求救,才知外子也正在請服務人員幫忙找我,知道他在東南門口,我覺得甚為委屈,故一邊哭著一邊走出去,惹來很多人來關心這位迷路的台灣同胞,真是糗斃了。

 

                                    2016.11.14

 

 

台北☆黃寶芝笛姐隨筆,乃美文也,爱国情怀非常深沉。林继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