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思巴黎——常玉展」觀後感

 

今天大清早起來,發現連續多天的綿綿春雨已停歇,我高興得拉著小米一起商量,如何說服整天盯著電腦螢幕的好好先生肯帶我們出門去散心,先生看我們情真意摯,一口就答應帶我們在市內去逛逛。我建議去台北市中正區的南海學園,因為我想去看正在歷史博物館展出的「常玉展」,帶著小米當然是不方便去看畫展的,但我們可以分開輪流進去看,帶小米的先在戶外散步,本來還以為可以帶牠逛同一區內的台北植物園,可大門口有拒帶寵物入園的告示,我們只好在博物館外頭的荷花池邊,以賞花觀魚來打發時間,想不到小米竟然在荷花池邊大出風頭,成為帥哥模特兒,有兩批遊客拿手機猛向牠拍照呢。

 

       今年是旅法華人畫家常玉(本名常有書)逝世五十週年紀念,這次台北歷史博物館以「相思巴黎——常玉展」為題,除了展出館藏52件常玉畫作之外,還有各國收藏家的常玉作品珍藏一同展出,共超過百件之多,堪稱史上稀有難逢最完整的常玉作品展,怪不得聽說有「常玉迷」特地遠從世界各地搭機來台觀看此次畫展。

 

常玉的作品主題大都是靜物、動物、風景、及裸女等四大類,包含有素描、水彩及油畫,因大部份未標明其創作的年份,故只能以畫作的色彩及創作主題來區分其早期及晚期的作品,而其中台北歷史博物館所收藏的可說是常玉晚期最重要的完整創作。說起來這是有一段故事的,因為在1964年我國教育部邀請旅居法國多年的常玉回台舉辦個展,因此常玉將他晚期的49幅重要畫作先行送抵台北,他當時已領到我國政府所發的中華民國護照,並打算辦完畫展後就定居台灣,可是在他動身前突然想順道到埃及一遊,由於當時處於外交敏感時期,他對政治的認知又十分缺乏,中華民國護照竟無端被扣押起來,使他來台之行因而失之交臂,展覽事經此突然的變故,常玉陷於極度消沉潦倒,體康也逐漸衰退,在19668月他在巴黎蒙帕納斯酒店(Montparnasse)的工作室裡因瓦斯(煤氣)走漏中毒意外辭世,享年65歲。他留落在台北的49幅畫作遂一直珍藏在歷史博物館內,後來博物館從拍賣會上另再收購到三幅他的晚期素描作品(目前一共有52幅常玉畫作典藏在台北歷史博物館),而其中《菊》與《四裸女》繪畫被列為我國重要文物。

 

常玉才華橫溢,他的畫風簡練流暢,並且秀逸清新,由於幼年曾學習中國書法,及受到水墨畫的影響,從他的畫作線條中可看到書法運筆的痕跡,也由於他喜於用毛筆來描繪主題的輪廓,故有人說他的畫有「書法入畫」的獨特逸趣,不但具騷人墨客的瀟灑風雅,更流露出自由隨性的浪漫情懷,同時又融入了歐洲繪畫的柔美色彩,因此佔盡了中西合璧的諸多優點,而我認為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常玉的繪畫每幅都有寓意深長,啟發人的省思,這是他的畫作在他去世後仍廣受重視的主要因素,及至辭世半個世紀之後,依然如神話般被人們反覆來解讀。他的油畫作品《花中君子》在香港的拍賣會上以2812萬港元成交,後來另一幅《貓與雀》以4210萬港元成交,而他的《五裸女》在香港羅芙奧春季拍賣會上,竟是以12800萬港元天價成交,一舉打破了華人畫家油畫拍賣紀錄

我們經常聽到常玉被譽為「東方的馬諦斯Henri Matisse」、「中國的蒙迪里安尼Amedeo Modigliani」,也有人說他是「中國的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及「中國的莫迪里阿尼Amedeo Modigliani」,但如果你從他的創作裡及他留下的感言中去深入賞識常玉的話,你會發現常玉倒像是「流浪在法國的曹雪芹」,因為他有著濃濃的落魄貴族特質,個性瀟灑不羈、敏感且兼任性,他總是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並沉迷於自然美和純粹的境界中。他好似賈寶玉不會為生活汲汲營營,並厭惡爭名逐利,認為那是「祿蠹」之舉。同樣地,他們都是出身自富貴人家,一直注重衣著儀表和生活品味,內心深處有出塵及入禪的意識,早年過著浮奢的生活,晚年卻在貧困潦倒中度過並客死他鄉。

 

常玉在辭世前(1966年年夏天)繪製他最後一幅油畫作品《孤獨的象》時說:「那是只小象,在一望無垠的沙漠中奔馳,牠就是我,天地雖大卻是幾無容身之所」。我們從畫面上看來,小象的確很渺小而且孤單,像被扔在大片深沉原野中的棄兒,這就是常玉晚年孤苦無依的處境,及對世界茫然無奈的感受,他窺見了生命的虛無本質,自己像是一個夢中的人,一個浪蕩的遊魂,也是現實世界的旁觀者,在意識中他趨近於直覺、幻想、與世無爭的童心、以及繁華落盡的凄清,但他總是不肯因現實而驚擾他的清夢,他對自己是有所堅持的,他在我的生命中一無所有,我只是一個畫家。對於我的作品,我認為毋須賦予任何解釋,當觀賞我的作品時,應清楚瞭解我所要表達的... ...只是一個簡單的概念。」他又「一個人應該活得是自己並且乾淨」。可見,「萬物靜觀皆自得」的常玉,何嘗不是已經活出了屬於他自己生命中最純粹的喜悅?

                                                                         2017.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