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之八

 

詩城白帝享譽古今

白帝城不愧為歷史名城,歷代曾有無數著名詩人來過此地,並留下大量經典詩篇,其中尤以李白、杜甫、白居易、蘇軾、黃庭堅、陸游…等所題的膾炙人口名詩,使白帝城享有「詩城」的美譽。而唐代詩仙李白寫下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絕美詩句,更使白帝城名聞天下。

  白帝城位於四川省奉節縣瞿塘峽口長江北岸的山上,地處水陸交通要塞,由於形勢險要,歷來白帝城成為兵家必爭之地。三國時代的蜀漢,曾以此城作為防吳重地,故又有「水陸津要,全蜀東門」之稱。

  白帝城在三峽大壩工程蓄水之前,它本來是一個半島,大壩蓄水後由於水位上升,接連陸地的部份被大水淹沒,白帝城就變成四面環水的孤島,但是往來船隻可靠岸,遊人只需再通過一座「風雨廊橋」便直達白帝城了。其實,現今所稱的白帝城僅是白帝山上的「白帝廟」,真正的白帝城是整座白帝山,當年劉備兵敗後臨終托孤於諸葛亮的地方也不是在現今的「白帝廟」內的託孤堂,而是在白帝山上的古城址。

現存的白帝城是明、清兩代修復的遺址,據考古界發現,在遺址的地底下還藏著三座更古老年代的古城牆。據說白帝城原名子陽城,由於公孫述割據四川,自稱為蜀王,因見當地一口井常有白色煙霧升騰,形似白龍,公孫述因而自稱白帝,並建都於此,將子陽城改名為白帝城。白帝城雖為公孫述所建,但後人說到白帝城竟把公孫述幾乎給忘了,只記得蜀主劉備臨終前在白帝城將家事國事託孤於諸葛亮的故事。

據白帝廟碑有記載宋代曾有人以漢隸書在白帝廟上寫「公孫述帝之祠」,並在祠內供祀公孫述塑像,以感恩公孫述在位時曾在兵荒馬亂中為白帝城居民帶來平靜的生活。到明正德七年(公元1513年)有人將公孫述塑像搬開,改為供奉曾勸阻公孫述稱帝的漢將馬援將軍像,並將白帝廟改為「三功祠」(馬援、土神、江神)。後來到明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年)又有人感於三國時蜀主劉備在白帝城託孤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故在廟內改祀劉備和諸葛亮像,改三功祠為「義正祠」。明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又在廟內添加關羽、張飛像,取明君良臣之意,改義正祠為「明良殿」。從此之後,便奠定了白帝廟內以祀劉備為主的格局。但是後來白帝廟屢遭戰亂兵火所毀,到清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重修,廟內明良殿仍沿舊額,曰「漢代明良」,直至到現今。

白帝城是觀「夔門天下雄」的最佳地點,詩聖杜甫有詩云:

「白帝高為三峽鎮,瞿塘險過百牢關」夔門是三峽的標誌性景點,由於其山勢雄奇,故堪稱天下雄關,長江上游的江水經過這道“門”之後就湧入三峽,瞿塘峽因而又稱為夔峽。清代詩人何明禮有詩寫道:

「夔門通一線,怪石插流橫。峰與天關接,舟從地窟行」其詩意最為貼切。自從三峽大壩建成蓄水之後,現在夔門的氣勢已不如前了,看來天下雄關之姿只留在人們的記憶中。

夔門南北两邊對峙的高山,由於南邊山壁含有大量鈣質,呈白色故稱為“白鹽山”,而北邊山壁則含有氧化鐵,呈红色故叫“赤甲山”,兩山一紅一白隔江相望

,相映成趣,成為長江三峽的一段佳話。

白帝廟是清代建築,內有明良殿、託孤堂,武侯祠、蜀武堂、八陣廳、和觀星亭等…,武候諸葛亮和詩聖杜甫都有塑像立於廟內,而巨型白玉石雕塑的諸葛武候出師表及後出師表就在諸葛亮的塑像後面,十分的顯目。唐朝詩人劉禹錫曾寫下古代巴蜀地方的民歌「竹枝詞」:

「白帝城頭春草生,白鹽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來歌一曲,北人陌上動鄉情。」故至今劉禹錫也有一尊塑像立於白帝廟內,作為紀念。

此次來遊長江三峽白帝城中白帝廟,我們流連在許許多多的過往歷史故事中,仿如在翻閱一頁頁歷史書篇而不忍釋手,有衷心的讚嘆也有無限的感慨,整個遊程一直浸淫在幽幽的思古悠情之中而渾然忘我。    2017.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