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之十二

     

成都名勝「杜甫草堂」

 

  我們遊罷長江之後,來到四川重慶的翌日,搭乘動車到了成都的東站,我們在前往距離車站不遠處的杜甫成都故居「杜甫草堂」參觀的路上,看到路邊有種植很多非常美麗的「芙蓉花」,原來成都有「蓉城」的美稱,就是因「芙蓉花」而來,我沿途拍了一些芙蓉花的照片,以作為留念。

成都的芙蓉花是有個故事的,據說後蜀主孟昶的妃子「花蕊夫人」有傾國傾城的美貎,她除了愛牡丹花,也愛芙蓉花,孟昶為討她歡心不僅為她建一座牡丹苑,更特令在成都的城牆上種滿了芙蓉花,城牆每到秋天即見一片花團錦簇,於是在千年前成都就有了一座世上唯一不為防禦戰爭而是佈滿鮮花的城牆,每當芙蓉花盛放時,沿城四十里遠近都如鋪了錦繡一般,故成都又有「錦城」的美稱,由此可見蜀人特別浪漫的情懷,以及對美的堅持。雖然蜀後來被宋所滅,這位美麗又有文才的「花蕊夫人」寫下其代表作《口占答宋太祖述亡國詩》:

「君王城上竪降旗,妾在深宮那得知?

  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此詩將亡國之恨及思念故國之情表露無遺,故流傳千古,為後世誦讀。

    我一直以來對杜甫的詩篇至為欣賞,故來到成都首先選擇來參觀「杜甫草堂」(亦稱杜甫草堂博物館),主要是為了想來品味這位中國唐代偉大詩人的詩香,並想觀摩體驗這位詩聖的昔時生活。遙想當年杜甫因戰亂避禍來到成都浣花溪畔築茅屋而居,在此處流寓的四年期間,是他畢生的創作最高峰期,寫下240首著名詩歌,為後世吟誦不絕。

    說起杜甫的詩,為何歷史以來備受詩壇的重視和人們的喜愛,究其原因乃是因為杜甫大半生是處於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時期,他經歷了「安史之亂」後戰事頻起的時局,把他捲入顛沛流離的民眾生活中,真實而又深刻地接觸和認識到當時種種社會現象,而且杜甫具有濃厚的愛國心,他憂國憂時,遂以揮毫賦詩來抒發心中的感觸與情懷,在他留傳至今的一千多首詩歌中,使我們看到他的偉大愛國思想和崇高的文學藝術造詣,他的詩對中國文學的發展有極深遠的影響,被後世譽爲“詩史”,可以說他是中國詩壇承先啟後,繼往開來的集大成者,因此他被譽為中國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並被尊稱爲“詩聖”。

    杜甫當年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茅草故居又稱為浣花草堂,本是一間破茅草屋,在杜甫離任成都之後就不復存在了,據歷史記載,五代時期詩人韋莊到浣花溪畔覓得杜甫草堂遺址,而重新修建,及後又歷經多個朝代的多次修復,至今在一座占地近300畝的偌大森林公園中,建作成一個紀念性博物館,完整保存了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和清嘉慶十六年(公元1811年)修葺擴建時的建築格局,草堂內園林竹木蔥蘢,古樹參天,更有溪流環繞,且建築古樸典雅,亭台樓閣掩映在水榭花叢間,更覺秀麗清幽,這兒真不愧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塊聖地。杜甫在成都故居遺址的位置曾引起爭議,但從草堂博物館中的唐代遺址展廳外所展示的唐亭台遺址,與杜詩中對當年居住環境及生活情景的描寫是吻合的,且考古界於2001年底,在草堂内發掘出大面積的唐代生活遺址和一批唐代文物,證實了杜甫草堂在原址上重建的史實,澄清了古今草堂的位置之爭。

    我們來到了草堂的「工部祠」,此祠名稱的由來,是因杜甫在成都時曾被任命爲檢校工部員外郎,所以後人尊稱他爲杜工部,於是此間的紀念祠稱爲工部祠。工部祠後的“茅屋故居”,重現了詩人故居的田園風貌,此茅屋故居是依照相關資料記載重建的,看來頗有古味。而在工部祠東側的“少陵草堂”碑亭,是杜甫草堂標志性景點,碑亭以茅草為頂,十分古樸,其內樹有一石碑,鐫刻“少陵草堂”四個大字,筆力渾厚兼筆姿秀潤,是一幅好書法,上署名是清雍正果親王允禮所書,很值得到此觀賞。

遊完「杜甫草堂」,我們去距離不遠的「武候祠」參觀,此祠顧名思義是供祀諸葛武候,但其內卻有「漢昭烈皇帝之陵」即是蜀主劉備的墓塜,武候祠內還有多幢古色古香的建築,主要是紀念劉關張桃園結義的事蹟,三國的歷史故事彷彿就在我們的眼前。

                               2017.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