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老崇孝話重陽

                               

農曆九月初九日為「重陽節」,因為古老的《易經》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乃日月並陽,故「九九」重九稱為重陽,中國人過重陽節的歷史可推及至漢代,據「西京雜記」載:「漢武帝宮人賈佩蘭,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云令人長壽。」可見,西漢時即有重陽節。自古以來,中國人認為重陽節是個值得慶賀的日子,傳說東漢時的桓景因登高而避禍,及至最後驅魔辟邪、慶獲重生,故事流傳了逾二千多年,經過歷史各時期的演變,重陽節進而有了多元性的發展,成為一個具有民俗文化意識及寓意深遠的節日。中華民國政府內政部在民國六十三年為敬老崇孝而核定重陽節為「老人節」,更是增加了此節日的意義和內涵。

 

記得小時候,重陽節在我最初的意識中認為這是爺爺奶奶祭祖的日子,長大後又覺得它是屬於爸爸媽媽的節日,我會特地帶父母出門去吃館子,點幾道他們喜歡但平日比較少吃到的功夫菜,以示慶祝一番。曾幾何時,多年後的今天,當臺北居住地所屬的里長,通知我和先生去領取重陽節禮物時,我忽地想起它已成為我們的節日了,心中不禁有很多感觸。

 

唐代詩人孟浩然寫了一首有關重陽的詩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他在詩中將農家秋日的田園風光及與友人間的情誼有深入淺出的描述,樸實素雅又自然親切,是一首好詩。

 

而被譽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王維,也在重陽節因憶及家中兄弟寫了一首膾炙人口的詩「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偏插茱萸少一人。」此首詩的詩意含蓄深沉,又曲折有致,道盡了離家遊子在此節日思家念親的感受,尤其「每逢佳節倍思親」至今已成為經典名句。

 

詩仙李白更以《九月十日即事》一詩,具體地描述重陽節的經歷:

「昨日登高罷,今朝更舉觴。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這是李白詩作中在標題上唯一寫有具體日期的詩,簡單四句卻說盡了當時重陽節的活動,將登高、舉觴(飲酒)、賞菊等都入了詩,因唐代以九月十日為「小重陽」,故詩中有「兩重陽」之說。

 

至於白居易筆下的重陽節詩文也有多篇,反映了他在各地度過重陽節的生活寫照,他在《重陽席上賦白菊》描寫重陽宴飲場面:

「滿園花菊鬱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還似今朝歌酒席,白頭翁入少年場。」

由於當時出席酒宴的人多為年輕人,所以他由白菊聯想到自己的白髮,而有所感慨。

 

  中國人一向具有慎終追遠、敬老尊賢及崇尚孝德的傳統,故重陽節也是祭祖的日子,所謂「春秋二祭」即是一年當中在春天的清明節與秋天的重陽節舉行登山掃墓、拜祭先人的祭祖活動。重陽節亦稱敬老節,在臺北的「中華民國老人福利協進會」每年都有辦理全國模範老人及敬老楷模表揚活動,從2014年起,上述活動還增加了「親善孝親學生」獎項,對提倡「孝道」的善良風氣,有很大的助益,從而增進了我們長懷感恩、惜福的心。

 

                                                                          2018.10.17

 

 

https://ssl.gstatic.com/ui/v1/icons/mail/images/cleardot.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