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友,你好走!

梅新,你叫我怎麼說呢?

 

  放下話筒,忍住淚,那頭是好友商禽,我們都稱得上是硬漢,而此刻,我變得軟弱了。
  我會大哭一場的,四十年的朋友,還有誰比這更親?
  我們這群人都是吃戰爭奶水長大的,亂世促成早熟,我們在十四、五歲時候就懂得照料自己,盡量使自己受最少的罪(多麼不易呀!),得著人生滋長最多(當然不可能最多但我們卻阿Q式的以為得著最多)的養分。這群人早年都幹著相同的行業;有的當軍官,有的做士兵,卻都在基層,因此而認識生活,了解活著是怎麼回事。
  無所謂受侮辱或受迫害,就當這些是跟長頭髮長指甲或長高是同件事,這便讓我們對人世採取了親切擁抱的姿態;我們熱愛生活,熱愛周遭的一切,即使某人曾頤指氣使,某人曾揮過鞭子。我們以自己的經歷教育自己成為一個個人道主義者,一個個關愛生命的詩人。
  梅新,他是其中的一個。
  十三歲從家鄉浙江西南部一個山城出來,跟隨外婆與當軍官的舅舅四處飄泊。唸過小學卻什麼人情世故都不懂,一頭栽進了戰火中。八二三金門砲戰前一年,梅新是個下士,幹著文書工作,在金門東部鵲山附近的一個單位服役,我那時是上士,在金南埕下駐營,兩地相距不遠。我們經由前輩詩人紀弦的引介,得知彼此在金門服役。梅新患有鼻炎,我第一次去探訪時,他正在用鹽水洗鼻腔,呼嚕呼嚕的。看他痛苦的樣子,我傻楞楞忘了作自我介紹。但我們一下子就交上朋友,是緣份嗎?我覺得那是基於我們有共同的命運。
  我深知梅新不屈從命運的個性,他在沒有任何關係沒有絲毫助力的情況下進取,考上了「師資班」,由此脫掉了軍服。我那時由上士升為准尉,從步兵單位調到了勤務支援單位。我們常通信,他告訴我花蓮的純樸與美麗,是一個學習的好環境;意思是要我也考一考「師資班」。我另有打算,第二度去了金門。等我一年半後返臺,他已經受訓期滿分發到臺北縣石門鄉石門國小阿里磅分部當教師了。我去看他,睡在乒乓球桌上,第二天早餐,為我加了二個荷包蛋;我永遠記得,他強迫我吃蛋的那一幕。
  「吃,吃!趁熱把蛋吃掉。」
  「一人一個,」我說。
  「全是你的,你需要營養,吃十個都不夠!可惜,小雜貨店還沒開門,我只剩了兩個。」
  按他的個性,如果小店開著門,他真會煎十個給我吃。
  在阿里磅,他決定考大學,並且立刻付諸行動。他始終是個行動派,如願考上淡江法文系,覺得對未來的發展無助,就轉文化新聞系,後來他果然在這條路上拓出發展空間。
  他先後幹過『幼獅文藝』主編、『文化復興月刊』編輯、『臺灣時報』副刊主編、『聯合報』校對、『民生報』編輯到『聯合文學』叢書主編、正中書局編譯部副總編輯、再一直到『中央日報』副總編輯兼副刊主任,近年調任主筆。經歷的豐富,是我這怯於跳槽的人萬萬不能及的,更可貴的是,他的確做了不少事。這大概跟他始終想做一個文化人、一個詩人有關。
  在『文化復興月刊』工作時,他同朋友合辦「雕龍出版社」,什麼書不可以出,他竟然冒險將落在「匪區」(當時對中國大陸的官方稱謂)的一套書『新月月刊』給翻印出來,幾幾乎因為「通匪」而坐牢。出了事情並幾經波折擺平後,雖然心中憤憤,卻不得不接受事實,把所有印出的『新月月刊』收進倉庫。我後來問他為何冒險,他說:「那裡面太多好文章。」
  他是『聯合文學』能夠出版的始作俑者;由於他在聯合報系內部刊物上撰文提出建議,『聯合文學』誕生了,很可惜,他沒幹上總編輯,不然,一定如魚得水,大展長才。到正中書局後,他規畫了一套叫座又叫好的叢書,側重文史,又動了腦筋,一手策劃並辦出了「國文天地」,那時他有意要我去幫忙,我因為對推廣科學、搞科學普及興致仍濃,沒答應去;失去了跟他共事的機會。離開正中書局後到「中央日報」,我們這群人開始常開他玩笑,把他當「要人」看待,某些聚會,他一到,準有人說:「要人來了。」
  梅新作『中副』主編,盡心盡力,把『中副』帶上了高峰,不僅是靜態的版面作業,他還辦文學獎,文學下午茶、每逢元宵節的文學人大聚會,辦得有聲有色,自己卻累著了,種下了病因。我曾對他說過:多寫詩,別把自己搞得喘不過氣來。
  他有句慣性用語;「去你的!」這時對我用上了,我只好緘默,看他去累。去年八月,李錫奇組成畫家團去大陸,行程中有黃山,梅新、商禽,我跟著去。十四天裡,我看到了一個其實也挺愛玩的梅新,就跟他相約,往後咱們這群人,要多在一起到處走走,他說對。於是就有了今年七八月「三峽之旅」的腹案;然而,我攜眷帶子跟幾位不很熟識的朋友作了這次漫遊,梅新此時卻已經有病在身,行不得也!
  實在太累了,攬太多工作於一身,梅新,你這是何苦呢?其實,最重要的,你是個詩人,從早年『現代派』到『創世紀』,後來你發起『現代詩』復刊,扛起大樑,你在詩方面的成績,遠甚於一切。如今,你那些看似「清淡」卻令人回味無窮的詩,成了絕響,我們這群人相聚時,也少了你的笑聲,梅新,你叫我怎麼說呢?老友,你好走!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