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到老,學到老

 

網上進修暇讀書,長才益智樂何如?

怡情養性虛懷豁,格物修身習氣除。

禮義心生循雅訓,恥廉節立取嘉譽。

疏慵少壯知非挽,倍惜寸陰休笑余。

 

讀書,始讀,未知有疑;其次,則漸漸有疑;中則節節是疑。過了這一番,疑漸漸釋,以至融會貫通,都無所疑,方始是學。」南宋朱熹嚴謹的治學名言,堪為我們效法。

 

閱讀不僅對學習著重要作用,對我們的素質修養深具影響。 “一本好書,以影響人的一生。”話是有道理的。相信誰都有自己心目中的偶像,這些令人崇拜及學習的楷模,便可通過博覽群書而認識到。閱讀時,我們會潛意識地將自己的思想和行為與書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相比,這就無形中提高了自身的素質修養。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人要想不斷地進步,不甘做時代的落伍者,就得無止境地學習。

 

師曠是春秋時代晉國著名的音樂家晉平公年欲七十想要學習,恐怕為時已晚,而師曠卻勸他炳燭而學。接著師曠又打了三個比喻:“年少好學,好比早上的太陽絢麗;壯年好學,當似中午的陽光熾熱;老年好學,如同入夜點亮蠟燭。燭光雖然微弱,比不上陽光,但總比摸黑強多了。”從而成功地說服了晉平公,達到了勸學的目的

 

日前,我尤讀到不少 “活到老、學到老”的實例:

 

台灣知名鳥蟲體書法家趙慕鶴先生,今年已106國立清華大學修習「中國文學史」與「科技與社會」兩門課家住高雄的趙爺爺,每個禮拜都搭車到台北上課,而且他絕不遲到,不早退也從不缺課趙慕鶴先生40歲當學校工友75歲當背包客,暢遊英、德、法國。93歲到醫院做2年志工。92歲大學畢業,是台灣最年長的大學畢業生,95歲考上研究所,98歲取得碩士學位,名列吉尼斯紀錄。100歲他的書法被大英圖書館收藏,101歲在香港辦書法展,並且成為暢銷書作者!活到老,學到老在他身上得到最深刻的驗證。

 

今年60歲的朱進東教授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博士生導師。但是他卻以“考生”身份參加了博士招錄,考入南京大學哲學系,如今依然博士在讀。2016年,朱進東再度當選為“最喜愛的導師”,他告訴記者,正是自己“活到老學到老”的考學故事讓學生對自己推崇備至。

 

香港首富李嘉誠,他每天晚上習慣看書學習,已堅持了幾十年。

 

………………

 

網上資源可謂包羅萬有,擇善而用,獲益良多。

 

科技正以驚人的發展,知識日新月異的更新適應我們抱著終身學習的精神。以老人為例,也得學會如何使用洗衣機、微波爐,再是懂得操作電腦、瀏覽網頁等,否則享受不了新科技帶來的樂趣與便利。

 

同樣的道理,若老一輩疏於學習,沒嘗試接受新的事物,以致對其反應遲鈍,會很容易和年輕人產生代溝與隔閡。

 

曾經讀過一段話,頗受啟發:“世間有“知足者常樂”一說。而且,大多數人都承認,知足常樂是一種美德。但是,一切事物都有其存在的環境,知足常樂的道理也是如此。在物質生活上,知足者常樂;如果不知足,就永遠不會有幸福。而在事業上,在學習上,總是知足就會裹足不前。所以,在學習上,要知道精進才行。未來社會的競爭,必將會從今天的人才競爭轉向學習能力的競爭。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樹立終身學習的全新理念,並做到在學習中工作,在工作中學習。真正實現自我完善、自我超越。”

 

由於時局和環境,我在課堂的學習過程甚短,求知唯有多看書,其後添上網進修,久而成習。對於學問,我是一個貪得無厭者,老覺得時間不夠用。邁入中年,倍惜寸陰暇時更勤修以彌補知識的不足。

 

     謹以網上借來的與大家分享,並藉此結束本文:

“……在學的過程中我們會思考在思考的過程中人性會得到昇華在我們短暫的一生中需要突顯自己的價值年輕時學是為了理想為了安定中年時學是為了補充補充空洞的心靈;老年時學則是一種意境慢慢品味自樂其中……”

 

2016. 12. 3

刊於『文藝季刊』第十七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