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說“舊瓶裝新酒”

 

 

人們常以“舊瓶裝新酒”來比喻當今的中華詩詞創作,這個比喻既形象又貼切。“瓶”是外在形式,“酒”是內在蘊涵。形式是舊的,內涵卻必須是新的。那麼,這內涵怎樣才能真正“新”起來呢?

 

首先,內容題材要新。白居易在《與元九書》中指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就是說寫文章要反映時事,作詩要以事情為依托。簡言之,寫詩作文都應反映時代,與時代同步。當然不是說過去的事情不能寫了,而是說寫過去(即便是歷史題材)目的也是為了服務現實。

 

我們今天正處在一個大變革、大發展的時代,全國人民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下,正在意氣風發、豪情滿懷地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鬥著,每日每時都有許多新人新事湧現。有出息的詩人應當關注現實,深入生活,熱情洋溢地謳歌這些新人新事;而不應當躲在個人的小天地裡,閉門造車,或一味吟哦自己的小小悲歡,那樣是寫不出什麼有分量、有價值作品來的。

 

第二,思想感情要新。我們應以開放的心態來觀察當今世界、認識現實生活,思想感情應是陽光的、健康的、積極向上的。惟其如此,才能寫出格調高昂、催人奮進的作品來。決不能因為多讀了幾本古人詩詞,就讓自已的思想感情也成了古人的俘虜,用古人甚至士大夫的眼光來看待今天的社會生活,就難免會與社會格格不入,以至意志消沉,情緒低落,甚或變得感情脆弱,見落花而流淚,望夕陽而感傷,其作品格調豈能高昂?那樣的作品自然不會為廣大讀者所接受,必然被時間淘汰,被歷史遺棄。

 

第三,語言要新。詩歌本來就是語言的藝術,所以對語言的要求也特別嚴格。作為人類複雜的心理狀態、特別是思想感情的反映形式,詩歌語言不僅要準確、凝練,更要形象生動,富有張力和感染力。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的發展,語言也在不斷地發展變化著,因此詩歌語言也應與時俱進。我們既要認真學習、正確運用古人作品中那些優美、凝練、富有韻味和生命力的詞語,也要努力從現代口語中加工提煉出新的詩歌語言來。事實上有不少詩人已經這樣做了。請看劉家魁先生寫的《山居》:“無路藤牽掛,有歌鳥引吭。野花香入夢,貪睡樹敲窗。”多麼清新自然而又散發著濃郁的鄉土氣息的小詩呀!他的另一首小詩有句云:“人為多情老,路因無伴長。”也是明白如話,但它富含哲理,耐人尋味。像這樣深入淺出、貼近口語的好詩,一定會廣受歡迎的。而那些食古不化,泥古仿古,通篇陳詞濫調的所謂作品,只會倒人胃口,令人生厭。更何況我們今天的社會生活、人際關係,較之古代要複雜得多、豐富得多,許多新生事物遠非古詩詞中的過時語言所能表達的。

 

如此看來,中華詩詞這株大樹,只有既保持傳統特色,又跟上時代,不斷發展,才能更加根深葉茂,枝壯花榮,結出豐碩的果實來! 

                                       

 

 2013.4.13于銀城東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