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滄桑

古都街前塵往事(四)

物換星移 商海浮沉

 

一個國家的富強,一個社會的安定繁榮,必定要由多個因素相輔相承才能達到目標,而經濟發展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當年堤岸的繁榮離不開華人先輩們在商貿領域中的打拼,更離不開「古都街」的商貿風雲起伏。

 

當年移徙本市的先輩們除了勞動大眾之外,也有挾巨資到富庶安定的地方經商發展。在第六郡和第八郡多間碾米廠(也稱「米絞」或「火絞」),例如:「三興」、「廣怡豐」,及第五郡的「萬益源」等;一如今天外國投資商來越發展商貿繁榮所在國,接著就落地生根在此定居。

 

除了挾巨資的投資開發商之外,當然少不了白手起家的傳奇人物,例如「朱家本立齋」的創辦人朱星槎就是白手起家的佼佼者。他的糕餅店開店於1864年(中國清同治三年),至今 (2014) 已有150年歷史,現已傳至第五代仍執著頑強地「生存」著,是本市碩果僅存的百年老店。另一位就是當年有「經營之神」稱譽的郭琰(綽號「跛通」)所創立的「郭通合公司」。「本立齋」位於現在的武文傑大道1302號。「郭通合公司」座落於古都街47號,一連五間的三層法式樓房(現在尚存四間)。

 

當年在「古都街」叱吒商界的商號,可以說全是華人創辦的,由最傳統的手工藝(木器)店至藥材莊、米店、藥店、中醫、西醫、建材、機織、貿易、華洋雜貨、銀號、運輸、戲院、旅遊、旅店、餐飲、影業、餅店、茶葉莊、醬園、新聞(報紙)、教育、印刷、機器甚至長生店(棺材舖)等等,真是不勝枚舉,以「萬商雲集」來形容其鼎盛一點也不為過。

 

由於時代的趨勢與需求,銀行的服務範圍逐漸擴大與興起,「古都街」在1920年代就有「中國銀行支行」設在「古都街」16-18號(現已不存在)。自1950年代開始,在不到一公里的街道上就有「交通銀行」(158號,現為「越南工商商業股份銀行」);「渣打銀行」(43號,現為「越南農業與農村發展銀行堤岸分行」);「盤谷銀行」(130-132號,空置);「湄江銀行」(91號,其前身是「天香」味精的「永興行」,現為「第四區農林水產質量中心」)。近年來,更增加了三間銀行;「聯越銀行堤岸分行」(52-56,其前身是長生店與機器店);「北亞銀行」(屬趙光復街70號,其前身是「奇南茶室」);「西貢商業股份銀行」(76-80號,其前身是「太平洋藥業公司」;後來由客裔殷商蕭源有改建為「福成行」);前後共有五間銀行鼎足而立在同一條街道上,可謂金融匯聚、商機勃勃。

 

由祖籍廣東東莞華商梁際飛主理的「大通行」(125號),自1950年代初至南方解放前是第五郡首屈一指的旅行社,代理國際航班機票及越南航空公司堤岸辦事處。此外,還有「華越旅行社」(32號)及「華僑旅行社」(84號)。

 

「古都街」百年來都以藥材(生草藥)貿易而聞名遐邇,香港與本國醫藥名家精製的膏丹丸散都集中在此。說到這方面當然首推「仁存心」(67號,亦兼賣壽木與籌辦喪禮事宜);「翁炳裕」(57);「怡生隆」(59);「天保堂」(69);「生記」(83);「太元堂」(77);「景記」(120);「永同亨」(178);「太平洋藥業公司」(76-80)以及後來居上的「怡南興」(41號,舊店原在趙光復街34)等等,難以枚舉。

 

旅店、酒家有: 「長江旅店」(5號,已不存在);「公生旅店」(7-13);「華麗酒店」(16-18號,曾是「中國銀行分行」已不存在);「玉壺酒家」(29);「皇后旅店」(32);「廬山旅店」(34)。後來自19501975年期間興起的餐飲業有「奇南茶室」(現為「北亞銀行」);「精華茶室」(152);「世界餐室」(152)及「新樂園餐室」(154);醬園有「萃芳」(182)、「泰珍」(186號)。

 

戲院方面,除了上文曾提過的「太平戲院」之外,還有一間「新光戲院」建於二次大戰和平後,當時是一幢三層新建築物,它四面環街是一座獨立建築,三面住宅圍繞,戲院正門從「古都街」進入,後座背向鄭懷德街是戲院後台的出入處,除了上映電影外,也常邀請中港粵劇紅伶登台演出,可惜於1956年發生一場火警,戲院內大部分設備付諸一炬,後來由業主「芳泉鹿嘜汽水廠」陶氏改建在周邊多加一層為住宅,解放後整座(樓下)改組為「第五郡銅鐵物資市場」,門庭依舊在,但人事已全非!

 

  運輸業有: 「匯豐」(67);「友信」(90)及「南僑」(137)

  餅家就僅有:「隆昌」(168)

報社方面,早期有:《中國日報》(10號,已不存在,營業部設在同街144);《中華日報》(65);後期(至解放前夕)有《新越報》(102);《遠東日報》(104-106)

影業公司最早期有: 「越華影業」(118號,後來改建為「天香味精公司」,現為「梅花民辦幼兒園」);以及創立於1903年的「陳怡遠公司」(114-116),除了統辦環球貨品之外,更兼辦進口中西影片在各戲院上映;解放後曾開辦演員訓練班(現為「昇龍民辦普通中學」)

 

「古都街」當年除了匯集中草藥與進口西藥,也有中西醫診所,例如: 「仁存心」東主區仁生在該店坐診,以及禮聘來自中國廣州的跌打傷科名醫師何日初駐診,名中醫關伯銘則在63號駐診;西醫方面就有來自法國的花比利博士以及後期的鄧玉松西醫。

 

1975年之前,要從越南南方匯錢回中國家鄉,如果找不到渠道,從銀行是不能匯出的,我還有印象在「古都街」大概是“居安里」鄰近,當年有一間「捷順行」是做建材生意,他在香港有聯號是可以代客匯錢回家鄉的,以100「粒米」代表100港元,他還可以將匯款人家鄉的親筆信帶回交到客戶手中。

 

提到「劉亨記」(124-128),人人都耳熟能詳。傳說他是百年前從新加坡來越南經商的潮裔商人,他的大宅天台上設有警報呼鳴,當年日侵時期就靠它發出震耳欲聾的警報促請全民進入戒備,大宅內更建有地下室,日軍曾徵用此大宅作為政敵審訊室,在此處真不知有幾許慘死的幽魂!第二次世界大戰和平日軍投降,此大宅才歸還劉氏。現已太平盛世,警報設備已被拆除,路過翹首觀望已不復見!感嘆豪門大宅歲月滄桑!

 

  來越謀生的華人先輩們,不論是挾巨資而來還是白手起家者,他們對慈善扶危、教育子弟都不遺餘力,所以當年僅在西堤公立、私立大小華校(越華雙語)就有119所。在1956年減至105所,跟著很多私立學校逐漸停辦,只有公立(幫立)仍繼續教學。潮裔支援的「義安學校」創立於1913年、最初是附設在阮廌街的「義安會館」內,當時僅有十四名學生,後來學生逐年增多。於1935年左右,會館撥公益資金在「古都街」購地建校是為「義安中學」(66)。於1962年易名為「同德中學」,現在學校已一分為四:前座是「胡志明市華文教育輔助會」、「胡志明市華語教師俱樂部」、「胡志明市華語成人教育中心」和後座是「教育培訓學校」。

 

                                2017.6.26 寄自越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