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海桑田話羊咩山

 

一世紀前,座落於現在第五郡第七坊,由安平街與陳富街交界的“國際醫學化驗中心”開始,經“六邑(安平)殯儀館”一直沿路向東朝阮廌街走,來到裴友義街交界處,即阮廌街377號轉角的裴友義街158號至113號止,這一居民區到現在人們仍稱為“羊咩山”。

 

顧名思義,此區域定與“羊”有關。據世代相傳,在世紀前,這裡一帶人煙稀少

,到處雜草叢生,墳塋處處,非常荒蕪。此區有個小山丘,山腳邊只有疏落幾間木屋和茅寮,有數戶印度人在此放羊過活。後來這些印度人將賸下的茅舍木屋租給一些勞動華人和越南人居住。自此,人煙就漸漸繁盛起來。在1950年之前,現在阮廌街的“7A醫院”(前中正西醫院)對面,介於阮廌街陳富街和安平街之間的小花園,以前原是一個小市墟,名字叫做“石集市”,安平殯儀館附近當年全是木屋茅棚。

 

由於種種原因,移居本市的華人日眾,包括廣東人、福建人、客家人、海南人和潮州人等。現在的安平醫院本來是一片墳地,內有一個屬於潮州先民合資籌建的“橡義祠”,潮州六邑是:澄海、海陽、饒平、普寧、潮陽、揭陽等六個鄉縣的總稱。 “橡義祠”是建於前清光緒七年(1881年),是當年潮州鄉紳們集資為同鄉的貧病和逝世者建立的一所民間慈善機構,故此又叫做“潮州六邑善堂”,隔壁的“觀音宮”是建於光緒廿五年(1899年),當年此區就只有這兩個廟宇式的磚瓦建築物,由此可想像世紀前這裡的荒涼與今天的經濟繁盛人口稠密的強烈對比了!

 

一位現年已87歲,但還很壯健,記憶也很好的吳大娘,她老人家在羊咩山住了六十年以上,見證了羊咩山的風雨變遷。當年在她眼中的小孩,今天已是爺爺輩了!她告知筆者很多羊咩山的前塵往事。

 

在六十年前抗法、日時期,這一帶全是草坪,除了“橡義祠”、“觀音宮”就只有一座兩層磚屋(就是現在陳興道街A段900號至930號),在當年來說是一座非常新穎的新建築物,可說是豪宅,除此之外就是高與人齊的萋萋野草,兩口水井和疏落的茅舍木屋,沒有自來水更沒有電源,是一個荒蕪未開發的貧民區。一片荒漥之地,且到處都有墳墓,茅寮木屋就與墳墓為鄰,一些沒有後人拜祭的孤墳,被後來的居民掘起夷平,出土的棺木還非常堅實,居民便鋪在土漥上當踏腳板用。數十年來這個區域曾數次失火焚燒,在五十二年前(1950年)曾發生一場人為大火。由現在阮廌醫院對面起火,火勢順著東風,將整個羊咩山幾乎夷為平地。陳興道A段的大樓左右只是草坪,“橡義祠”及“觀音宮”等磚石建築幸沒有被大火波及,故能保存至今,只是木屋茅舍遭殃。生活環境已是非常窮困的勞苦居民,雖經此劫仍頑強地再在舊地重整家園。一天天地居民就多起來,山腳和山上及所有的草坪,全部住滿了民眾。區內房屋星羅棋佈,小巷道九曲十三彎,有如迷宮,膽小的人是不敢驟然進入該區的。因為人口稠密,品流就自然複雜,所謂龍蛇混集,良莠不齊,故此當年“羊咩山”這三個字,使人有一種聽而生畏望而止步的恐懼感!

 

時代的變遷,經濟的發展,已使此區的環境來個大轉變。昔年的貧民區,今日已是一個經濟騰飛的地區。很多當日為環境而誤入歧途的人,都已轉營正業過著安定幸福的日子。區內更有小手工業、食品工業等為居民創造就業機會,在它的週邊更是商店林立,一片繁榮,區內可以說是沒有了茅舍,木屋就還有寥寥幾間而已!當年的丘頂,今日仍屹立在區內,丘頂上大概還有十戶人家,住的都已是鋼筋水泥屋,自來水與電源都有了,家家戶戶多有電器傢具和電話,電腦也不缺,除了尚有數戶人家門前有個小庭園的舊式瓦房外,區內早已難找到一塊空地了。橫跨在山腳下的潘文治街尾段更是華廈林立。

 

昔日的羊咩山,今日已是另一個世界了。

 

                                                          2002.12.22見報

                                                          2017.8.1寄自越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