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曲韻滿城春

 

    

      百年前有「小廣州」之稱的越南南方胡志明市 ( 前稱堤岸 ) 第五郡,自華人開埠三百多年來是華人聚居最眾的社區,在近四十年來因時局環境的變遷,華人的人數比例才大幅度漸漸下降。在此「華人城」中的第五郡,華人以廣州人居多,其中亦有廣東潮州、客家、福建、海南和 1953 年南撤的海防人等,他們有各自組織成立會館為鄉親謀福利。

 

 先輩們從廣州帶來了傳統的文化藝術、建築風格、民族風情、風俗禮儀、信仰外,還有地方傳統戲劇——粵劇戲曲也一併帶到堤岸城。在上世紀廿和卅年代是全盛時期,當代人們工餘暇來就是喜歡以看粵劇 ( 睇大戲 )聽粵曲來消遣。步入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本市仿香港風氣,同慶酒樓首設粵曲音樂茶市,每星期日上午可以說是客似雲來座無虛席。此趨勢使粵曲演唱風雲一時,可惜隨著西風東漸,趨時的時髦藝術興起,年輕一輩對此傳統藝術已不感興趣,時代經濟的效應使她開始式微,作為粵藝傳播站的香港亦然,為了生計操此藝業以謀生者亦多轉行另謀發展,或只在休閒時間操練娛樂一下而矣。

     

        憑記億,筆者還可回憶 (在場觀賞 ) 一些當年香港的大老倌來越登台的情景。任劍輝、白雪仙、梁醒波、靚次伯在 (中國——大光戲院 ) ,黃超武、新靚就 (關德興他因為在電影中扮演黃飛鴻而成名所以很多觀眾都忘了他在粵劇界的名字)他兩人在 (同樂——新同慶戲院登台) ,蔡豔香在 (新同慶登台 ) ,芳豔芬在 (皇宮戲院隨片登台),何非凡、劉克宣在 (中華——中興戲院) ,祁筱英在 (大光戲院 ) ,蘇少棠、鍾麗蓉在 (金像戲院),南方解方前 ( 1972 )最後一台粵就是由香港的南紅、龍劍笙 (任劍輝入室弟子)等多位名組成的「香港新鳳鳴劇團」在豪華演出,時隔 45 年仍尚未見有香港或廣州的粵劇團,重來胡志明市粉墨登場與觀見面,相信其原因是離不開時代經濟的效應,組辦單位對此是不容勿視與草率。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本市的粵藝界竟出現意想不到的熱潮,因當時國門尚未開啟,娛樂業範圍尚狹窄,「統一潮粵團」的成立在「皇宮」及「三多」兩院上演地方傳統戲劇,吸引著一群年輕的觀眾,尤其是女觀眾她們一窩蜂地追捧她們心目中的偶像,究竟傳統劇藝是什對那些觀眾來說,可以說是一竅不通,她們的追捧只是為了偶像而出發,且還為了偶像而發生毆鬥,是當時華人社區一道使人啼笑皆非的風景線。

  

        粵劇是中國廣東省最大的劇種,其流傳地區包括廣西省部份地區,原稱「廣府戲」民間稱「大戲」是以廣州為重心,香港是粵劇海外轉播站再向世界華人社區傳揚。粵劇既是地方傳統藝術之一,不論其編劇、撰曲、填詞、演繹等都臻一流水平,曲詞韻律與劇情的配搭吻合天衣無縫,非國學根基深厚者所易為之。香港當年最著名 ( 還有南海十三郎 ) 的劇作家唐滌生 ( 1917-1959 )的驚世作品就可見一斑,其作品在粵藝界歷久不衰,傳頌後世。

    

        本市在各華人企業家與熱心人士的贊助下,粵曲免費培訓班已如期在第五郡文化中心開課,吸納對此感興趣的青少年參加,藉此培植後起之秀,將此藝術傳承下去,冀能重振昔年雄風。

   

        話得說回來,演繹傳統曲藝,在中文文化方面定要打穩基礎與領悟其內涵,演繹時才能將曲中神髓揮灑自如,絕非隨口哼那麼簡單,故此學藝者除了天賦、興趣、不懈努力和名師的指導還要兼備對中華文化底蘊的認知。祈希本市粵藝從此揮去陰霾,重現燦斕的豔陽天。

 

    唐滌生(1917-1959)

(加拿大 黎繹榮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