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漢學耆宿

■■■曹信夫老師■■■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文化底蘊精深博大,文字構造獨特。在數千年中華文化史的長河中,出現過幾許名儒,他們千百年來為中華文化的傳承作出了無私無盡的貢獻,使絢麗的中華文化,如無休止符地延續下去!

 

本市廿世紀的當代名儒為數也不少,可說人才濟濟,如:梁澤普、鄺魯久、李其牧、李伯持、岑權波、陳寶尊、陳友琴(劫餘生)、李魯叔、周益伯、周伯壽、鄔增厚、蘇懷憲等,還有多位學者,皆因年代久遠,在年輕一代的腦海中早已淡出或未所聞!

 

視本市目前懷有高深漢學造詣的學者,相信除了曹信夫老師之外,就難作第二人選了!曹老師漢學精湛,教學經驗豐富,講學方式令學生易於接受與領悟,有口皆碑,譽滿當今教育界與文壇。

 

曹老師祖籍中國廣東省番禺市鴉湖鄉,出生於1918年,哇哇落地僅四個月就痛失嚴父,慈母為生計忍痛將幼兒托翁撫養,隻身下南洋,在本市充當挑水和家庭雜役謀生,以養育鄉間幼兒。曹老師十歲從鄉間私塾轉到廣州市南武中學修業。於1935年(十七歲)曹老師決定南下尋母。當談到慈母的辛勞,曹老師眼中有淚,感慨不已!踏上陌生的土地,今後生活何去何從?!曹老師當時就選擇了在一家華文報社印刷部門當排字工人,從此,這份排字工作就引導了他踏入文化教育的階梯,成為作育英才的“夫子”。在四年的排字生涯中,曹老師利用工餘的時間,常閱讀來自香港當代著名學者的佳作,不懈努力地去自修與鑽研。曹老師是一位文學愛好者,再加上天份使然,華實而鏗鏘有力的文章常見諸於當年的多份華文報刊上。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因時局動盪,曹老師為避免捲入政治漩渦,便擱筆,並經由族兄創英推薦,於1943年遠赴茶榮市“廣肇學校”任教務主任。這一個生活轉捩點,使曹老師從印刷與新聞界走上了教育界。在茶榮只待了一年,翌年(1944)轉往大勒任教。1945年二戰結束後,曹老師轉到芹苴市任教。經年來的輾轉奔波,於1955至1959年,他在堤岸趙光復街118號“惠宣學校”以中國普通話授課。

 

曹老師所收門生,都是已有中文基本學歷修生,先從九品詞的認識為入門,書信、柬帖、應用文、古文觀止、字學辨正等等都在授課範圍之內。曹老師對學生的要求很嚴謹,學生學文首個步驟就是要瞭解與認識中文識字的四步基本功夫:筆劃、構造、讀音與解用;深一層就是古文和成語的解說與運用。曹老師舉例:我們常見家家戶戶的門楣上所貼的“五福臨門”,相信能瞭解的人並不多,“五福”者就是富、貴、康寧;攸好德與考終命,很簡單的四個字,但蘊藏的意義就一點也不簡單!的確,中華文化的精深博大,並非在一朝一夕所能學曉的,尤其詩詞歌賦與對聯,是要通曉平仄與四聲,在廣東的音韻裡更有九聲之多,所謂“打油詩”易吟,“律詩”難作!

 

最近,中國清華大學正陷入爭議,是否將傳統文化的《四書》列入教材,成為必修課文一事,有關人士對此各持己見。對此,曹老師認為《四書》是傳統文化與道德倫常的學說,但其中一些太迂腐太落後的部份如:“女子無才便是德”,“女子與小人難養也”等舊思想就應該廢除刪掉,其中有關道德倫常就應去傳承與提倡。若要振興民族,道德倫常與禮教一定要奉行,若要強國,思想一定要新,“新思想舊禮教”是曹老師的座右銘之一。

 

曹老師雖年屆91高齡,卻體康與神采矍鑠,聽覺靈敏,中氣充沛,從形態上只像七十多歲的老人。談到養生之道,曹老師日常生活嚴守紀律,起居定時,飲食節制,煙、酒、咖啡從不沾唇,絕不暴飲暴食,每天三餐依時,不多吃零食。此外,每天從不間斷(下雨時在室內)每晨在露台作一小時的自我全身按摩與拍打。曹老師在六十五歲那年無意中得到一部手抄本《自我全身按摩》的書籍,一直以來都不斷地依書運動,相信這一切就是曹老師養生之道吧!

 

在七十三年漫長的教學生涯中(有兩年停教從商),曹老師曾在多所學校任教,可說是桃李滿堤城,其中有些還是三代皆門生。胡志明市華文文壇新慧星李偉賢(寰宇)及多位華文教師都是曹老師的得意門生。

 

曹老師老當益壯,除了在家中授課之外,常與友人或後們互相討論,交流漢學,還應邀先後出任古詩分會湄江吟社顧問和最高顧問。曹老師的代表作《勞動十詠》刊在《湄江詩詞》第二集,備受讀者讚賞。

 

曹老師一生醉心鑽研學問,教導後輩,對社會上一般的名利得失淡而處之,不阿謏奉承,不趨炎附勢,數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肩負這項神聖的使命!

 

有興趣研究漢學與進修、搜索中華文化精粹的年輕一代,可向曹老師求學問,所謂“與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茅塞頓開”。

 

    這些年來,筆者常向老師請教,老師除了不吝賜教外,也常傾吐一些人生經驗,老師雖然桃李滿門,唯一遺憾的就是因生活環境,兒孫未能秉承漢學。

 

 

            此文脫稿於200811月,曹老師已於2013仙逝。

            2017.10.14寄自越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