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曲界中之“琴瑟和鳴”

曾文雄江志蘭

 

形容夫妻倆人志趣相投、和諧共處,在中國民間常用的:琴瑟和鳴、鸞鳳和鳴、夫唱婦隨等頌詞中,可見“唱和”與“合拍”對幸福夫妻來說是一節很重要的關鍵。在本市粵語曲樂界中就有一對夫唱婦隨的“合拍”夫妻,他們是夫為曲樂掌板與頭架師傅,妻為樂曲唱繹,一彈一唱和諧合拍,他倆雖非專業人士,但其曲藝造詣與專業者不相伯仲。他們就是本市粵語曲樂界享負盛名的業餘曲藝家曾文雄與江志蘭。

 

五十多年前,在本市客裔崇正體育會的粵劇組辦得非常有聲有色,而且在廿世紀三、四十年代初期,穗、港粵劇團視越南西堤是劇團走埠登台的熱點,而且,從穗、港來本市登台獻藝的粵劇藝員與音樂師傅,在演出後很多都留下在本市定居,故此在那個年代,本市粵劇曲藝界可說是人材濟濟。

 

曾文雄先生於53年前正當少年英氣勃勃就參加崇正體育會的粵劇組。他的啟蒙老師是尹光(呂明光,現居香港,曾於2010年元月來堤演唱),接著向林文輝求藝;彭興盛授予樂器理論,更投於黃侯平門下學掌板,從此就與粵曲藝術結下了不解之緣。

 

曾文雄認為,音樂固然是無國界的共同“語言”,是人類表達喜、怒、哀、樂的“代言”,發揚民族傳統的樂曲更應是義不容辭,但若果太沉迷於箇中就未免成了“玩物喪志”,所以多年來他都是以業餘姿態在曲樂界中活動。他熱愛粵曲藝術但也不忘他的事業--經商,從油漆行到開顧繡行(幸福顧繡店)一直在商場打拼。生意不景氣時,他曾以遊客身份到香港參加一些堂會(香港人叫“局” )為樂師。雖然大部份時間是從商,但曾文雄對曲藝仍然興致盎然,每個星期天下午都偕同夫人與同好們雅集一處,操琴唱曲,樂此不疲。

 

江志蘭女士也是當年崇正體育會粵劇組的成員之一,她唱曲的聲調與當年香港粵劇界紅極一時的已故女文武生(香港粵劇界譽為戲迷情人)任劍輝的唱腔非常接近,故而不需刻意去模仿,也能唱出任劍輝曲藝的一些神髓。江志蘭除了當個標準的家庭主婦與賢妻良母外,也是一位粵曲業餘歌唱者,常與夫婿合拍唱錄粵曲;享譽本市粵語業餘曲藝界數十年。

 

除了擅長小提琴(梵鈴)與二胡之外,曾文雄對粵劇舞台上的知識也十分淵博,自小得名師指導與天賦及努力鑽研,今天在此藝術路上的成就實非一天所成。他當年亦曾教授過數名徒弟,可惜時移世遷,多已定居外國。當談及粵曲的“前景”,曾文雄感到非常噓唏!因為時代潮流因素,對傳統粵曲、粵劇感興趣的年輕人可說是接近“零”的“淒清”,後繼無人又如何去談薪火相傳呢?!曾文雄表示若有年輕人有此興趣,他極願意將其所學所識的粵曲藝術傾囊相授,為此傳統藝術的傳承盡一份綿力。

 

筆者亦是粵劇、粵曲的擁躉,對曾文雄的肺腑之言深有同感!面對這門傳統藝術的漸入式微,確是有待有心人士的力挽狂瀾。在中國廣州,有關方面為了保持與發揚此地方傳統戲曲與舞台藝術,現正鼎力推動吸納新血,創造機會提高年輕一輩對此傳統藝術的興趣。在本市,各有關方面也作出不少措施來振興傳統舞台藝術;各曲藝社的持續活動也讓唱粵曲、演粵劇之風漸盛,由此也湧現了一些新因素。

 

2017.12.7  寄自越南

 

鳳凰城氣如虹笛長箋注:

 尹光最後來越南堤岸表演是2013年,在首都戲院,我和澳洲來的親友有去捧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