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節糕點 點綴生活

 

農曆逢年過節,每月朔望(初一和十五),家有喜慶或其他傳統俗例所需,家庭主婦就自然而然會想到去市集,購買一些葷、素的傳統糕點來應節。

 

傳統的糕點與應節食品,因為受到時代的衝擊,調製與出售地點已越來越少!這種食品大致上分為廣州與潮州兩大類,口味各有千秋。

 

每年大約農曆臘月十五後,在第五郡馮興街與阮廌街交界處,售賣煎堆、角仔、年糕的攤檔林立,百年來從未間斷過。這一帶對於應時應節的食品比較集中,其次的地點就是第十一郡傅基調街的白鐵街市了,因為這兩個街區廣東籍的華人居多。在第八郡有兩間潮裔開設的鬆糕與大發糕的作坊,糕點也非常清甜可口,很多消費者都是識途老馬。

 

在第十一郡森德街有一間家庭式製造兼售賣潮州口味的糕點店,所賣的潮州糕點價錢大眾化,有香芋、綠豆包,還有玫瑰紅桃形的糯米粿、韭菜粿、酥餅等多式多樣。因為包點做得可口,很多消費者都來惠顧,不少廟宇也常用電話落訂單。

 

說到廣東式的素食糕點,在第五郡老子街溫陵會館“觀音廟”鄰近有一個攤檔,擺賣款式很多,每月逢農曆初一和十五,或節令神誕才開市,消費者多為一般家庭主婦,如果喜愛吃廣東素糕點,可依時前往購買品嚐,攤主是華人名叫惠芳姐。據她告知,她八歲就跟隨外婆在觀音廟鄰近賣糕點,還承繼了已故外婆調製糕點的技巧已有卅多年。她調製的糕點都是廣東傳統食品,在現時的市集已很少見,尤其是“鶴山炒米餅”,現在懂得焙製的人已越來越少。還有“芝麻糕” 、“煙茜糕”(煙茜是一種草藥可治腸胃不適)等多種素食糕點與包點,種類太多,讓你眼花撩亂,只有選擇你所喜好的。平日每天上午就在馮興街市(近阮廌街)擺賣。

 

在老子街另一段,首都戲院側旁的市集內,當年有一位華人老婆婆,人人都稱她“歡姐”,當調製的新年食品煎堆與角仔,嫁娶傳統禮節用的煎堆(中空沒餡),附近一帶有口皆碑。歡姐雖作古多年,但手藝並沒有失傳,已由她的媳婦繼承。她的家在市集內,每天早上賣早點,時節一到就調製糕點應市,嫁娶旺月也接訂單為有需求的消費者服務。

 

  因為時代在不斷前進的洪流中,很多民間傳統食品亦漸漸被沖走,例如上街叫賣的“麥芽糖”,潮州傳統零食的“剪落錢”等,在今日的社區已難見蹤影!相信不少人也會同筆者一樣,希望傳統的食品仍受現代人喜愛,更希望調製手藝後繼有人,讓各種具有代表性的民族飲食文化得以繼往開來,代代傳承下去。

 

2017.12.15寄自越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