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社區--

里、巷、弄、坊、、居與胡同

 

人類的祖先由築巢覓穴以棲身,再經各個時代的演變至今天的高樓大廈,甚至高聳入雲的摩天大樓;從遊牧至聚群定居,祖先們自覓得福地建築房舍以棲息後,便逐步興建橋樑、港灣、道路以便利水陸交通,從而連貫每一個聚居點,在聚居處更編建了通衢大道、里、巷、弄、坊、與胡同。

 

通衢大道即四通八達的大路。里--在古代它是以50家為一里(此里非公里)。巷--是里中屋舍前之小路,里中直的路稱街,橫曲的路稱巷,在中國南方的巷道叫做弄,北方叫做胡同(衚衕)。坊--是邑區的名稱,古時“坊”是指貿易之所,可分為茶坊、布坊、作坊(工廠)等。 是“村”的同義字。

 

300年前本市(舊稱嘉定城)開埠時已有華人的足跡,華人將聚居的建築文化,從中國內地帶到本市及其他地區,尤其在第一、五、六、八等郡的華人聚居點,每一條巷、里、坊、胡同都有其特色,而且都有名字,名字多由當時的文壇泰斗命名,書法名家書寫,更聘請精巧工匠雕塑嵌於巷口拱門上,這是華人文化的體現。到了廿一世紀這個年代,這些有特色的建築一部份因歲月流逝年久失修;或遭人為破壞而面目全非,很多已消失在無情的歲月中。近來不少珍惜這類文化遺產的知識份子,正努力去修復她,例如第五郡的“豪仕坊”就是一個例子,“豪仕坊”三個字雖已不復當年風采,但也高高重現在屋簷下。

 

第五、第十郡最著名的巷有芽菜巷、馬車巷、太湖巷、湖山巷、寶樹巷、福澤巷、雕花巷、萬國巷、益興巷、永發巷、中華巷、光復巷、新成巷、新興巷、福興巷、福善巷、方濟各巷、大光明巷(福建巷)、豉油巷、土地巷、福平巷、天天巷、商會巷、福來巷、最宜巷、金魚巷(先川街)、老虎巷等。坊有豪仕坊、松桂坊、介安坊、騰桂坊、群玉坊等。里有蘇州里、共和里、文武里、大慶里、華僑里、適安里、太平里、僑興里、居正里、榮安里、允安里、易安里、餘樂里、同慶里、海南里、穗華里、康樂里、盛安里、仁厚里、清安里、東南里、新嘉禾里、陳秋基里、金榜里等。中行榮遠胡同(俗稱通心巷),榮康居等。

 

第六郡著名的有三多里,富源巷、萬源巷、捷順巷、土地巷(此巷名共有三處)。在第一郡著名的有菠蘿巷、龍鳳巷、鴨蛋巷、酒樽巷、馬拉巷、雀仔巷、鐵枝巷、金芯巷、圍仔巷、老虎巷、崇正里、榮遠里、平安里等。第八郡著名的有昇平巷、大吉巷、長安里、泰源里等實在太多,難以一一記錄入文。

 

上述的聚居點名字,有些顧名思義,說明了某一行業集中在該處或較著名而因此聞名,有些一聽就知在當年(抗法時期)是煙花之地,集黃賭毒於一坊的“紅燈區”。有些卻很有詩文與吉祥韻味,如豪仕(豪俠文仕)、騰桂(攀騰折桂)、松桂(松壽桂香)、金榜(科舉題名)、文武(文韜武略)、三多(多福多壽多男子)、適安、福源等。又有些是以人名而命名的。

 

當年這些聚居點,居民質素可分為上中下三個階層,他們總是住了數十年,數代人。一些底層的聚居點,環境當然非常複雜,吵鬧毆鬥是常事,但守望相助也是他們的特色。時代的變遷,使這些當年清一色華人的聚居區,如今大都是越華兩族融洽在一起生活之地。

 

這些蘊含著濃厚華人民族文化的聚居點,雖經過無情歲月的洗禮,但畢竟也是傳統人文景觀與越南各民族文化的遺產之一,但望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保護和修復原貌的意識,使她世代保存下去!

 

2006年春刊

2018.1.16寄自越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