刨花緯線

世紀行業不復再

 

臘鼓頻催,新春將至,家家戶戶都在為迎接新的一年而忙個不亦樂乎!華人過農曆新年特別多姿彩,獨特的民俗習性也特別多,例如置新衣裳,擇吉日打掃、粉刷房舍等。華人對於慎終追遠的美德根深蒂固,每過新年,人要穿新衣裳,而祖先神佛就更要煥然一新!把祖先鏡屏、神佛塑像刷得光亮,還要貼新的金花,掛上用大紅布紮結成的花球(俗稱神紅)等。

 

紮結紅布花球是華人(尤其廣東人)的傳統手藝之一。以前以此手藝維生的人,多是一些獨身女性(俗稱“自梳女”),她們自食其力,所經營的小生意稱作“刨花緯線”,所賣的物品是以針線類和婦女用品為主,包括棗木梳子、髮夾、髮簪、髮壓(玳瑁殼做)、香包、胭脂、海棠粉(敷臉用)、眉筆、蔻丹(指甲油)、小剪刀、鬃毛牙刷、刨花等等。刨花是一種浸在水裡能滲出像膠一般黏性的植物樹幹的刨屑。俗語有說“錯把刨柴作刨花”,因為這兩種東西驟眼看來非常相似,但實質並不一樣,刨柴(木的刨屑)是燃炊物並無價值,而刨花就非常“昂貴”了。以前的婦女就是用刨花來梳頭,使頭髮光亮柔潤,其作用一如今天的髮臘、髮霜。

 

當年賣“刨花緯線”的行當,堤岸區的就多集中在阮廌街的天后廟(婆廟)和老子街的觀音廟一帶,因為此兩間廟宇是香火旺盛、人煙稠密的地方。每到節令或廟會就更為熱鬧。在西貢方面就集中在甘密博士街的華人聚居區。六個沉甸甸的日字型鐵箱子,就靠一根扁竹擔,放在肩上挑到市集去。

 

這一批經營者的衣飾,都是傳統的唐裝(大襟衫),她們做生意,雖然是同行,但並不如一般“同行如敵國”的惡性競爭,她們反而會守望相助,各以其精湛的手藝,殷實的價錢去招徠顧客。

 

時光流逝,十年人事幾番新,卅年前“刨花緯線”的生意還可勉強保持,但卅年後的今天,很多日常用品都已被新科技產品所取而代之,很多古老的行業都已被時代所淘汰了!“刨花緯線”亦然!

 

每天上午大概十時左右,當您路過第五郡阮廌街婆廟與麥劍雄(穗城)學校對面時,您會看到有一位穿著華人婦女傳統服飾的老大娘坐在人行道上,埋頭在做她的針線活兒,擺在她面前的就是六個有玻璃蓋的鐵箱子。老大娘在2003雖已81高齡,仍老當益壯!這幾個鐵箱子已伴她走了數十個寒暑!(老人家已於2012628逝世

 

她祖籍廣東寶安,凡認識她的人都稱她為“旭姑”;“文玉芳”這個名字反而鮮為人知;她在婆廟與觀音廟一帶華人聚居區很有知名度。她是一位很虔誠的宗教信仰者,卅一歲開始食長素至今。她雖年屆高齡。談話時卻中氣充沛,很熱衷於戶外活動,常參加旅遊進香團、濟團,在郊野爬山如履平地,健步如飛,同行的年輕小夥子也自嘆不如呢!

 

熱愛工作,飲食有度,心境豁達,生活平淡就是她長壽健康的要訣。每天早睡早起,弄好早飯就在家開工紮結花球。花球可結成蓮花形或菊花形(花球除了作神紅,還可用於店舖新張剪綵)。除了擺攤,其他的時間她是不會浪費的,端午節時就做應節的香包,以前還做批發,奈何這卅年來香包這玩意、已漸走入民俗歷史中,現代人對它已不感興趣了!

 

旭姑老人家的人生,活得一點也不空白,她是土生土長的華人,有兄弟姐妹、子姪輩也眾多,但她仍自食其力、儲蓄夠旅費她總會到中國去旅遊,順道還買了不少精緻的物品放在攤檔上出售哩!

 

老人家自食其力的精神確是值得我們學習,她啟發我們人生在世,要活得有尊嚴,有姿彩,有作為。

 

2018.1.29 寄自越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