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二行──補鞋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這是一句在中國民間流傳已久的諺語,在本市的華人社區裡亦有:「七十二行,行行出狀元」的說法。三百六十行也好,七十二行也罷,這乃是對民間市井裡各種謀生行當的統稱:行行出狀元是說每一行都有出頭日,那管是操勞的手工藝,只要你能敬業樂業得到顧客的信任與支持,再加上運氣就自會出人頭地,飛黃騰達致富了。

 

所謂的「三百六十行」或者「七十二行」究竟是指哪些行業呢?這句話很多人都可順口說出,但又有誰可以一一數出?事實上,它既沒有完整的文字資料記載,也沒有口傳資料確認,幸好中國有關方面在美國馬塞諸塞州賽倫市的波博迪•埃塞克斯博物館裡發現了一套十九世紀卅年代,中國畫師關聯昌(庭呱)所繪的中國外銷畫,全套正好是三百六十幅,還有一套一百幅由蒲呱繪的水粉畫也是中國當年市井行業的畫作,共四百六十幅市井行當畫傳世(其中當然有些重疊)。

 

隨著時代不停地變遷,市井生活中的各行各業很多都已走入時代的帷幕,漸漸淡出,失傳或被淘汰而不復見!

 

隨著社會改革後漸趨繁榮,城市的上班族當踏出門就要穿著整齊,皮鞋是不能或缺的,一對真皮鞋(不是人造皮)售價不菲。每天需要穿皮鞋上班的人(尤其是男士),除了有一對經常穿著的皮鞋外,還需後備一對在下雨天時替換。此外,還有人喜歡日常穿著皮拖鞋;一對皮鞋或皮拖鞋售價如此昂貴,若有些微損壞當然不會把它扔掉,第一時間就是找補鞋匠,花點錢把它修補再穿著。當年在第五郡有好幾家著名鞋店,這些鞋店都僱有鞋匠,除了打造新皮鞋、皮拖鞋,同時也兼顧補鞋工作。著名的老字號鞋店有「大華」、「廣新」、「民生」、「燦然」、「森記」等,後來興起了Bata鞋,但老字號鞋店的生意一點也不受影響。自1975年之後,因環境驟然改變,皮鞋已不合時宜,許多人改穿膠拖鞋,皮鞋店自此漸漸停業,鞋匠也只有轉移在路旁為客人修補皮鞋,最集中的地點是第五郡大光明巷 (宋維新街) 及一些市集附近。

 

自少年時就隨父學藝的新哥,解放後為生計,卅多年來一直在路旁為人補鞋(沒固定地點),近年才覓得一處,在海上懶翁街的交通分隔綠島就地作業,烈日當空還可藉樹蔭幹活,下雨天就只有在家工作,客人只能在上述地點招徠。他每日辛勤地工作,多年來在日積月累下雙手拾指及膝蓋上的大腿都長滿了厚厚的老繭。除了修補皮鞋,他還可修補膠鞋。

 

現在的鞋店很多都不接受修補鞋子了,故此街旁的補鞋匠還可靠此手藝來維持生計。祖籍客裔的新哥就是憑藉他精細的手藝與誠信,獲得顧客的惠顧與支持,繼續保持著他的補鞋生涯,但亦已接近退休年齡,總希望有年輕一輩能接班。

 

2014.9.1見報

2018.6.20 寄自越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