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藝伴我人生路

 

每一個人,不論是什麼階層,生活在什麼環境,都會有或多或少的喜好(嗜好),只要不防害他人,不影響家庭或個人聲譽與前途就好了;但也要謹記千萬不要對嗜好走火入魔以致玩物喪志,置一切於不顧,不然就會因此而墮入深淵將幸福毀掉!

 

歌唱戲劇雖屬傳統文化藝術,但亦是娛樂圈一個環節,熱愛藝術者應敬業樂業,自愛自重遠離複雜的人與事,才能獲得人們的尊重與愛戴。

 

江秀珍(藝名江秀儀),祖籍中國花都市,是第二代土生土長的越籍華裔,於1987年移居臺北後,結婚定居澳洲悉尼市。雖離越多年生活在悉尼仍念念不忘縈繫著她的生長地--胡志明市。

 

她在一個文教家庭中成長,其父親是教育界故耆宿江大錦老師,在文教的薰陶下,她的華文造詣臻至相當程度。自幼的她就是一個熱愛藝術的小妞,十二歲在求學階段就開始學舞蹈(芭蕾舞),十三歲那年參加何氏宗親會的舞蹈組,每年各聯歡節日及外地團體來越南演出時都參與演出。自南方解放後就加入第六郡文工團,並參與陽明軒之四部大合唱團及歌舞組。由於喜愛唱歌及稍有天賦,自小對粵藝耳濡目染,故此除了愛唱時代曲之外,對粵曲興趣亦相當濃郁。

 

除了歌舞藝術之外,對健身強體的操練也非常熱衷,於1978年因緣投入太極螳螂拳的蔣耀輝門下,蔣耀輝師父是上世紀初來自中國山東的趙竹溪大師的高足。自此在二府廟前操場隨學隨教太極養生運動;因此對北派螳螂拳之功夫拳腳、刀槍、劍棒打下紮實功底。於1980年「統一潮粵劇團」之粵劇組招收學員,因興趣而投考訓練班,接受粵劇的臺步、北派、功架、做手、關目等訓練;自此增添了一頁她人生中璀燦的篇章。當踏上粵劇舞臺後,為求知求學曾向上世紀五十年代留越的香港粵劇名伶譚麗娟、楚湘雲學習花旦身段、臺步,並向許伯泉師父學習臺步功架等,更常向前輩們討教,由於她集舞蹈的柔軟,北派武術的靈躍,而得到事半功倍的成效。在「統一劇團」七年的歲月瞬眼即過,1987年隨父遷居臺北,隨後結婚定居澳洲悉尼市。因生活及要照顧家庭和履行女性相夫教子的天職,而逼於放棄了自己在舞臺上的喜好。廿八年後的今天兩兒子已大學畢業,工作穩定,一切自然輕鬆了,得到家人的支持,除了上班是可以重拾所好;幸而廿八年來從未放棄操練太極養生運動,更常在假日與同好們齊到安老院做義工,為老人家噓寒問暖,唱粵曲娛慰長者。近四年來才重蹈舞臺,曾與廣州名伶黃偉坤演「狄青之追夫」、香港藍天佑演「百花亭贈劍」和穆桂英招親」,更與洪海演「海瑞之碎鸞輿」等。除了當年在「統一」受訓和演出吸納了不少粵劇造藝,近年在悉尼市更有幸與粵藝精湛的名伶同臺演出,令她對粵劇唱演藝術得到更進一步的認知,對粵藝的鍾愛與日俱增。

 

回憶當年在「統一」的歲月與同事們的交流合作,前輩們的關愛指導仍繫腦海中,此次回越旅遊適逢「華光師父」寶誕(農曆九月廿八,公曆十月廿六日)應「統一」之邀,由副團長黃翠霞安排演出一場折子戲「鐵馬銀婚」,機緣巧合再與「統一」文武生林振威攜手同臺演出,重溫卅多年前在「統一」粵劇舞臺上的時光。

 

所謂:「人生如戲」、「人生苦短」,闊別卅多載的本市粵劇舞臺昔日的景況雖難再重現,所幸在華人文藝活動中仍穩佔一席位。江秀珍(儀)體康仍矯健活躍不減當年,粵藝的唱演,武術的操練更跨進一步,斯次回越旅遊與親友歡聚同好交流,留下一段美好的回憶,在她充滿理想

、目標的幸福人生路上烙下一個歡樂難忘的音符。    

 

2019/10/30 寄自越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