堤岸昔日美食今猶在

 

 

 

 

越南現在的胡志明市,數百年前華人先輩南來開埠稱為「堤岸」,是華人聚居最眾亦是最繁榮興盛的區域,堤岸亦稱「南城」,「堤城」和「西堤」。

 

「食、衣、住、行」是人類生存四大要素,尤其是「食」,每天不論珍饈百味還是青菜白粥,莫論富貴貧窮總離不開「食」。對於「食」,中國有一句傳頌數百年的諺語:「食在廣州」。廣東美食真是難以一一枚舉,況且其美食更隨時代演進創意層出不窮。廣州人對飲食歷來非常關注與嚮往,從「飲早茶」的風氣就可見一斑,大凡經濟環境許可上茶樓一盅兩件、約會三五知己或家人同到酒樓品嚐美食,這是司空見慣之事。故此,堤城茶樓酒樓並不欠缺,近年更美食滿城,茶樓、酒樓、小食店如雨後春筍到處皆是,業務上的競爭日趨激烈,為吸引食客光臨,除了在色、香、味上各展奇招,老闆的人際關係與社交及服務人員的殷勤待客,是不容忽視的。

 

上世紀六十年代前並沒設有茶樓,只有茶室(茶檯多為海南鄉親經營)為吃早點的客人提供點心、粉麵、咖啡,下午糕點等。至六十年代初首家在酒樓加設茶市,並兼有音樂(粵曲)的茶樓是同慶酒樓附設的音樂茶市,是張氏兄弟從香港引進,自此,酒樓與茶市同處一樓。回溯上世紀第五郡歷史悠久著名的酒樓有:「賽瓊林」(逾百年歷史,已不存在)創辦人陸樹彬,於1969年舉家遷居香港,酒樓承讓給凌氏接辦至1975年停業,該區域樓房現已全部拆除。

 

「愛華」於上世紀卅年代稱「太湖」創辦人姓梁後改「太白樓」。當年中國有句諺語:「北有梅蘭芳,南有薛覺先」,香港粵劇泰斗薛覺先,應邀來「新同慶戲院」(馮興街現已拆建)登臺,在「太白樓」飲宴時因其自持氣勢派頭與酒樓員工發生矛盾,被當時酒樓業工會及華社聲明抵制,終於乘興而來敗興而歸,成為當時華社頭條新聞。於1940年由當時華商鄧蔭庭接辦改名「愛華」,「愛華」一直營業至1975年由堤岸旅遊單位接管,至1985年由關燦偉故老先生承投,延後交由其女兒關漪鏇經營至今。

 

「羊城」位於傘陀街頭段,後改「美麗華」,現已拆除。位於周文廉街與陳興道街B段街角的「華山」改「百喜」(由香港明星李琳琳剪綵)後再改「紅寶石」現已拆建新樓。昔日位於范敦街的「大華」後改「佛山」已改為民居。

 

「大羅天」創辦人黃大,原是一位在路邊賣粉麵的小販,因為「義氣」得到當時權傾朝野的軍閥黎文遠報恩,支持他進軍飲食業開辦「大羅天」酒樓(設有夜總會),至1975年由國營接管(現暫停業)。

 

「玉蘭亭」創辦人姓王是福建裔殷商,於1975年舉家移居香港調景嶺。南方解放後歸國營接管(現暫停業)。

 

「同慶」由張氏兄弟創辦,第一間音樂茶市兼營酒店、餐廳(凌波餐廳),已歸國營,張氏兄弟亦已移居外國。

 

「亞東」創辦人是華裔姓陸,該酒樓亦已歸國營管理。還有很多間建於六十年代初的酒樓(兼酒店),自國營後有些仍在經營,有些由於承辦者經營虧本已陸續停業。在1975年之前酒樓,酒家之多如星羅棋佈,難以枚舉僅以數間為例。近年飲食業興起如雨後春筍,因此堤岸滿城美食,其競爭更趨熾熱。

 

一座樓高十層歷時兩年才建竣的歐洲式新建築物,矗立於第五郡最興旺的街道——陳興道街B段338至350號。從遠處眺望至路過,你會被它別緻的歐洲式建築風格及輝煌的氣勢所吸引而注目,這座建築物使該街區環境因而添了一度亮麗的新風景線;它就是經多年籌備建竣的「愛華2大酒樓」,已於十月廿九日隆重剪綵開張營業。

 

擁有近百年酒樓業輝煌歲月的「愛華大酒樓」,雖經歲月洗禮更替經營者,但「愛華」二字口碑仍不減當年,由關氏承辦後更上層樓,經營者仍一本初衷秉承達到廣州美食色、香、味俱全的特色。為發展經營趨時更新,「愛華2大酒樓」的飲食亦隨時代與貴客的要求務實改進,精益求精,廚務選料運作以新鮮衛生為重,服務以殷勤禮儀為主,竭能令賓客安心開心。

 

由呂建國關漪鏇伉儷主理的「愛華1大酒樓」自接管至今已擁有卅多年飲食業經驗,為求臻水準,經多年深思策劃投鉅資籌建「愛華2」,更幸蒙各界鼎力支持協助終能順利圓夢。

 

酒樓設有酒宴、即食、早茶,更備佈置富麗堂皇的大堂(附設歌舞臺),優雅廂房,大樓建有地庫停車場(常備服務員)。電腦技術由劉文彬統籌。廚政由經驗豐富的陳城掌勺,茶市點心由鄧鳳愛料理,帶領一班廚藝精湛的廚師,盡心盡力為貴客奉獻美食。迎賓知客,服務招待由葉永華率領,恭迎賓客光臨賜教。

 

「愛華2大酒樓」樓層結構鞏固輝煌,燈光璀璨奪目,室內設置安全整潔,爾雅舒適,美食琳瑯滿目,服務殷勤週到,確是歡聚好去處,為堤城美食增添風采。

 

2019.11.13寄自越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