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遊中國海岸最東端

 

威海市位於山東半島在黃海的突出點,名勝古跡眾多,是中國海岸太陽最早升起的地方,號稱東方的“好望角”。

 

天無盡頭

 

結束了在中國山東青島舉行的東南亞詩人筆會後,越南團參加東線旅遊。我們沿青威高速穿越低矮的丘陵地,路旁都是果園,沉甸甸的梨樹和桃樹幾乎伸手可摘。走了五個鐘頭,又再次嗅到大海的清新氣息,我們就知道到了這個中國海岸最東端的威海市。威海有985公里的海岸線,是中國海岸線最長的城市。威海是個地級市,下轄四區三市,人口280萬,但市區人口只有68萬,坦蕩舒暢,給我的第一感覺這是適合家居的城市。

 

西元前221年,秦始皇“三島求仙”到了威海三面環海的成山頭。他遙祭大海,令丞相李斯刻碑紀此盛舉。秦人使用的是小篆,現存的楷書“天無盡頭”碑石顯然後人所托。威海古稱登州,1403年明朝永樂年間設立威海衛以禦倭寇,寓“威懾海疆”之意。可惜威而不猛,成了近代史葬送北洋海軍的活棺材。

 

1898年,英國強佔威海衛,在此設立遠東皇家海軍司令部。1930年,對華不平等條約廢除,威海才回歸中國。

 

威海是中國距離韓國最近的城市,到仁川只有98海里。威海市政府充分發揮地緣優勢,對韓國敞開交往的大門。每天有四班輪渡和韓國對航,韓國僑民充斥威海,路標都用中韓兩種文字書寫。

 

“韓國城”是到威海遊客必到的去處,雜七雜八主要是服裝都是清一色韓國商品,不過韓國精品標價都不低於100美元。我對購物毫無興趣,只有在一旁分享別人的喜悅。我看見一條絲質圍巾標價300塊人民幣,一位男顧客瘋狂殺價,以每條30塊的價錢買了十條,然後沾沾自喜地離開,以為撿到了便宜。他剛走,另一位冷眼旁觀的顧客付100塊買了十條,另外贈送一條。還不止此,一位韓國同鄉不用還價就買到了7/一條。真是“漫天開價,就地還錢”,越南人以開大價出名也望塵莫及。

 

在這座出名的綠色城市,午餐二十道綠色蔬菜和豆腐,我們也不加挑剔,匆匆用完,趕著渡海到對岸的劉公島——中國5A級旅遊勝地。

 

威海屏障

 

劉公島離威海2.3海里,是個面積3.15平方公里的小島。島雖小,但形狀狹長,像道屏風遮擋威海灣。古人曾說,“島亡則國亡”,威海近代的興亡史詮釋了這個道理。也正是這個原因,英國在1930年把威海歸還中國後,還死抱住劉公島不放,把他當做第二個香港。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劉公島成了必爭之地,畏日如虎的英國人才把這燙手山芋還給國民政府,隨即落入日本人手中。現在島上建有“英租文化村”,以紀念42年英殖時期。

 

相傳漁民出海遇難常得到自稱“劉公、劉婆”的老人救援,因此島上的劉公廟香火鼎盛,島名亦由此而來。

 

劉公島入門票100塊,一票到底,不再收費,要坐索纜或環島火車則例外。

 

島的森林覆蓋率74%,設有“劉公島國家公園”,但不屬我們團參觀項目。我受好奇心驅使,獨自離團,一探奧秘。我見到的是枯黃的三葉松,一片肅殺之氣,並沒有入門介紹的生物多樣性。

 

正當失望之際,見到一對大熊貓,我眼前為之一亮。熊貓是中國的國寶,全世界只有十來家動物園飼養熊貓,是公園內唯一享有冷氣房待遇的動物。熊貓館隔鄰是臺灣贈送的珍稀動物長鬃山羊。

 

我第一次見到了中國另一特產“四不像”。“角似鹿而非鹿,身似馬而非馬,尾似驢而非驢,蹄似牛而非牛”——“封神榜”中姜太公的坐騎原來就是這個長相。四不像學名麋鹿,屬偶蹄目鹿科,在自然界早已絕滅,中國進行人工飼養再放歸大自然取得很大成功。

 

我正沉迷於那些難得一見到的珍稀動物而流連忘返時,不知不覺天已垂暮。我慌忙離開松林,上氣不接下氣跑到山腳時,已杳無一人。我正不知所措時,忽然聽見旅遊區廣播器“尋找迷路越南遊客”,並派專車迎接。我在團友的盼望下,拖著微微發抖的雙腿回到輪渡碼頭。

 

甲午風雲

 

劉公島因甲午一戰而舉世聞名,島上的主題建築也就是“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館前有江澤民總書記題字的牌坊。該館佔地面積100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8800平方米,有北洋水師提督署和丁汝昌寓所舊址,有甲午海戰期間功不可沒的北洋水師鐵碼頭和古炮臺,有紀念甲午英烈的北洋水師忠魂碑,有展示中國兵器發展史的中華兵器館。

 

1885年,在例行巡視中,福建水師的兩艘軍艦被法國海軍無端擊沉。這是對清廷的當頭棒喝,令顢頇的君臣認識到,要擺脫西方列強的欺侮,一定要建立一支現代海軍。這個任務交給了當時權傾朝野的北洋大臣兼直隸總督李鴻章。李向德國購買鐵甲艦,以劉公島為水師提督駐地,和旅順港形成一雙鐵腕,捍衛京津。

 

1888年,北洋艦隊正式成立,旗下31艘戰艦,由曾在英國學習海軍的丁汝昌出任提督。北洋艦隊的實力亞洲第一,世界第四,以“鎮遠”號為旗艦,鐵甲艦“定遠”號排水量7335噸,發動機8千匹馬,裝備重炮和魚雷,火力極強,使野心勃勃的黄海惡鄰日本不得不刮目相看,西方列強也十多年不敢欺淩中國。這也是富國強兵為目標的洋務運動,歷經三十年後,初見成效。

 

這個貌似威武之師很快就暴露了致命的弱點:士兵日常缺乏操練,軍官腐敗,侵吞糧餉。慈禧太后挪用海軍經費70萬兩白銀修葺頤和園以慶祝她的七十大壽,使北洋艦隊自成立之日就再無力量添置任何技術設施。此時,在黃海對岸,日本人並沒有睡大覺。日本自1868年明治維新後就決心“脫亞入歐”,向西方列強看齊。要達到這目的,打垮北洋艦隊成了他們的目標。他們撥出國家預算的31%作為海軍經費。明治天皇以身作則,每天只吃一餐,節省宮廷經費30萬日元;官員競相效法,籌得一百萬元,統統用作海軍經費。到1894年,日本已建立一支實力超越北洋艦隊的海軍。

 

清廷的一些有識之士已在平靜的黃海聽到頻頻戰鼓:兩江總督沈葆楨、臺灣巡撫劉銘傳相繼上疏慈禧太后,指出倭人不可輕視。太后正忙於張羅慶典,對逆耳忠言根本聽不進,她惡狠狠地回答:“誰敢讓我不開心,我就叫他眾生抱恨”。於是賢良止步,諫臣緘口,戰爭一觸即發。

 

18947月,朝鮮發生東學黨起義,李朝向滿清求援;日本認為時機已到,也出兵干涉。八月一日,中日宣戰,西方列強宣佈中立。此年為甲午年,歷史上叫做“甲午戰爭”日本則叫做“日清戰爭

 

清兵集結了十二萬大軍,日軍只有二萬五千人,在平壤決戰。戰爭對清兵來說應當是摧枯拉朽,但洋務運動雖然改變了清軍的裝備,但是卻沒有改變清軍的軟弱。總兵葉志超不僅指揮失誤,而且膽小如鼠,臨陣逃脫,使清軍群龍無首不戰自敗。日軍窮追,越過鴨綠江,深入遼東半島如入無人之境。

 

與此同時,日軍襲擊清軍海上補給線,規模空前的海戰也在黃海北部的遼東灣拉開帷幕。北洋水師出動了12艘戰艦,被擊沉5艘,官兵陣亡一千人。提督丁汝昌受重傷,管帶帶鄧世昌駛著全身起火的“致遠”號沖向敵艦“吉野”,全艦官兵殉國。日軍也好不了多少,10艘軍艦中的5艘受重創,陣亡600人。北洋水師雖初戰鎩羽,但還有26艘軍艦完好,足可一戰。可惜李鴻章瞎指揮:下令北洋水師放棄黃海,龜縮劉公島以求自保。

 

1896年正月,日本陸戰隊二萬五千人在山東成山頭登陸。32日攻佔威海衛,清軍四次反撲不果,劉公島腹背受敵。清軍實力不俗的南洋水師此時毫髮未損,因通信蔽塞而沒有北上支援。25日,日艦打著美國旗號做偽裝突擊劉公島,清軍倉促應戰,全盤崩潰。311日,丁汝昌拒絕昔日同窗、日本聯合艦隊司令伊東佑亨海軍大將的誘降,服毒自殺。丁汝昌在劉公島的寓所已辟作紀念館,紀念這位無法力挽狂瀾的將軍。17日,日占劉公島,俘獲全部北洋艦隊,清廷求和。

日本的崛起

 

日方勒令清廷指定李鴻章為全權代表赴日本馬關談判。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提出極為苛刻條件:割讓臺灣、澎湖列島、遼東半島,賠款白銀二億兩,承認朝鮮“獨立”……中方只能回答然或否,無迴旋餘地。事後解密資料說明:李鴻章和清廷的來往密電全部給日方破譯。

 

只戰勝國有說話權的“和議“當然很快收場,417日,中國被逼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日還額外佔領威海衛,中方要支付年50萬兩“佔領費”

 

西方列強對日本攫取過多利益十分眼紅,於是俄英德三國聯合,壓迫日本歸還遼東半島,清政府再付三千萬兩“贖遼費”。三國以“還遼有功”,俄佔旅順,英佔威海衛,德佔膠州灣。

 

日本每年財政收入不過八千萬日元,得到巨額賠款和整個北洋艦隊,估計超過十億日元,一夜間成了暴發戶。它的下一個目標就是俄國,為1905年日俄戰爭埋下了伏筆。

 

五十年後,日本二戰無條件投降。我們可以以德報怨,不索取戰爭賠款,但起碼要歸還“甲午賠款”,以雪國恥;但當局似乎對這點聯想也沒想,造成日本今天的驕橫。

 

島上制高點矗立28米高“北洋海軍忠魂碑”,六角形碑體像一支筆直指藍天,碑座銘刻為國捐軀的北洋戰士。島上還有船塢、碼頭、炮臺、四通八達的戰壕、水師學堂……共28處遺址供後人憑弔。即使以現代人的眼光來看,這些防禦系統也固若金湯,艦隊指揮官都是外國造就。我在默思:假如中國有彼得大帝、明治天皇這樣的英明君主,中國人就沒有那樣深重的災難,近代史就會改寫……

 

1994年,劉公島打撈起百年前的“濟遠”號沉船,船上150毫米雙筒主炮重20噸,至今保持健力士記錄,成了鎮島之寶。我不禁對老佛爺萌生“敬意”:要不是她挪用海軍經費修建頤和園,給我們留下勝跡,不然,70萬兩白銀也會沉冤海底!

 

返回威海,我們在 “綠島賓館”下榻。三星級賓館居然沒有牙膏、肥皂供應,問起來,原來是響應市政府提倡的環保運動。環保到牙膏、肥皂,真是奇聞!不過,如果自掏腰包,賓館隨時以市價三倍的價錢供應。

 

明天一早,我們將繼續西行。中國四大樓之一——蓬萊閣以及“八仙過海”聖跡在向我們招手。

                                 (  2011  )  

 

插圖注解:

●  秦始皇東祭大海

●  劉公島國家公園的四不像

●  作者攝于威海韓國城

●  北洋海軍忠魂紀念碑

●  作者攝于劉公島炮臺遺址

●  馬關會議現場(蠟像)

「天無盡頭」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