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清明

  

    越南大詩人阮悠的長篇敍事詩「金雲翹傳」寫道:

             “Thanh minh trong tiết tháng ba,

                  L là To m, Hi là đạp thanh.”

  

    已故越裔中國學者羅長山教授翻譯:

             “三月清明,是掃墓的日子,

               三月清明,是踏青的良辰“。

  

可知,自古清明節和陰曆三月不可分離;可是今年的清明節卻是二月二十四。古人就把黃道十二宮等分成24份,定為24節氣,以矯正陰曆本身不能準確反映的物候時令。中國北方,立春還是春寒料峭,半個月後的清明才是春耕播種的大好時分,所以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農諺。如果以陽曆紀事,那就很好記:清明節必定落在四月四日,西曆閏年(2月有29天)是四月五日。節氣的劃分加上置潤(197潤),我們沿用的陰曆實際上是陰陽合曆。

 

節氣同時是節日,只有清明節。按傳統的看法,清明始于“周禮“,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另一說法是,漢高祖劉邦戰勝項羽後,衣錦榮歸沛縣故里時,因戰爭連年,滿目瘡痍,無法辨認父母墳墓。劉邦非常的難過,只好付諸天命,把許多帛片捏在手上,默默禱告後拋上空中,果然有一片落在一座墳墓上,風吹不動。劉邦大喜,果然是太公墓。這天剛巧是清明節,劉邦開了個頭,以後民間沿襲,每年的清明節都到祖先的墳墓祭拜,並且用土塊壓幾張冥紙在墳上,表示已有人拜過。

 

  清明節的習俗是掃墓上墳,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祭品,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燒香默祈後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叩頭告別,最後吃掉酒食回家。清明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正好借掃墓之機春遊踏青,所以也是男女相會的好時機,唐朝崔護的絕唱“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寫的就是清明節。“金雲翹傳”中也有很生動地描述:

                              “Gn xa nô nc yến oanh,

                        Ch em sm sa b hành chơi xuân.

                              Dp dìu tài t giai nhân,

                        Nga xe như nước áo qun như nêm.”

 

羅長山的中譯:“遊人遍地,恰似鶯燕成群,

                        翠翹也和和弟妹一同去郊外遊春。

                        一路上,車水馬龍,來來往往。

                        一路上,才子佳人,熙熙攘攘“。

 

清明節的前三天(另說前一天)是寒食節,源自春秋時介子推“割股奉君”

的典故。自宋朝以後,這兩個節日“合二而一”,許多地方甚至忘掉了“寒食”。

越南京族和華族過清明節的習俗基本相同,不過在北方一定要在清明當天掃墓,而南方可以在陰曆三月的任何一天。河內京畿和一些少數民族地區還保留“寒食不舉火”的習俗,正是:“禮失求諸野”。

 

北方還有非常特色的清明應節食品:湯糰(bánh trôi, bánh chay)。這

種湯糰跟中國的湯圓和南方的“chè xôi nước“都不相同:糯米粉衣包一小塊紅糖作餡叫做” bánh chay“;如用豆沙餡再以葛薯粉加糖打芡叫做” bánh trôi“。清明正值北方柚花季節,人們採集柚花,製成香精,往湯糰加幾滴,即芬芳撲鼻,形成北方甜食與眾不同的香味。

 

    清明節給我們每個人留下溫馨的回憶。我的中學時代是在鳳凰花之城度過的,那時清明節放假三天,叫做“放春假”。海防華人祖墳都在市郊咖啡山,是日,青年學子成群結隊騎腳踏車掃墓、遊春、野餐,忘乎所以。五十年已過,“彈指一揮間”,昔時同遊諸君現在半已物故,倖存者也天各一方。正是:“相識美人猶抱子,同遊俠侶盡成翁”(阮悠詩:“過升龍”)。我不禁感慨萬分,寫下七律:

清明處處淨無煙,郊外和風掛紙錢。

人笑人歌芳草地,乍晴乍雨杏花天。

鳳凰枝上飛鶯語,楊柳堤邊醉客眠。

韶光已逝東流水,何時把酒話當年?

 

(寫於2013年清明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