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級制往事

「幹部服」溯源 2021.4.5

 

在一次討論「越南國服」的座談會,我受邀參加。越南婦女正裝內定裊娜的長衫,已無異議;至於男士的服裝則各衷一是。正當與會者傾向於幘巾、黑紗長衫 (khan dong ao the)時,我非常嚴肅地提議,我們的國服應當是「幹部服」(越語「大幹服」),贏得一場哄堂大笑,以為我是「憨豆先生」的高足!

 

法殖時期,我還唸小學,學校的制服是黑鞋白襪,每個男生都非常講究把鞋底釘得厚實、皮面刷得通亮……這些習慣隨著1954年十月十日人民軍接管首都的腳步聲成為塵封。

 

胡志明部隊的光輝形象成了首都人民的偶像;不約而同,部隊的裝束馬上成了時尚,取代「封建殖民」殘渣。胡主席和國家領導人在慶典時都穿「幹部服」,氣派莊重。就這樣,沒有人強制,但上行下效,蔚然成風。

 

這種「時尚」的最高境界是黃嘰褲,四袋上裝,宛如丐幫的「四袋弟子」。當時人民軍還沒有軍銜製,「四袋」是權力的同義詞。乍看,「幹部服」和中山裝相去無幾,但其中學問大著呢。

 

根據香港的「華南早報」,1902年,孫中山先生曾來到河內鼓吹革命,結識了華人裁縫黃隆勝(音譯)。黃為先生量體裁衣,設計了中西合璧的中山裝。該報結論,中山裝源自越南。再者,幹部服的領尖和袋子的形狀也跟中山裝不一樣。中山裝是深藍色呢料,幹部服取材是黃?嘰布,完全不同,應該是越南的國粹。

 

越南人講究「穿靴戴帽」,如果擬定幹部服,與之配套的應是「解放鞋」和「臼帽」dep rau non coi。解放鞋用汽車輪胎製成,下雨泥濘時,鞋襻兒會跟鞋底剝離,苦不堪言。我們每人要自備兩根鋼條做的鉗子,已備不時之需,美其名曰「穿鞋機」。解放鞋早已廢棄,但臼帽由於它優良的抗熱性能,在北方盛此不衰;中國生產、正牌的臼帽價值兩錢黃金。

 

包級制時期女裝十分單調。下身一律穿黑綢長褲;上身穿單色襯衣,開荷葉狀領口,如果是混紡絲織物,那是非常時髦。鞋子是「前鋒牌」涼鞋,手工雕製的半高跟木屐已經十分超前了。

 

愛美是人的天性,但幹部員工每月只獲得五米布票配給,城市居民只有四米,農村戶口更為可憐,只有三米!貿易公司是唯一供貨點,賣什麼就要買什麼,根本沒有機會挑肥揀瘦。當時民風閉塞,跟不上世界潮流。布票男女有別,只有婦女才能買二米黑綢布料做褲子。

 

幹部服要熨得筆挺,內穿襯衣,跟穿西裝差不多,不能「輕舉妄動」,只適合大日子

,平常還是要穿襯衣長褲。

 

 

上圖是1980年拍的婚照(取自互聯網),體現另類的諧趣;此時包級制已日薄西山,已有彩照。新郎服裝雖然皺了點兒,卻是標準的「國服」,胸前掛個大包體現「新婚不忘工作」的初心。新郎迎親用中國「鳳凰牌」自行車。新娘穿繪漆長衫,並不合身,一定是從閨蜜處借來,這個閨蜜既矮且胖。當時穿長衫已是最高檔,平民新娘一般都穿白襯衣,胸口別一朵白花——這種扮相現在只用來送葬!

 

 

歷史已翻開新的一頁,現在再也沒有人穿幹部服。我雖然懷舊,但絕不這種提倡復古。令我感到安慰的是,記者裝或保安制服,都可以見到幹部服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