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漢俳與俳的文學淵源

 

   

    不久前,我曾經就漢俳與俳句的關係,寫了一篇小小討論性的文字,通過

住在北京的李少英文友,托她交付與一位對舊體詩詞有很深刻研究的老先生,隔岸和他作了一個文字搜證交流。而所欣幸者就是,我該篇文字的淺薄見解,竟然不單止能夠引起這位老先生他的注意共鳴,還獲得了他的認同。同時,就漢俳的探討,他還為我補充了一點資料上小小的空白。

    說到漢俳,自從幾年前,當我得悉有這類詩體存在之後,我就不遺餘力去深入尋閱許多辭書,惟都未曾見到有過任何關於漢俳的載述,只是對俳句有所解釋。究竟漢俳和俳句是起源於何時?其間演變的過程又是如何?我想每一位愛好詩藝的人,對它都會存有這個疑問。

    在深入瞭解漢俳和俳句之前,首先我們就得要從這個“俳字的意思講起。.在“說文解字注,俳的解釋是,””:戲也.以其戲言之,是謂之”.其實,歷史上有關“俳的文學,它所涉及的領域範圍也是相當廣闊,且還有一段很悠長久遠的歷史,“俳的文學作品種類計有:俳賦ˋ俳畫ˋ俳優體ˋ俳歌等。

    依搜證所得,的文學起自六朝,而不論漢俳又或是俳句”,在其演變到

正式成形以前,還有一段小小根源跡象可以讓我們去追尋。原來這個“俳,是

與南朝人的“文ˋ“筆”亦有一點難以分割的關連。

    甚麼叫作“文?甚麼叫作“筆”?就這一方面,在中國通史裡就有提及到。

中國通史說:南朝人習慣上稱有韻文為“文,無韻文為“筆。經顏延之等人的

提倡,文ˋ筆都要“用事和“對偶。這在古體文ˋ筆(魏晉以前)向今體文ˋ筆

(唐朝的律詩ˋ律賦四六)轉化過程中,是一個關節,介於古體和今體(律體)

間的“俳”(對偶)體就在這時期形成。

    在這裡,捨去“俳畫不說,且讓我們看看有關“俳的作品種類記述:

俳賦:乃六朝時流行之賦體,專以雕琢文辭為主,去陳就新,搜奇摘豔,求字句工巧,重對偶聲韻。如陸機“文賦:[文體明辨粹抄賦]:三國ˋ兩晉ˋ以及六朝,再變而為俳,唐人又再變而為律,宋人又再變而為文。夫俳賦尚辭而失於情,故讀之者無興起之妙趣,不可以言則矣

    俳優體:乃樂府之一體,其源甚古。明朝寧王權定為樂府五體之一.[太和正

音譜]:“俳優體,詭喻淫虐,即淫詞.”按詭喻乃行文常法,未必皆淫詞者,蓋譎諫之意,別於正言莊論,兼假通俗語以釋之耳。

    又謂俳優,乃雜戲名。漢書霍光傳:[擊鼓歌吹作俳倡]註:“俳優,諧戲也.”

    俳歌:散樂名。[樂府詩集]:“一曰侏儒導.自古有之,蓋倡優戲也.[南齊書樂志]:”侏儒導,舞人自歌之;古辭俳歌八曲,前一篇廿二句.今侏儒所歌,摘取之

.”[古今樂錄]曰:梁之朝樂第十六設俳技.”[隋書樂志]曰:“魏晉故事有侏儒導引,隋文帝以非正典,罷之.”

    至於對倡優的解釋,[漢書灌夫傳]:“所愛倡優巧匠之屬”;又曰:“倡,樂

人也;優,諧戲者也

    從上面對俳的文學所述文字記載看,它已讓我們認識到俳的起源,它的根的而且確是在中國。而日本的俳句詩體,是從“俳諧連歌的第一節摘取成型而

得來。然則,這個“俳諧連歌是否就是我們中國六朝時候的“俳歌’’因手頭上尚欠缺這一手資料,故在此未敢加以罔言。唯一敢肯定的是:“俳諧連歌是屬於樂府中之一體,是由中國傳過去,那是絕對不容懷疑的事實。

      日本目前流行的這種:五ˋ七ˋ五俳句詩,是由十七世紀時日本詩人松尾

  芭蕉提倡後,才成為獨立詩體。之後,再由十九世紀末詩人正岡子規對其加以革新,始產生出新的一派俳句。

      而中國人究竟是從那一個年代開始寫漢俳?據傳聞說,是以趙樸初先生在

  一九八零年,在一次接待’’日本俳人協會訪華團“時所寫贈日本俳人協會諸

,為中國史詩上的第一首漢俳。那就是說:中國人是在八十年代才開始寫

漢俳,惟我自始至終對此事一直都保留著一個存疑。何故?

      因為中國從秦始皇時期,徐福兩回東渡,後更在日本自立為王。那個時候,徐福早就把中華文化帶到日本傳播,而自漢ˋ唐以來,古中國就同日本有著廣泛的文化交流.中國的詩ˋ賦ˋ文等文學,對日本都有著深刻的影響.就在這種影響下,日本也就產生了他們自己的俳句詩體,那是很正常自然的事.而日本在明治天皇維新時期(1867---1912),中國便早已向日本派有留學生,向日本文化學習.那個時候,中國人也就開始學習寫漢俳,而並非如傳聞所說:趙樸初先生那首贈日本俳人協會諸友為中國詩史上的第一首漢俳.趙樸初先生只是在寫漢俳方面的高手,這一點,今時今日的中國大陸方面都給以公認的事實。

      目前在中國,雖然說寫漢俳絕不乏人,只是也不怎麼普遍.甚至到有許多詩

  ,一任你寫得怎樣好,------漢俳,也不一定會得到人們的欣賞而願意將它發表. 這個是何原故?則始終是令人不解。

      漢俳目前除了五ˋ七ˋ五體外,據悉還有一種三十四字,五ˋ七ˋ五兩疊

  .現茲錄一首徐迪生先生的“七五述懷如下:

                少壯從軍遊.()腥風血雨幾多秋.()浴火倖存留.()

                老來又何求.()集郵弄墨又打油.()莫道霜滿頭.()

      這首詩,除押了韻,還認真地用上了“對偶句,這份工夫就儼如寫唐律無異。從這一首漢俳詩來看,雖然它被稱之謂詩,但以直覺上來看,其格調不論是在外貌,又或是內在神韻,我發覺到它更較為接近於詞。因為在“詞”的詞牌裡,就有不少相似這類作品的格調。在此,我試列舉一首,兩疊三十六字,前後片相同的“長相思的詞例來做個比喻。

              煙霏霏.()雨霏霏.()雪向梅花枝上堆.()春從何處回.()

              醉眼開.()睡眼開.()疏影橫斜安在哉.()從教塞管催.()

      上面這兩首一詩一詞,其相同處,就是各自在其每一句末後的一個字,都押了一個韻,而且是平韻。至於其所不同的地方是,前者看來是不受固定的調譜規限,而後者,則是按規循律硬性指定來創作。還有一點的是,詞的押韻方面,除了平韻外,也有用仄音來押韻,亦即是仄韻。漢俳我就不知道是否也有這種選擇。

      最後,綜合前面所述,再從種種辭書的資料對“俳的載述來看,俳的萌芽源頭是在中國,它同南朝的俳(對偶句)和南朝宋ˋ齊的俳賦,以至五言ˋ七言ˋ律詩都有很密切的關係,但在當時並未成為正式的詩體。至於中國近現代和當代所寫的漢俳是明治維新時期從日本學來。

      若是我們從上面俳的文學演變整個關連的過程而判斷的話,然則,漢俳

  ------它是由中國在兩千多年前已流傳到日本。而之後,經過日本歷來的提倡

ˋ發展,以至成形的今日,再回流到中國。.漢俳不論過去,甚至今日,一直都未被我國文人重視加以發揚。而今後,它是否能夠重在中國詩藝文壇再放光芒,那還得要看愛詩的人們對它的定位,又是如何的一個看法與作出一個如何

  的共同努力去發揚。

                        2005/1/13    於一笑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