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藏于右任草書真跡

 

 

本來無勇氣拿這篇拙文公之於眾,但又念及一代草聖于右任先生這一珍貴遺物在寒舍供奉着,不讓世人欣賞,着實不敬。古今文人愛存墨寶,但非每一個收藏者都讀懂或深入理解其手中之寶。我就是這種人之一。我認為弄懂家藏墨寶,對繼承和發揚我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很有幫助。鑒于本人功底淺,致令探寶過程十分艱難。但當我一旦讀懂這草書作品之後,此時之喜悦,不亞于先父在向于老討字歸來時之心情。

書法家以線條作藝術語言來營造藝術品,欣賞者必須通過其中的藝術語言與他的審美體驗溝通,這樣,才能發現其書法作品的潛在美。作為藝術品之一的書法作品才能在藝術欣賞中實現其藝術價值。

這樣我不能足于讀懂每一個字,必須進入欣賞階段。首先的反應是:于老為什麼題這首詩,這就必須先了解這首詩。藝術家的“風格即人格”。于老的憂國憂民之情與杜甫的相通,與《重游何氏詩》所流露的感情一脈相承。情流于筆前,意貯于墨中,這樣才能在一揮而就的書寫中寄托他的幽思。我想,理解了于老所題的詩的底蘊,了解到于老的人格,才能進一步欣賞其書法作品的内在美。這就是我為什麼要先介紹杜甫這首詩的原因。

 

現代漢語注于右任草書真跡

 

伯雋先生

問訊東橋竹    將軍有報書

倒衣還命駕    高枕乃吾廬

花妥鶯捎蝶    溪喧獺趁魚

重來休沐地    真作野人居

右任

 

英文串譯于右任草書真跡 (趙少荔譯)

Revisiting   General   Hes   Forest             Du  Pu

I  inquired  about  the  bamboo  grove  by  the  East  Bridge.

The  General  responded  with  a  letter.

I quickly  got  dressed  and  rode  my  horse  to  the  grove  by  the  bridge  in  a  hurry.

Here I am  so  at  ease  that  it  feels  as  if  I  am  home.

The  petals  drop  as  the  chaffinches  sweep  past  the  dancing  butterflies.

The  stream  murmurs  as  the  otter  chases  after  the  fleeing  fish.

Once  more  I  am  in  the  grove.

A  place  in  the  wild  -- this  is  my  home. 

 

一◆于右任先生簡介

于右任(1879320日——19641110)名伯循、字右任,陜西涇陽人。年輕時因譏議時政被追緝,亡命上海與友人創辦復旦公學。28歲赴日本,參加孫中山創立的同盟會。為中華民國開國元勳之一。1964年終老于台灣。其統一中國的思想,至死不渝。于老在文學、書法上很有建樹。著有《右任詩存》、《右任文存》、《右任墨存》。在草書規範化方面作出前無古人的貢獻,被譽為“曠代草聖”。

二◆對于右任題詩的內容理解

于右任所題的詩《重遊何氏詩》,其作者是杜甫。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字子美,湖北襄陽人。少舉進士不第,遍遊江、浙、河南、河北、山東。玄宗時,以獻賦得待制集賢院,但未得一官半職。長期貧困,對民間疾苦感同身受。安史亂發,到處逃難。投奔肅宗,被任命為左拾遺,曾一度被貶。後漂泊到成都,被荐為工部員外郎,不久因厭惡官場而辭官。此後顛沛流離,病死于船上。

杜甫生于大唐由盛而衰的時代。為中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以詩記實,人稱其詩為“詩史”;譽其人為“詩聖”。

這首詩作于公元754年春。此時,就詩人個人而言,政治上受壓抑、生活上朝不保夕;就國家而言,是處在促使唐朝由盛而衰的安史之亂發生的前夕。(安史之亂發生于公元75511月。)

(一)用現代漢語串讀《重遊何氏詩》:

我寫信探聽東橋竹林的情況,何將軍有信覆我。

我趕緊更衣,匆忙中把衣服顛倒了,便騎馬前往何將軍山林。在山林裡,我能無憂安臥,這就像是我的家。

瞧,那鶯兒在斜斜地掠取蝴蝶,讓花為之落下;水獺在捕捉魚兒,讓水聲大為喧嘩。

我重新來到這休假的地方,這地方真可作為我這個野老居住之地。

(二)探求詩意:

詩人杜甫打聽遊地情況,不問橋、不問水,而問竹。這除說明園裡“旁舍連高竹”給他留下深刻印象之外,還反映遊者與遊地之主皆好竹。這一問竹,說明詩人高雅、灑脫的氣質。

當詩人到達目的地後,其觀感就是這地方令人可以高枕無憂地住。這就自然環境而言,世外桃園;就主人招待來說,賓至如歸;就社會環境而論,當時正是安史之亂的前一年,難求高枕之處。

最能表達此詩旨意的,主要在這“乃吾廬”和末句與之呼應的“野人居”這幾個字上。表面看來,這是對遊地之景物、人、事的好評。然而,更深之意在于,能高枕無憂地住宿,這才是作為一個家最起碼的條件。

什麽環境才能讓詩人能高枕呢?那就是“花妥鶯捎蝶,溪喧獺趁魚”之地了。

這不僅是休假的好地方而應該是詩人心目中的家。所以,詩人肯定,以後再來,非來休假,而是作“吾廬”而居了。

讀後,不禁發問:為何在山林中才能高枕?為什麽要入住山林之地並以此為家?

詩中能告訴讀者的,那就是作者通過對重遊何將軍山林的描繪,表達詩人對當時腐敗朝政的激憤;對國家危機的憂慮;對窮困潦倒厄運的不滿;對美好祥和生活的響往。

三◆對于右任題詩的藝術欣賞

我國傳統的詩歌創作的表現手法有三,即賦、比、興。

“賦”是對所寫的對象以直接的敘述、描寫、抒情。“比”是以具體事物比抽象事物的寫作手法。“興”是指即物起興,先寫別的事物,從而引到要寫的對象。

“賦”是這首詩的主要表現手法。敘述遊事;描寫出游的狀況和遊地景物;抒發詩人感情。

就整體藝術欣賞而言,這首詩所創造的意境——即詩人通過心與物、情與景的交融結合而創造的想象中的藝術境界,是真實、自然、生動的。詩人憂國憂民之情通過對寧靜祥和的園林環境的描寫加以表達。借助敍述白描手法以形寫意,着筆成繪,畫意盎然。

這首詩十分講究起、承、轉、合,結構嚴謹、波濤起伏,藝術魅力大增。

1,首聯:包括第12句。屬章法中的“起”,為詩的開頭,以便點題。

首聯,開門見山,點出重遊何氏一事。此聯下句承上句,“有報書”,對“問訊”而言。“將軍”這個詞點了詩題中的“何氏”二字。

2,頷聯:包括第34句。屬章法中的“承”。承詩的開頭,加以發展。

首聯寫的是詩人和何將軍的書信往來,這裡雖沒透露信的內容,但從頷聯寫詩人的出遊,反過來可以證實首聯所提到的,詩人的信是旅遊諮詢,何將軍的信是就旅遊諮詢作答。如此承接首聯,順理成章。在頷聯中,全詩行文向前發展。進一步寫出遊經過。從更衣到騎馬、到睡覺,說明已從詩人家裡去到目的地。既寫事又抒情。

3,頸聯:包括第56句。屬章法中的“轉”。承接頷聯,開創一個新的意境。

頸聯寫遊地的環境。上面寫居住地如家那樣。在這裡,着重寫這靜謐山林的動景。既明寫了遊地的風光,又暗示詩人在頷聯所說的對吾廬環境的要求。而他當時在長安的“廬”,沒法達到這樣的要求。這樣,以對祥和的自然環境之讚美,暗藏著對險惡的社會環境之不滿,讓詩的意境向前推進一步,拱托主題思想深刻而自然。

尾聯:包括第78句。屬章法中的“合”。為全詩結尾。

尾聯的上句,以“休沐地”三字對遊地作總評價。這一評價是從頷聯的下句寫住宿及頸聯所描寫的遊景而引發的。而“重來”二字,篇末點題。尾聯的上句不但與前三聯相呼應,還深化了主題,為全詩的新意又拓開一層,為下句的收束,鳴鑼開道。下句:“真作野人居”,可說是這首詩的精魂所在。與頷聯下句“乃吾廬”緊密呼應。收筆時下筆輕得如畫龍點睛,重得像用墨如潑。引人進入一個既開闊又精細的意境。

作者寫旅遊諮詢為全詩的“起”,敘述出游作“承”,以描寫遊地景緻為“轉”,以發表遊後感想作“結”。起、承、轉、合,章法有度。這是一篇最精練的遊記,最簡潔的敘事詩。句句扣住“遊”字來寫,但全詩卻不見一個“遊”字。全詩行文,如榫卯的嚴密;如彈丸之圓轉;如浣溪之流暢。確實渾然天成!

這首詩用詞十分精確鮮活。如“花妥鶯捎蝶,溪喧獺趁魚”中的“捎”,維妙維肖地描繪鶯掠取蝶之狀——斜斜地飛,這寫出鳥展翅的形態。或有意或無意,或掠到手或撲了空,總之,把鶯蝶的狀態寫活了。那鶯得意忘形的神韻躍然紙上。這景,是詩人就視覺而寫的。

“趁”字,本義為從後及之。魚乃獺之食物。“趁”字,寫出了獺貪婪的餓相、魚狼狽逃生的可憐相。“喧”,聲音嘈雜來自溪中,這景,是詩人就聽覺而寫的。正所謂詩中有畫。而這幅美麗的山林畫,有形有色,既傳神又傳音了。

“鶯捎蝶”、“獺趁魚”,弄得“花妥”、“溪喧”,好不熱鬧!而“鶯捎蝶”之情景,“獺趁魚”所引起的“溪喧”,只有在靜寂的環境下才看得到、聽得到。這樣,這兩處的景物描寫,其實是以動寫靜。爲了營造藝術氛圍,句式變化多樣,如句子省略、倒置、擴充。在修辭上注意設問、用典、誇張、對仗、借代等,同時也注意了語言的節奏感,大大增強了音樂美。

 

四◆對于右任草書真跡的欣賞

這篇草書作品筆墨形態變化多端,線條粗細不一,字在左右相顧盼,筆法上下關連,墨的濃淡有別。以“將”為例。豎劃為順勢起,稍微挪而不失其直,收筆時乾脆利落。此乃“曲中有直”“曲須有度”。“將”的左右邊,一筆帶過。“將”字之形,如一沙場老將面對竪起的軍旗旗杆,耐人尋味。這種“轉中寓折、折中有轉”之筆法,以剛為本又不失其柔。

就佈局謀篇而言,這裡面包含的“筆法、墨法、結體、章法”無不表現出書法家的人格精神、美學觀點。于老這篇草書作品,文辭佈局給人的整體印象是:既嚴謹又流暢。

嚴謹之風可見于:四條縱線穩重分明,各行之首略有高低,各行之間集結緊密、疏密相宜,有些字有意縮短,用墨較濃,增添凝重感。

流暢之氣可見于:字的筆劃打破常規。如減少筆劃,改了偏旁,橫的不平、豎的不直,倚攲取勢,有些字有意拉長、放寬或用淡墨。

縱觀全局,則由無數多姿的線條圍繞四條直線隨意起伏,凝聚之骨氣深藏而秀挺,筆勢相連,前呼後應,一氣呵成,嚴謹中見活潑,線條的長短、粗細、曲直,搭配得當。如此美的線條,或左右、或俯仰、或曲伸,似在急緩、高低、曲直地流動,好比婀娜的舞姿。那斷的筆劃,斷得斬釘截鐵;那不斷的筆劃,聯得若藕斷絲連。潑墨輕重有度,活像一幅墨畫。以“提按、頓挫、使轉、舒疾”的表現手法,盡量用線條墨彩來表現漢字的抑揚頓挫的節奏,讓這草書作品極具音樂美。

于老贈字給伯雋先生,在上世紀三十年代。作為戰功顯赫的開國元勳的他對時局深懷不滿,這大概是他為什麼書杜甫這首詩為贈的原因。可以說此時的他和當年杜甫感情相通。作品中的凝重嚴謹之風表達了書法家憂國憂民的感情;那流暢之氣流露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這就是草書作品的意境。于老深入了解他所要書寫的對象——杜甫的《重游何氏詩》内在的精神,以自己的神駕馭筆墨,把其心靈精神深藏于無聲的卻又達意的線條中,讓草書作品顯得雄渾深沉而淡雅隱逸。這種心與物、形與神的結合,讓他留下的草書真跡鮮活了。這就難怪先父陳伯雋先生在他102年的生涯中,任憑經年的顛沛流離,哪怕跨越大洋的東西,他都攜帶于老贈給他的這篇珍貴的草書真跡。

2/2/06紐約

 

附:為家藏于右任草書真跡而作

  七律:睹字思人

筆狂卷舞君安在,叱咤横空曠世才。

草聖騰雲詩已去,蒼天灑淚字將來。

飛毫若劍驚風雨,潑墨如神動榭台。

四寳文房何忍冷,人間正道漢書開。

   七律: 贈字與討字

破水蒼山銀漢在,霰霜歷盡不言哀。

世悲草聖升仙去,人喜儒生討字來。

研墨硯台驚雹雪,揮毫漢紙鎮風雷。

文房冷落歸無路,筆下揚名異彩開。

  對聯:墨

百年世路人去樓空字猶在

七尺文房筆來卷實書正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