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

 

 

 

 

十多年前母親在紐約住院,每次探病她都苦着臉對我說:“語言不通,活受罪。”後來我想了一個辦法,在一塊硬紙皮上,叫我兄弟用中英文寫上一些生活用語。母親需要什麼,就指着中文,那些護士便看與之相呼應的英文。護士舉起大拇指誇我這個小發明。母親吃不慣醫院的西人口味的食物,我只得叫女佣在家裡煮好後送去。

母親走了十年之後輪到我住院了,我比她略強些,就是我懂得幾個英文單詞,我雖吃不慣西餐但也可以勉強吞下。更何況我不備請女佣人的條件,女佣人月薪比我的養老金高兩倍。這樣我只有獨闖這語言關。

用那些少得可憐的幾個英文單詞湊合成句,也不管語法不語法的,反正人家聽得懂就是了。聽不懂時就叫他們撥通我女兒的電話,這樣就應付了醫生查房。我還得感謝這信息時代。

開刀後第三天護士拔走了輸液的插頭,我餓得發慌,醫生只讓吃流質的。對着那些菜單我亂點一通,不久,護士送來幾大碗都是水狀的東西,害我吃到肚脹又不飽。又一次我不會看香蕉(Banana) 的英文字,還自作聰明口述了要兩只Umbrella(雨傘),害得那護士先是傻了眼後是捧腹大笑。

你說不懂英語的華人在紐約住院苦不苦?

最近得知曼哈頓下城有157年歷史的Vincents Hospital(聖雲仙醫院)有一重大改革,那就是增加了華語服務。

我忍不住隨紐約詩詞學會的成員到那兒參觀。院方很重視,派專車接送,還特設精美的午餐招待。我們一行人上了醫院的第15樓。電梯門一打開,撲入眼簾的是一個大大的“壽”字,字的兩旁有對聯云:“居重安寧健康是福,家宜和順快樂延年”。

牆壁上掛滿了“秋山行舟”、“源遠流長”、“一帆風順”、“天官賜福”的中國畫。還有一幅大型書法作品:“老而康”,是紐約詩詞學會的書法家親筆書寫的。這些文化氛圍全由紐約詩詞學會一手營造。

接待我們的有一個華裔醫生三個華裔職員,四個華裔護士以及西裔護士長和一名西裔護士。

主講的自然是那位亞裔服務及社區聯絡主管黃麗芳碩士。她作了簡要的介紹。

這所醫院為方便服務華人社區,還在中國城設立“華埠健康診所”和“居家樂”部門,裡面有不少華裔醫務人員,室內還擺有中文雜誌。

而聖雲仙醫院本身,共有800多張病床,15樓就有26張。其中8張病床是專門給華裔病人的。如果住在15樓以外的華裔病人,有意搬上15樓來,只要這8張病床有空就可以如願以償。聽到這裡,我私下給這8張床取名為“漢床”。

為這8張病床服務的除專科醫生外,還有住院的華裔醫生,外加4名華裔護士。

而在其他專科的因病情需要不宜於上15樓的華裔病人,白天當班的護士中每班有兩位會講中國話的護士助理,晚班一位。而24小時熱線服務的有一位會講中國話的人值班。病人代表要選一位會講中國話的。醫院還有會講中國話的社工人員免費為患者進行心理輔導、幫辦理申請補助以及出院後的護理安排等手續。

聖雲仙醫院知道華人不同的飲食習慣,特意雇用了中國廚師。在病人的菜單中有中國菜的。這樣,病人及其家屬不用為病人那三餐發愁了。

在病人休息室裡還有供病人閱讀的華文書刊。

這出於對華裔關愛的一系列措施,讓人動容,倍感親切。這讓我想起在紐約皇后區新建的老人中心,好幾層高的大樓是一位猶太裔的老板建的。這裡只收領取政府補助的華裔老人。裡面一切工作人員全是華人。

老人中心有先進的康復器械設備,有醫生、護士服務,有職員安排每天的學習、健身、遊樂等活動。老人們可以在裡面讀書、看報、練毛筆字、繪畫、跳舞、做健身操,打麻將、玩撲克等。一日供應早午兩餐。早餐有牛奶、咖啡、綠茶、皮蛋瘦肉粥、麵包或菜肉飽。午餐從中國餐館訂購每人一盒飯。有專車到老人家門前接送,風雪不改。那司機對老人還扶上扶落的。

在這老人中心的一切消費全是免費的。

我沒資格享受這一切,只從我姐那兒得知一些訊息。我笑着對老姐姐說:“你入托兒所了。”她告訴我:“一天,你姐夫腰痛,他們就請了一位專科醫生來給他看病,現在還給他做物理治療。”

雖然,這些老人都有政府給他們的醫療補助(看病住院的醫藥費分文不用自己出)和生活補助金(每人養老金每月低於500元者政府每月補夠500元),但為什麼那位猶太裔的老板還要這樣做呢?

我叫我姐幫我打聽,答案是:他要報答中國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收留了好幾百萬的猶太人這一救命之恩。

2006.3.18寫於紐約

 

後記◆◆◆

周文忠先生的散文《不一樣的冬天》,精品!佳作也!挑動“古稀動物”心中的琴弦,是耆老的吶喊,民族的感知!

拜讀周文忠先生大作《不一樣的冬天》有感觸而寫下拙文,這無法與周先生大作相比。周先生大作文情並茂,極有文采。而我的拙作平鋪直敘,枯燥無味。只不過在現實生活中在寫作素材上,進一步加深自己對《不一樣的冬天》的理解而已。請周先生多多賜教。陳葆珍2006.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