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聲中的花季少年

 

 

 

 

 

■■記第20屆紐約市天主教學校優秀樂隊演奏會

 

一個陽光燦爛的初春日子,一輛輛汽車載著從紐約五大行政區趕來的學生家長,穿過一條條由不同的花樹架成的拱門似的街道,來到紐約皇后區的聖•約翰中學,參加在這裡舉辦的第20屆紐約市天主教學校優秀樂隊的演奏會。

嫩綠的青草、粉紅的櫻花,色彩那樣柔和,映襯著人們那平靜悠閑中蘊含著的興奮的笑臉。特別是在那蓓蕾初開的花樹下,身穿白襯衣深綠格子短裙、手拿樂器匆匆走進禮堂的孩子們的身影,更顯得輕盈飄逸,活像一群小鳥在眼前飛過。霎時,我這顆耆老的心,跳得和他們的足音合拍。

進入會場,早已有四位音樂家在台下的一角奏著悅耳的音樂。上千個座位幾至座無虛席。抬頭望,台上整齊地擺著幾百張椅子,陣容可觀。

沒多久,演奏者進場。台下那一頭頭不同顏色的頭髮,像一陣春風吹動的雜花,忽然朝一個方向擺動。我定神一看,原來是有一樂隊從台下經過。

這些初中生身穿白襯衣,手拿各式樂器,在觀眾席上輕輕地、匆匆地走過,活像一隊粉白色的蝴蝶,飛過那雜花叢中。忽然,我發現隊伍中有我的孫女,便情不自禁地大叫:“Judith!”

我失態了,害她走過我身旁時,羞怯地睨了我一眼。

這時,我耳邊亦不斷響著別的孩子的名字。孩子們似乎都聽而不見,默默地走上舞台。好一個大人激動而小孩冷靜的場面。我想這些有教養的、有音樂天賦的小孩舉止就有點與眾不同。

我佩服這樣的快速入場式。不到十分鐘,這350人竟毫無聲響地在台上各就各位。

總指揮MR.Jay Friedman,Director致詞。他先向籌備這個演奏會的各人致謝,向演奏者及其家長們致謝。然後,他指出這一個代表著紐約五大行政區天主教學校的大型樂隊,始建於二十多年前。那時,第一次演奏會僅有七十幾人參加樂隊僅有三四個。以後,這演奏會一年一度舉辦。今年這屆演奏會是20年來規模最大的一次。350個初中學生,以高低音更簧管、高中音薩克斯管、大細管喇叭、風笛及各種打擊樂代表著紐約五大行政區55所天主教學校參加演奏。他們,都是從這些天主教學校選出來的最優秀的樂隊成員。

在一陣掌聲中,總指揮結束他的簡短的祝詞,然後,揮一下手,示意全場起立。接著,轉過身去,面對學生們靜立了幾分鐘。這時,台上台下那千多雙眼睛都盯住他剛舉起的銀光熠熠的指揮棒。

忽然,銀光在眼前一閃,眾樂齊鳴,莊嚴緩慢的樂音響起:《Star Spangled Banner》(美國國歌),像一聲春雷,炸響四壁。我環視四周,只見台下聽眾手按胸前神情肅穆地低聲跟著唱。

隨著那激昂的旋律,我像看到192年前的一艘英艦上,那被英兵扣押的華盛頓律師Francis Scott Key( 弗朗西斯•斯科特•克伊)凝望著在經英軍徹夜炮轟的麥克亨利堡(Fort McHenry)後仍然迎風飄揚的星條旗;我又像看到這位律師在當時流行的英國歌曲《To Anacreon in Heaven(《致天國裡的阿納克利翁》)中,正在填入他寫下的歌詞《保衛麥克亨利堡壘》(注:此歌後易名為《星條旗》。1916年由總統指定,1931年經國會立法為美國國歌)。我不勝感慨:徹夜炮轟而不倒的星條旗,就這樣通過弗朗西斯寫下的歌詞,唱進了千千萬萬美國人的心;唱過了192年美國的歲月。

忽然,軍號吹響,像是有陣風從空間刮來,我像聽到那星條旗被風吹動發出的“呼啦啦”聲。我想,它,從戰火中飄來,帶著當年的爭取正義、獨立的硝煙,飄揚在美利堅大地上。

另一位指揮家上場指揮,這時只有打擊樂在奏著,我像聽到黎明前的馬蹄“得得”聲,時急時緩的。接著眾樂管齊鳴,像原野刮起的陣陣風聲,“呼呼”作響。管弦之聲有如大雨滂沱,霎時,舞台上燈光黯淡。不知誰的照相機按著快門,於是台上燈光一閃,好一個暴風雨到來的場面。讓我下意識地用手擋住撲面的“雨水”。原來台上正在演奏《The Challenger March》(《挑戰者前進》)。

我陶醉在澎湃的激情中,有點老驥伏櫪的感覺。只見台上又輪換了一位儀態莊重的女指揮家,她嫻熟地在揮舞手中的指揮棒。這時演奏的是《An American in Paris》(《一個美國人在巴黎》)。輕快的曲調把人們帶進那美麗的文化之城。洋笛輕奏著;洋笙低鳴著;洋鼓急敲著……會場上像響著凱旋門前的馬蹄聲,以及塞納河畔的歡叫聲。

進行曲為基調配合著圓舞曲,讓聽眾那激昂的情緒有了一個緩衝的空間。那長短交替的節拍、強弱適中的旋律、快慢得當的節奏、大小恰當的調式,讓各種樂音那樣和諧。聽著一首首優美的樂曲,聽眾不時發出“嘖嘖”的讚賞聲。

每曲剛停,春雷般的掌聲在場內響起,總指揮向聽眾深深鞠躬致謝,時而把手揮向演奏者,時而請演奏者站起來一起接受聽眾的歡呼。這時群情激昂,掌聲中還夾著口哨聲。

多麼激動人心的場面,我被那優美的、激越的、跳動著的音符震撼著。音樂無國界。這西洋樂器,在這些十三四歲的不同膚色的孩子手上,演繹得不同凡響,這動聽的旋律感人的節奏,給人以極大的美的享受。我驚嘆這來自55所學校的350名少年,怎麼僅總排5次,就這樣整齊和諧。我更驚嘆那指揮家,他那時而剛勁有力時而舒暢瀟灑,時而大刀闊斧時而精巧柔潤的動作,是那樣牢牢地控制著這龐大的演奏隊;緊緊地吸攝著上千聽眾的視線。

雷鳴般的掌聲此起彼落。總指揮示意台上的學生逐排站起來謝幕。這時一直保持肅靜的氣氛來聽演奏的聽眾顯得特別活躍。不少家長擠到台下為站起來的演奏者拍攝。我那9歲的孫女拿著照相機也在趁熱鬧。而台上的學生顯得十分安靜。任憑台下的人在叫著他們的名字,他們一律毫無反應。我讚賞這些舉止文雅在大場面中如此注意自己儀態的僅有十三四歲的少年一代。看來我們這些比他們大一兩代的人,在文明素質方面自愧不如。

全場起立鼓掌達數分鐘之久,掌聲像排山倒海似地席捲台上。總指揮無法,只得讓同學們再獻一曲,以饗聽眾。人們屏息著,等待著那動人的音符的跳動。

一陣熟悉的旋律在禮堂引起強烈的回音----God Bless America》(《上帝保佑美國》)。這首被美國人稱之為“準國歌”的歌由名作曲家BerlinLrving(歐文•伯林)於1917年寫下,於1940年風靡全國,甚至連美國兩大黨(共和黨、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都奏這首歌。

我凝神靜聽我周圍的人在低聲和唱:

 

“當烏雲孕育著風雨/在大海的遠處聚集/讓我們宣誓效忠於/一個自由的國度/讓我們深深感激/美麗的祖國大地/讓我們莊嚴地祈禱/這是我們的聲音。

願上帝保佑美國/我無比熱愛的國家/站在她身旁帶領著她/讓聖光引她通過黑夜/從叢山峻嶺到草原/直到浪花如雪的海洋/願上帝保佑美國/我的家鄉可愛的家鄉/願上帝保佑美國/我的家鄉可愛的家鄉。“

 

這發自內心的和唱,與台上的演奏自然合拍。我回轉頭來看一下聽眾席上的人,大概那心中的琴弦被挑動了。人們紅光滿臉、目光炯炯的,曲終、歌罷,全場起立鼓掌,掌聲比任何時候都熱烈,經久不息的。那總指揮示意大家坐下。我特意仔細觀察台上那一張張乳臭未乾的面孔,只見他們對聽眾的反應似乎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那一雙雙充滿稚氣的眼睛在盯著總指揮,可能他們此時唯一該注意的,僅是那閃著銀光的指揮棒。

他們已演奏了13首世界著名的交響樂了,我還以為在這雷鳴般的經久不息的掌聲激勵下,還會再奏一曲,誰知總指揮把一位身穿修女服的一所中學的校長請了上台。她向演奏者和聽眾道謝。我無心聽她說些什麼,我只覺得那裊裊餘音不絕於耳,周圍總在響著那優美動聽的音符。連退場時那走路的步伐也顯得輕盈和有節奏了。

2006.4.2於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