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女神

 

 

蔚藍的紐約港上有一小島,占地13.5英畝。它本來叫做Oyster Island(牡蠣島),後幾經易名(如曾名為Love Inland愛情島、Kennedys Inland甘乃迪島、Fort Wood伍德堡等),1956年定名為Liberty Island(自由島)。

島上除了“自由女神”銅像外就是園地。“自由女神”的底座是The American Museum of Immigration(美國移民博物館)。環繞底座的星形圍牆,是1841年在此建伍德堡的遺物,18411877年間伍德堡是紐約市防御工事之一。

與銅像遙遙相對的是曼哈頓那鱗次櫛比的建築群。看“自由女神”,如果在通往新澤西州高速公路上看得很清楚;如果在紐約炮台公園的美國侵朝戰爭陣亡戰士紀念牆之前取鏡頭,你會發現這些紀念牆和“自由女神”隔海幾乎成一直線。

要仔細欣賞“自由女神”的芳容,自然於清晨在輪船售票處往那排長龍的人海中站隊,乘游輪渡海到那島上才行。

Liberty Enlightening the World(全名為:照耀世界的自由女神——簡稱“自由女神”),高151.1英尺(46、重225噸,腰圍420英尺。不帶笑容的嘴寬3英尺。那高擎火把的手臂,食指長8英尺、粗3英尺。頭戴王冠、身穿打褶長袍、右手舉著火炬(海拔305英尺)、左手持的書籍上面刻有JULY IV MDCCLXXVI (羅馬數字,即177674----美國建國日)

銅像內有電梯,一次只容兩人上落。若爬樓梯,要爬十層樓之高才抵達基座頂端的瞭望台。要上到王冠頂部的,另有鐵梯(168階級)。鐵梯又窄又陡。如要上到銅像的手掌處,那時梯子僅容一人上落。銅像冠部有玻璃窗,透過玻璃可欣賞紐約灣美麗的海景和曼哈頓在天和水之間勾勒出的輪廓。

對這聞名世界的巨型藝術品,在欣賞之餘,有必要進一步了解它。

“自由女神”銅像設計者是法國雕塑家Frederic Auguste Bartholdi(弗雷德裡克•奧克斯特•巴特爾迪)。據說銅像面部輪廓是按其母的形造型。傳聞巴特爾迪藝術創意源於這樣的歷史鏡頭:一位反對拿破侖政變的巴黎少女,在拿破侖推翻法國共和國的那天,越過路障,手擎火把,高呼“前進”,衝向拿破侖軍隊,當場被擊斃。少女的反抗與美國人為反英殖民主義而戰的精神深深感動巴特爾迪,他決定雕塑一位“自由女神”,在美國慶祝建國一百周年時,送給美國人民。

雕像由法國出錢建造,耗時十年之久。雕像鑄成後,於1884年被拆卸,裝進大板條箱,上法國的Isere(伊澤爾號)船,於18861026日由雕塑家巴特爾迪護送到紐約。18861028日在紐約港口由美國第22屆總統Grover Cleveland(格羅弗•克利夫蘭)主持隆重的“自由女神”揭幕儀式。觀眾好幾萬。在巴特爾迪揭開蒙在“自由女神”身上那巨大的法國國旗之際,掌聲雷動,喝彩聲歡呼聲響徹雲霄。

“自由女神”以120噸鋼鐵為骨架、80噸銅片為外皮。這一構架工程設計是巴黎埃菲爾鐵塔的設計師Alexandre Gustave  Eiffel(亞力山大•古斯塔夫•埃菲爾)負責。基座89英尺(27.1米),內有電梯可到陽台,建築材料是石頭水泥。其設計師是美國建築師Richard  Morris Hunt(理查德•莫裡斯•亨特)。基座由美國人捐款建成。

隨著日曬雨淋風吹霜打,“自由女神”銅像已變成綠色。20世紀80年代,美國以7,000萬美元對“自由女神”全面修整。這樣,“自由女神”手中的火把才得以鍍金。遠處觀之,在驕陽照耀下,金光熠熠的。

19867月初舉辦The Liberty Weekend(“自由周末”)活動,紀念“自由女神”落成100周年,美國總統里根和法國總統密朗特出席再揭幕典禮。是日,紐約十室九空,海上各種造型的大小船只在穿梭;觀禮的人牆一道又一道的,人們都在翹首遠眺那“自由女神”。

“自由女神”的精神體現在基座入口處的那塊銅牌上刻著的詩句。那是紐約猶太裔女詩人Lazarus Emma(愛瑪•拉札勒斯18491887)寫的十四行詩《 The New Colossus(《新巨像》),結尾詩句為:

 

Give me your tired, your poor

Your huddled masses yearning to breathe free

The wretched refuse of your teeming shore

Send these,the homeless,tempest-test,to me

I life my lamp beside the golden door

 

送給我你那些疲憊的、貧困的,

蜷縮一起渴望自由呼吸的大眾,

你那人頭擠擠的岸上可憐的棄兒,

送給我那些無家可歸的飽經風波的人們,

我在金門旁邊高高舉起了明燈!

 

20061017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