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北許村尋祖記

 

画里乡村.jpg

承蘇州友人重瑾兄邀請,他開車,二人相伴去歙縣許村尋根問祖。蘇州出發先到臨安島石鎮,那裡有上許村,下許村,是北宋文人許元的後代。下車詢問,都是姓許的,殷勤的許氏宗親帶我們看了五百年前的古祠堂,高大幽深,古樸得很,享堂兩側牆上是歷代祖宗畫像,深山裡的許氏群落對“我從哪裡來”很是重視呢。再經磡頭,龍崗,到歙縣許村。一路盡是盤山道,總在崇山峻嶺中,有的地段山勢險峻,時見高山滾落的大小石塊,有巨石砸爛護路石欄未修處,看了心驚膽寒。如此大山深處卻到處有許氏聚集的村落,從前沒有路,今日猶進出艱難,古人如何會來深山落腳?可知史載是實,躲避戰亂,萬般無奈也。

 

歙縣,從西晉太康初設新安郡,而為歙州府,徽州府,兩千年長遠歷史。四九年後尤其文革,歙縣古跡毀了很多,但還是隨處可見,河邊,路旁,散落著一座座古橋、石坊,嘉靖的,崇禎的,雍正年間的。。。當地古物不稀奇,我則目瞪口呆。

DSC08477_2345看图王.JPG

村頭古橋,橋下山水清澈見底。  DSC08478_2345看图王.JPG

 

   

    第二天一早,歙縣譜牒專家許驥來我們下榻的歙縣飯店帶路去許村,一路古橋古牌坊不時躍入眼簾。許村是徽州著名古村落,有徽州第一進士村的美譽,坐落在縣城以北四十里,歷經一千五百年風雨,沉澱深厚,留下了眾多文化遺產,在海內外許氏子孫心目中地位崇高。重瑾兄已是熟門熟路,一到許村,先去祭拜去年剛修的賓公墓,許氏以雍州下江南的許儒為一世祖,今已傳四十六世。許村自賓公起,歙縣許氏分東西二支。賓公長子理為東支始祖;賓公次子璙為西支始祖。這個墓地原已平毀,然依據家譜記載原葬地的方位,再請風水先生羅盤測定偏差,果然確無誤,修復時地下還發現密佈洛陽鏟探過的盜洞。東西兩支後人可謂多矣,合族共修,恢復祖墓,盛世景象也。重瑾兄帶來備好的祭祖用品,還有一箱考究的祭物是板浦許氏後人、譜牒專家許越托付的。紅燭高燒,許驥引導,按此地風俗先四面祭告,焚香燒紙,千里外的子孫後人前來祭拜,先人地下有知,何其欣幸乃爾。

 

DSC08484.JPG                  像不像郎世宁笔下的水牛?.jpg

              墓旁二牛悠然,大類郎世寧筆下耕牛圖。

 

此行還有一個心願是尋找先祖稠公墓。公,許村舊譜上名為知稠公,稠是唐朝許遠後人許儒的兒子,南唐時做過官,王安石的《許氏世譜序》是這樣記載的:

 

唐亡,,不義朱梁,自雍州入於江南,終身不出焉。,沈毅有信,仕江南李氏,參德化軍事。稠生規,。。。後以子顯,贈大理評事,生三子。。。

 

歐陽修在嘉祐二年(1057年)為許元撰寫的墓志銘(見《宋史》)曰:

公諱,字子春,姓許氏,宣州宣城人也。。。徙居海陵,。。曾祖諱,池州錄事參軍。祖諱,贈大理評事。父諱。。。子男二人:長曰宗旦,真州揚子縣主簿;次曰宗孟,守將作監主簿。女一人,適太常寺太祝滕希雅(注:希雅是重修岳陽樓聞名後世的滕子京之子)。

 

史書均有記載。許元墓志銘最後說許元葬於真州揚子縣甘露鄉,明代撤銷真州及揚子縣更名為儀真縣,清初改名為儀征。1983年江蘇儀征化纖廠工地發現許元之子許宗孟之墓,出土墓志銘,這是許氏家族最可靠的歷史記錄,九十年代初,此地又出土一方刻有許元題款的硯台,以“子春硯”入藏當地博物館。足以證明史書記載之確,是信史。宗孟墓志銘曰:

君諱宗孟,字世京,姓許氏,世為宣州宣城人。曾大父,贈大理評事。大父,尚書司封員外郎,贈禮部伺郎。父,工部郎中,天章閣待制,贈左正議大夫。。。子男五人,長曰延嗣,次隆嗣,皆舉進士。次洪嗣、承嗣早卒,次良嗣尚幼。。。。

 

世系彰彰可考。歙縣許村尊許儒為一世祖。我屬無錫“錫山許氏”一支,乃是許逖後裔,先祖北宋年間就已離開徽州到泰州為官,其後定居無錫。

 

許村的老村長許烈宏先生請出一位八十多歲、當年參與平墳的老人,帶領我們一同進山。老老說合作化時還沒人敢動知稠公這南唐大墓,搞人民公社時,這一帶古碑林立的祖塋就全部被毀了,罪過!罪過!知稠公是許氏遷歙始祖,以前年年要祭拜的,故此老一輩人清楚記得這座古墓。眾人山田逶迤而行,最後老人獨自拄杖立定在一座名喚木魚山的小山前,指著對面的更高的山丘,囑我們上去,由他遠遠目測方位。隔著百米田壟,兩對面手搖喊叫,憑記憶遙控我們,終於探定了墳塋位置。還好,眼前這一片山坡地只是樹木雜草,沒種茶樹和黃菊(這兩項是當地主要收入),以後要恢復也是容易的。上去幾步有棵大樹可作標記。四人焚香燒紙虔誠祭拜,一個多甲子無人到,愧對祖宗了。史載稠公卒葬池州顏村,許村這裡應是他的衣冠塚。

DSC08505_2345看图王.JPG

 

DSC08509.JPG

        老人在木魚山前遙測對面山坡上早年的許稠墓方位

微信图片_20170428215710.jpg

 

DSC08510.JPG

         確認原墓址就在這地方

微信图片_20170428215729.jpg

            焚化錫箔,此亦可謂香火繼承了。

DSC08513.JPG

 年來子孫眾多,遍布海內外,今天終於有幾個孝子賢孫來祭掃了

 

天頗熱,由許驥、許琦二位歙縣名人全程陪同,在許村一處處參觀;大邦伯祠,五馬坊,雙壽承恩坊,高陽廊橋,大觀樓,大墓祠等, 2001年我曾來過,再來還是很震撼,千年古村,名不虛傳。

DSC08519.JPG

 

先去看敦睦堂(原為惇睦堂),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許村現存為數不多的明代宗祠之一,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四進五開間,地一畝。為許安童後代所建,從嘉靖十五年開始(1536年),歷時30年。 正廳堂匾“惇睦堂”三字由大學士許國次子許立功書寫。因無人管理,因年久失修,後進倒塌,大門也搖搖欲墜。許琦退休後回家看到惇睦堂就要倒了,到處奔走呼,自己先捐了一萬元,感天動地,得到了上級有關部門和眾宗親的支持,共籌得120萬申請修復。201110月徽州派員勘察測繪,制定修繕設計方案,次年10月開始修繕。宗祠修好,人們奔走相告,自發組織起來掛祖容, 2014年六月十六日掛容這一天,來自全國各地近千惇睦堂子孫前來祭祖,人山人海,場面非常感人。

 

敦睦堂 修复前_2345看图王.jpg

修復前的惇睦堂

      

敦睦堂(惇睦堂)挂容.jpg

20146.16.各地子孫來修復後的家祠瞻仰祖容,祭祀先人。

 

下面抄錄一段許琦的話:

徽州祠堂,承載著歷史,構建了徽州人獨特的精神世界。中華文化的“忠”、“孝”、“節”、“義”、“禮”、“廉”、“信”、“睦”、“和”、“善”等文化基因都可以在這裡體現。以同宗同族為代表的祠堂文化是獲得文化歸屬感與共享感的直接媒介,祠堂是用自己存在的方式詮釋時代文明。它以血緣為基石,以親情為紐帶,穿越漫長的時空隧道,保持著後人與祖先心靈的溝通,是連接後人與母體文化的血緣臍帶。通過傳承千百年的村規民約、家風祖訓的傳統祠堂文化,讓身在異鄉的海內外宗親記得住鄉愁,是海內外宗親扯不斷的根。可見祠堂是象著祖先和家族後裔心靈的“長城”,是子子孫孫一條永走不完的鄉戀之路。

 

大邦伯_2345看图王.jpg

大邦伯祠,是許村現存歷史最久、保存最完整的古祠堂。大邦伯是漢代刺史的雅稱,歙縣許氏東支始祖許伯升曾官福建汀州府知府,明嘉靖年間其長子耗時七年,仿照福建汀州知府衙門建造了這座宗祠紀念他,故又稱“官廳”。坐北朝南,三進五開間,外加一門樓,進深60米,地千平方米,建築相當考究,清代、民國都曾大修。文革中這裡改做糧站,所以房子保留下來了,新近花費一百萬修復。有兩塊古匾,糧站拿來做門板嫌長,鋸掉了一截,現在原樣掛著。能有點原件就萬幸了,全毀了又奈其何?

大邦伯祠_2345看图王.jpg

   大邦祠堂断匾_2345看图王.jpg

到許村必看“許村三景”:廊橋、牌坊、大觀亭。大觀亭建於明嘉靖年間,磚木結構,八角形樓閣,是當地文人聚會之所。登亭四望,遠山近水,村落田疇一一盡收眼底。

12709629981439249_2345看图王.jpg

 

廊橋即高陽橋,元代處士許友山所建,原為雙孔石墩木橋,明弘治年間改為石拱橋,嘉靖三十六年又增建了廊,始成今日模樣。過廊橋,高聳一座“雙壽承恩”石牌坊,建於明隆慶年間,當年村裡的徽商許世積夫婦一生樂善好施,不吝錢財,有口皆碑,夫婦倆都壽逾百歲,朝廷因此旌表二老為“人瑞之侶”,賜建“雙壽承恩”坊。

 

每個牌坊都有一段故事,不外承沐皇恩,流芳百世之意,是古人一生最高夢想。許村昔年牌坊眾多,近世歷經劫難,今天僥幸存世的眾多牌坊群中,首推五馬坊。

DSC08562.JPG

五馬坊是許村最老的一座功名坊,明初朝廷下旨為旌表知府許伯升而立。“五馬”者,是古時太守或知府的雅稱。許伯升是高陽橋建造者許友山孫子。相傳,當年朱元璋行至許村,得許伯升五兄弟鼎力相助,變賣田產,傾其所有充作軍需,跟著朱元璋打天下。及明朝立,許伯升任職軍機處,後任福建汀州知府三年,期間活捉倭寇300人;剿除大北山反明組織,廉潔奉公,身先士卒,遂使汀州“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百姓安居樂業,譽為“青天知府”。許伯升病逝於汀州任所,靈柩啟運之日,汀州百姓夾道數裡恭送。徽州家鄉許氏總祠八方籌資,日夜趕建許伯升墓道石坊,自徽州地界至許村村頭,建有墓道石坊五十三座(寓意53歲),僅十里許村就有5座,綿延數里,壯觀之至。令人扼腕的是,風雨幾百載的古物,皆毀於文革。

DSC08551_2345看图王.JPG

“牆裡”磚匾全部文字在文革中鑿毀

觀察第在明洪武年間始建。清代重建,是觀察使許天相之府第。許天相為遺腹子,其母胡氏篤志守節,不曾跨家門一步,茹苦含辛,撫育天相成人,故又稱“牆裡門”。胡氏留下遺囑,一是不立牌坊,二是拆除圍牆,當年許村大旱,鄉情們吃水困難,讓宅內的福泉井供村人公用。1997年,其裔孫、早年定居瑞士的科學家許靖華院士捐資一萬美金,由縣政府修繕並為“許村歷史博物館”。

福泉井.jpg 福泉井

 

近旁是兩淮鹽運使許家澤故居,建於1905年,1991年其孫輩將此住宅捐贈給國家。許家澤在1927年創辦許村儀耘學校,校舍是他在德國的兒子許恪士請歐洲建築師設計的,風格與周邊建築全然不同,共有三進,仿南京育才小學,學生免費受教育,統一著裝,還制定了 “學做好人”四字為校訓,當時人稱“一切設備悉系新制,亦能取新方式教法,實地實驗,在徽州萬山叢中,誠難可貴。”後來學校規模逐步擴大,成為當時歙北最著名的一所小學。培養出中科院院士許根俊等一批學者、科學家、名流。他的五個兒子都是留洋博士。南京梅園新村中共代表團駐地那棟洋房,就是周恩來1946年向中大哲學教授許恪士買下的。

 

大宅祠,屬許氏宗祠的一個支祠。宋慶歷時,西夏入侵,宋戰敗,大宅門富商許克復願為朝庭分憂,資助軍餉。後宋軍勝,宋仁宗為嘉其義舉,欽賜許克復為“大宅世家”。坐東朝西,三進三開間,後進欄板有明代風格淨瓶荷葉。左右山牆上嵌有“雲溪堂帖”刻石十五塊,故又稱“雲溪堂”。是申時行、許國、董其昌等明代書法名家手跡,尤足稱道。中進年久失修而倒塌,現僅存門樓,後進尚存。20142月修復,耗資370萬元。

大宅世家.jpg

 

001zMPLxzy7a7fiBsHud0&690_2345看图王.jpg

一百五十年前的 “庚申之亂”,太平軍對古村的破壞最為慘烈,很多房舍和最大的宗祠都被燒光了,有的後人無力再建,至今可見斷壁殘垣,裡面種種菜。DSC08571.JPG

 

回看許村,群山環抱,綠水長流,西溪和昉溪在高陽橋前彙成一條富資河,由此向南流去。整個村落依山傍水,古老的民居粉牆黛瓦,與山水相得益彰,一派田園風光。選址,布局,風水絕佳。鍾靈毓秀,許村先後共出進士四十八人,為徽州古村之最。南宋以後,徽商崛起,許村依靠安慶府和徽州府之間的徽安古道迅速繁榮,這裡有顯宦鴻儒,富商巨賈,明清時很是繁盛,清末翰林許承堯亦是許村後裔,近代則“一門五博士”,“四院士”皆出於此。許村之貢獻,大矣哉。

 

我很佩服許琦,許驥兩位宗親,他們熱愛家鄉,珍惜祖宗留下的寶貴遺產,對家譜修訂貢獻至巨。這樣一批有眼光,有魄力,有思想,熱心公益的志士仁人常年奔走呼,保護修復古跡,使許村人走在了時代的前面。而老村長許烈宏先生的曾祖父許韻清是晚清朝議大夫,做過知府,出過國,回國後投資了粉廠,在抗戰時期,更是參加了不少戰役,保護許村村民。許韻清又是名醫,親嚐百草,將所有實踐過的有效的配方整理成《許氏醫效》造福鄉里。幾百年家風使然,這樣的人當村長就不同於一般。

 

半天時間,自是走馬觀花。出許村天色尚早,驅車進城,重瑾兄身出海州名門“板浦許氏”,這一支淵自歙縣東門,那裡至今聳立著大學士許國牌坊,訴說著東門許氏昔日的輝煌。重瑾兄的祖上於明萬年間移居海州(今連雲港)板浦經商,日漸發達,其後裔亦儒亦商,甚多考取功名。清代有廿人在各地為官,學者許喬林、許桂林更以“板浦二許”獨步一時。四百年來,板浦許氏人才輩出,近世子孫大都散出在外,專家,教授,不乏其人。上海瑞金醫院許曼音教授(其子即前衛生部長陳竺),學者氣質的河北省省長許勤,都是板浦許氏後人。重瑾兄大學畢業到蘇州工作,後獨創一家私企。因自幼受家族文化熏陶,年稍長,發心追蹤研究家史,每年自駕歙縣尋根,並在許村捐資助學。同為許儒後人,他對許氏先人研究得好,此行一路導。

 

僅僅去了歙縣東門一條巷子,便有古跡數處,古牌坊,女祠,行知小學。重瑾兄想尋找東門許氏舊跡,倒是少有人知。東門許氏以明代宰相許國聞名,近代則有許士騏(1900-1993),早年畢業於上海美專,留學法國,中央大學教授。是陶行知摯友,陶先生去世前的晚餐就是在他家吃的,又第一時間趕去為逝者做面膜。他的夫人、畫家貝聿玿是國際著名建築大師貝聿銘的姐姐,蘇州名園獅子林即貝家祖產。熱心的東門人指點我們來到昔日“許家大院”,老房子已蹤跡全無,變成了檢察院家屬宿舍樓,仍剩下氣勢不小的院子,可見舊時這座府第之宏大。天色漸暗,夜氣襲來,東門不見同族人,重瑾不禁悵然。

 

次日上午到屯溪,拜訪對許氏宗譜很有研究的許曉駿先生,他是績溪磡頭人,那裡今喚家朋鄉。久聞績溪的許氏宗祠是皖南地區首屈一指的,磡頭許氏乃許元之子許宗孟後代。磡頭,古稱雲川,這位雲川先生文縐縐夫子模樣,著有《磡頭志》上中下。夫人在蘇州學過古籍修復,出示一本剛裱襯好的原先殘破不堪的清康熙年間家譜,從民間收集來的。小心翼翼翻開,能看到古人手澤,該是多大的福報!這是一位很認真的譜牒專家,南圖、上圖經常去。一見如故,況是宗親,又多了一位同道。

 

首尾三天,最大收獲是在許村找到了堙沒六七十年的許氏先人許稠公墓地。次日,得知消息的許倬雲先生(中研院院士)回信說:

 

接奉大函,欣聞此行大有收穫,非常佩服。

由足下發現祖先事績,可知殘唐五代,中國人口離散的現象,非常嚴重,以致同胞後人,大難之下,飛鳥各投林。家譜敘述,庚申(1860),太平軍攻取蘇常,我家五房一支,損失七人,只剩下達夫公,亂後收拾家園。「江南家家涕痕」,人口損失,幾乎一半。我們自己,身經世變,撫今思古,更多感觸。但願天心厭亂,從此有幾天太平歲月。

 

太平歲月,人同此心。許村,我還會再來。

 

                       許樹錚稿 四月廿五夜 2017

DSC08594.JPG DSC08596_2345看图王.JPG 

 近許村路邊之程氏節孝坊        明代跨官道而立之四面坊,今在河邊田間。

 

更多安徽介紹,請見:徽州攻略(1451 pix

http://www.mafengwo.cn/i/3012788.html

 

@@@@@@@@@@@@@@@@@@@@@@@@@@@@@@@@@@@@@@@@@@

 

2017-05-01 22:22:30yatshingpi@yahoo.com 寫道:

 

許先生:今早醒來,見先生傳來尋根大文,  當必又是一篇好文章。

(文中有二照片要作90度調整。)

先生所訪歙縣,應是安徽黃山山脈與天目山、白際山之間的歙州,包括歙縣,休寧,祁門,黟縣,婺源諸地。歙州產硯,為我國四大名硯之地,見先生拍到橋河照片,河中硯之石,被人隨意運走,恐怕所無幾了。祁門以紅茶稱著,也許您只到歙縣,未到祁門。大文尚未詳讀,早點後再看。

真羨慕先生,有此尋根之趣。

 

π Sincerely,  James Pi π 畢日陞頓首

《望崦嵫而勿迫  恐鵜鴂之先鳴》

 

From: bonsaifrank  Date: 2017-05-01 19:51 GMT-05:00  

To:yatshingpi Cc: wvinh, Hong Phan, 許重瑾 SZ <xuchongjin1217@163.com>, 許磊 無錫馬山 <benx41101@163.com>

 

增添了許士騏的照片:http://www.xici.net/d239629076.htm

 

祁門也是很美的地方,是要到祁門去看看,

那是我先祖許逖居住過的地方,

由那裡去了泰州。請看附件。

現在的歙硯,賣得很貴,不符實用,擺設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