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化 隨 筆

 

 

1 傳統是一條流動的河

 

    傳統是由歷史沿襲而來的思想、道德、風俗、藝術、制度等,它是相對於現代而言的。但是,不少人錯誤地把傳統在時間上等同於“過去”甚至“陳舊”,在形式上視作“靜態”甚至“僵化”,割裂了歷史、現實與未來的邏輯聯系。他們無法正確把握傳統的歷史承襲性,更難以找到它與時代精神的契合點,強調傳統與現代的衝突,割裂了傳統內涵與當代風采的有機統一。

    傳統是過去的現代,現代是將來的傳統。德國存在主義的代表人物卡爾•雅斯貝斯指出:“在繼承中,人擁有一點實際能力,那是不可摧毀的東西;在傳統中,則擁有一點絕對的東西,那是不會遺失的”。傳統並不是靜止不動的死寂的歷史沉積物,而是一道生命洋溢的、永遠流動的、離開它的源頭愈遠就膨脹得愈大的洪流。

    “君不見傳統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傳統之河源遠流長,亙古綿延,於九曲回環中浩然蕩進,不斷豐富其形式,充實其內容,拓展其領域,使每一時代的人們所創獲的成果,都作為傳統的神聖鏈子中的一環保存下來,並作為遺產傳給下一代。

    因此,傳統的運演與時代俱進,每一時代的人們都必須促進歷史意識與當代精神的融合,繼承、創造和發展優秀的傳統。

 

 

2 現代人的雙刃劍

 

    傳統,是現代人的雙刃劍。一方面,它是人類文明的標志,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因而是滋養現代人精神的源頭,是培育現代人格的養料,是走向未來的依托。

另一方面,正如恩格斯所說:“傳統是一種巨大的阻力,是歷史的惰性力”,它無處不在地制約和阻礙著現代化的進程,使投身於創造新生活的人們無不感到這負荷的沉重。

    因此,在傳統的洪流中,總是不可避免地有泥沙和珠玉齊沉、糟粕和精華共存;它既包含著促進現代化的契機,又滋長著影響現代化建設的毒瘤。因此,既不能把傳統當作神聖的偶像供奉起來,也不能把傳統當作歷史的垃圾,簡單地予以拋棄。

    遺憾的是,面對當代生活泥沙俱下的紊亂現像,不少人表現出茫然失措的價值尺度,他們難以分清究竟什麼是精華,什麼是糟粕,更難以分清精華中混雜的糟粕、糟粕中包裹的精華,找不到“白玉之瑕”,也淘不出“沙裡之金”,真正做到取之有度,舍之有節,分寸適宜,恰如其份,而顯得良莠不辯,囫圇吞棗,或人雲亦雲,盲目反叛。

保守是對傳統的執意留戀,逃避是對現實的消極躲離,激進是對未來的新銳向往。唯有堅韌進取的穩健,才是生生不息,流出傳統、流過現實、流向未來的長河。

 

3 民 族 性

 

民族的生存和發展,是文化發展演變所圍繞的中心。文化的發展是為民族的生存和發展服務的。每一個偉大的民族都有其一定的文化傳統。一個民族通過本民族的語言、文字、藝術、風尚、習俗、宗教信仰以及對國土、同胞的熱愛,對鄉土的眷戀、對褻讀民族感情行為的厭惡、仇視等,表現出自己的傳統以及民族的自毫感、尊嚴感。

    我們不應借口更新傳統,借口繼承西方社會的文化成果而否認、喪失傳統的民族性。更新傳統,必須強調民族的主體性。任何個人都不能回避民族的利益和命運,侈談自我的觀念更新。

    只有充分發揮民族傳統的獨立性(肯定自己的獨立存在)、自覺性(具有清醒的自我意識)、主動性(積極改造環境的能動力量),社會文化才有勃發的活力和堅固的凝聚力。

    因此,必須深入傳統肥沃的底層,淘金般獲得許許多多閃光的金沙,才能熔鑄成閃耀著時代光彩的金塔。

 

  

4  

 

    超越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否定和不滿足,它追求並實現著向未來挺進的嶄新層次和境界。“回復故道的事是沒有的,一定有遷移;維持現狀的事是沒有的,一定有改變”。正是由於在繼承中超越,在超越中繼承,才形成了無法遏制的人類歷史長河,既不可能斷裂,也不可能干涸。

    但超越又是艱難的。美國社會學家英格爾斯指出:“許多致力於實現現代化的發展中國家,正是在經歷了長久的現代化陣痛的艱辛之後,才逐漸意識到國民的心靈和精神還被牢固地鎖在傳統意識之中,構成了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嚴重障礙”。同樣,當代人的骨髓和血液中也頑固地浸入了歷史因襲的沉重,雖然身著髦得合時的現代服裝卻並沒有使自己真正成為一個現代人。

    超越不是超脫。超越是立足大地而又直插霄漢般昂然挺起,是繼承傳統又從傳統中脫穎而出,是在繼承中追求發展;超脫則是雙腳懸空如浮雲飄移,是拋棄傳統建構虛幻的海市蜃樓,是在虛無中滑向毀滅。

超越,這是客觀的規律;超脫,則是幻想的花朵。

 

 

5 傳統是創造的積累

 

    創造是一種偉大的力量,它是迷人的呼喚、前進的動力、精神不竭的支撐點。完整的人是為傳統所創造並創造傳統的人。人總是站在雙重的歷史意識中,一方面,他是過去文化的產物;另一方面,又是未來文化的創造者,他總是在特定的社會環境下,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濡染、鏤刻,同時又主動地選擇、吸收、激濁揚清,並注入新的時代精神,賦於新的特征、意義和功能,使其得到發育、成長、拓展。

    用伽達默爾的話來說就是:“傳統並不是我們繼承得來的一宗現成之物,而是我們自己把它生產出來的,因為我們理解著傳統的進展並且參與在傳統的進展之中,從而也就靠我們自己進一步規定了傳統”。

    要在揚棄地繼承先輩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在更為復雜的社會實踐中,不斷以新的成果來充實其內容、豐富其內涵、增加其要素,甚至重組傳統的功能結構,使之成為具有嶄新形態的、與我們的時代相適應並反映歷史走向的新傳統,從而把傳世之寶與現代新觀念聚合,並轉化、升華為現實的巨大凝聚力和內驅力,使深厚的歷史底蘊揮發出濃郁的時代氣息。

 

6 繼承與求異

 

    馬克思指出:“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並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並不是在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沒有對傳統的繼承,個體就不會擁有創造的智慧,社會也就失去了前進的基礎,人類永遠只能滯留在茹毛飲血的洪荒之中。

因此,著名的文化人類學家蘭德曼認為:“只有在文化包裹的氣氛中,人才能呼吸”。所以,“個體必須吸取文化傳統,必須登上他所出生時代的文化頂峰”。離開對傳統文化中優秀思想、智慧、品質、作風的繼承,是不可能健全發展的。

科學的求異精神是舊思想的“爆破手”,是新思想的“助燃氣”,是新傳統的“設計師”。但必須是在繼承傳統精髓基礎上的標新立異,而不是一味盲目地貪新騖奇。

    因為,新奇之物並非都有生命力,淺薄無聊的東西也常有新奇的面孔。但有些人甚至熱衷於“反其道而行之”,把過去否定的傳統一概肯定,把過去肯定的傳統一概否定,今日倒過來,明日顛過去,結果未獲現代化,已患現代病。

 

 

7 綻放中西合壁的絢麗火花

 

    文化建設必須堅持民族性與世界性的統一,既根植於濃厚的民族土壤,又置身於宏大的世界背景;既富有鮮明的民族特色與時代特征,又具備氣度恢弘、厚德載物的寬容精神。

    也就是說,首先必須立足於五千年的中國傳統,以鮮明的時代責任感,以深厚真摯的民族情感和品質,為創造更合理的文化模型而對傳統文化推陳出新,“古為今用”,這樣,也才能獲得洞悉現實和預見未來的透視力,否則,只能在“一無所有”之中“跟著感覺”做無根的、失去精神家園的漂泊者。

    同時,應使這種深沉的民族歷史感與開放的世界眼光相結合,在使中國走向世界,也使世界走向中國的交相輝映中,最大限度地吸收外來傳統的營養成分,汲取各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汲取現代社會的一切科學文明,以“洋為中用”,滋補自身,即采外來文化之長,固民族文化之根。

    惟有在繼承中吸收,在開放中篩選,在批判中提高,不斷摒棄保守、封閉、落後,高擎起民族傳統的旗幟,綻放出一簇簇古今貫通、中西合壁的絢麗火花。

  

8 激情與理性

 

    在歷史的漸進時期,人們往往有意識或無意識地按照傳統的習慣方式來思維、生活、活動,並不覺傳統有一種異己的壓迫感。

    但在歷史劇烈變動的社會轉變時期,人們就強烈地感到傳統負荷的沉重,也強烈地渴望從無形的糾纏中解脫,因而,使得個體情感的偶發性、不穩定性加劇,極易被不可名狀的下意識所驅使,為感情所衝動,導致破壞性思維的泛濫。這是我們這個過渡時代的突出心態。

    因此,剔除情緒化的思想和情緒化的行為,具備科學的理性精神和建設性意識,這對於發展和創新傳統文化至關重要。

 

 

9 賞花、插花與栽花

 

    每一個偉大的民族都有其可貴的民族文化,而每一種民族文化都旗幟鮮明地張揚著本民族的精神。這種獨特的民族文化和基本的民族精神,無疑是一個民族生命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個民族蓬勃生長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石。

    因為獨特,所以存在;因為獨特,所以不可替代。

    民族文化與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長期發展過程中積澱下來的文化智慧和精神奇葩,是一束承載傳統、映照現代並昭示未來的人類文明的鮮花。它既為本民族代代傳承,並為其它民族所欣賞。

    而欣賞是一種由衷的贊美,不是低下的恭維;

    欣賞是一種理性的深刻審視,不是一種觀光式膚淺的瀏覽;

欣賞更是一種洋溢著科學精神和民族氣節的批判性借鑒,而不是奉若神明般的頂禮膜拜。

所以,對外來文化的欣賞或稱之為“賞花”,體現著一個民族海納百川的博大胸襟和厚德載物的寬廣胸懷,是一個自強不息的民族自信的開放與坦然的抉擇,也是一個民族永葆發展活力之必需。

但吸收外來民族文化是一個辯證揚棄和自覺內化的過程,是其它民族文化的絢爛火花與本民族璀璨文化交相輝映、融為一體的過程。因此,博采外來民族文化不能采取“插花”的方式,不能生吞活剝地折下一枝插進花瓶,並擺在文化的花架上供奉禮贊。如果這樣,那枯萎的不僅是外來文化的精華,還有本民族的精神。

     外來的文化成果只有和固有的深層基礎結合起來,才能重新開出鮮艷的花朵。還是像“栽花”一樣對待外來文化吧,把外來文化的花枝深深地植入本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才能使民族文化的家園鮮花竟放。

 

10  

 

    雖然新事物不全是有生命力的,但追求新事物始終是人類進步的永恆動力。

而當我們不分青紅皂白就熱衷於求新獵奇時,那就叫“過激”;

    當我們對新事物不感興趣,也不加研究、不作分析的時候,那就叫“落伍”;

    當我們對新事物看不慣的時候,那就叫“失衡”;

    當我們對有生命力的新事物冷嘲熱諷甚至百般阻礙的時候,那就叫“頑固”。

“過激”可以矯正,“落伍”可以趕上,“失衡”也可以求得平衡,“頑固”卻是一種必須排除的阻力。

 

11 弘揚個體:歷史運行的基點

 

    個體是社會動力系統最基本的因子。歷史的運行乃是個體超越各種禁錮求得自由發展的進程。

    系統論創始人貝塔朗菲認為:“人,不僅僅是政治動物;他首先是個體,這是高於一切的……人類社會是以個體成就為基礎的;如果個體成為社會機器上的一個齒輪,那麼社會就要毀滅。”個體不是社會的附庸,而是社會肌體賴以健康發展的生命細胞。

    中國傳統倫理觀中個體必須服從家族及社會等級秩序的族類整體意識,扼殺了個性,使個體成為僵死的軀殼,變成“某種可怕的機器……‘鐵蹢’中的輪齒了”(布哈林),從而把自己迷失在大眾之中,缺乏魯迅所說的獨異和對庸眾宣戰的“個人的自大”。

    因此,歷史的運行應是對束縛個體的鐐銬的砸碎,首先把個體從“虛幻集體”的囚籠中解救出來,確保個體盡可能地吸取社會環境中的物質能量和精神食糧,從而健康全面地發育和生長。

但我們也太善於從群體發展的目標,給個體制定種種行為規範,為了社會的發展,以犧牲個體為巨額代價。而我們恰恰忽視了社會發展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促使個體的自由發展。

    毫無疑問,社會利益最終也是為確保個人利益的實現而存在和發展的。而且,只有符合分配原則,任何個人利益的合法獲得都有利於社會利益的增加。因此,在處理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關系問題上,不應片面強調“大河沒水小河干”,更應樹立“小河淌水大河滿”的觀念。我們要以社會為個體發展提供充足的條件為准則,而不是把個體推上葬送銳氣與活力的凄壯的祭壇。

    因此,社會必須作為人的僕人而不是主人存在。康德說過:“你必須要做到,無論你自己還是別的什麼人,你始終要把人當目的,而不是工具。”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參與者和承擔者,是歷史的主體。“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馬克思),歷史的運行應是以主體為軸心螺旋式上升的過程。

    所以,我們的視角也必須有一個歷史性的轉航,不應純粹從群體目標出發框範個體,而應使整個社會成為一片個體自由發展的森林,每個人都是森林中一棵茁壯成長的樹,都在公正的競爭中吸取著大地的營養,伸展向屬於自己的一片霞空。

    歷史,也會因此而蔥郁繁茂。

 

12 感 嘆 文 人

 

    說文人是“寫文章的讀書人”,那只是看到了表像。

    的確,文人是貧窮的。文人常常在窮苦的生活中冶煉著青雲之志,文人在辛苦的求證中磨礪著耕耘的犁鏵,文人在艱苦的環境中培育出絢麗的精神之花。

文人是孱弱的。孱弱的文人偏要用虛弱的身軀扛住滾落的巨石,孱弱的文人偏要用廋弱的肩膀挑起歷史的重負,孱弱的文人偏要用微弱的氣息發出震耳欲聾的吶喊。

    文人是不幸的。文人在不幸中“獨滄然而淚下”,文人在不幸中揮寫著壯美的詩章,文人在不幸中吟誦著“史家之絕唱”。

    文人是悲哀的。文人的悲哀在於理想化的天真,文人的悲哀在於不見黃河心不死的執拗,文人的悲哀在於救世主似“達則兼濟天下”的自負。

    文人是孤獨的,文人是文化沙漠上孤獨的爬涉者,文人是精神曠野裡孤獨的拓荒者,文人是歷史長河中孤獨的遠航者。

 

    但文人又是富有的。文人的才華是閃爍的繁星,文人的作品是連綿的山峰,文人的思想是永不干涸的波奔浪湧。

    文人又是剛毅的。剛毅的文人挺立著不屈的脊梁,剛毅的文人有野火燒不盡的信仰,剛毅的文人即使被斬首——血便是滿天紅霞頭顱就是升起的太陽。

文人更是強大的。文人的強大源於思想的力量,文人的強大源於精神變物質所裂變產生的能量,文人的強大源於社會底層奔騰的岩漿噴發的熱量。 

 

    因為,文人是社會的良心。文人用坦蕩的情懷、銳敏的目光和尖利的筆鋒鞭撻現實,洞悉人生。文人是社會的“顯微鏡”。 

文人是時代的脈搏。文人的命運就是時代的命運。文人是時代的“晴雨表”。

文人是精神的向導。文人在黑暗裡播撒火種,在荒蠻裡創造文明,用手中的筆無情地針灸國人麻木的神經。文人是精神的“誘導者”。

文人是歷史的載體。不錯,歷史是人民創造的,但卻是文人書寫的。文人用纖弱的筆鋒抖落塵封的歲月承載起歷史的厚重。文人是歷史的“傳承者”。

文人是民族的脊梁。智慧和苦難的融合造就了文人剛健有為、堅不可摧的風骨。文人是民族的“脊梁柱”。

 

    因此,文人,是用赤誠的靈魂和思想參與生活的智者。

 

13 文人與其他

 

1.文人與農夫

 

農夫在土地上播種,文人在稿紙上耕耘;

農夫的季節是春夏秋冬,文人的時光是滿天星鬥;

農夫要在酷暑烈日下揮汗如雨,文人要在茹苦含辛中殫精竭慮;

農夫要抵御自然災害,文人要經得起人為迫害;

農夫是土地上的文人,文人是思想田園的農夫。

 

2.文人與商人

 

商人用金錢活躍經濟,文人用良心鑄造精神;

商人要在熙熙攘攘熱熱鬧鬧中贏利,文人要在孤孤單單寂寂寞寞中思慮;

商人因奸詐被貶為奸商,文人因墮落被斥為文痞;

商人是市場經濟的血液,文人是時代變遷的脈搏;

商人成為文人是一種升華,文人成為商人是一種俗化;

商人想把自己偽裝成文人,文人是被炒作的商人。

 

3.文人與醫生

 

醫生用手術刀根除病患,文人用藝術魂養育心靈;

醫生對肉體進行解剖,文人對精神進行拷問;

醫生要敢於下手,文人要敢於落筆;

醫生缺乏醫德就會戕害生命,文人缺乏人品就會污穢心靈;

醫生是肉體的救護者,文人是救護精神的醫生。

 

4.文人與領導

 

領導是芸芸眾生的管理者,文人是字詞句讀的駕馭者;

領導看不慣文人的執拗,文人看不慣領導的眼色;

領導不著一字卻出版巨著盡得風流,文人含辛茹苦著述等身卻難以面世;

領導的講話往往在會後便煙消雲散,文人的作品常常在身後永久流傳;

領導是一時一地的引導者,文人永遠是時代精神的領導。

 

5.文人與啄木鳥

 

啄木鳥的槍是堅硬的嘴,文人的槍是手中的筆;

啄木鳥的使命是不停地啄,文人的天性是不停地寫;

啄木鳥叼住的是蟲,文人滴下的是血;

啄木鳥用毅力護衛森林,文人用心血滋養民族;

啄木鳥是樹木的醫生,文人是民族靈魂的啄木鳥。

 

6.文人與軍人

 

軍人用鋼槍捍衛祖國的疆土,文人用良知擎起民族的脊柱;

軍人用軍魂打造軍威,文人用人品書寫文品;

軍人是不屈的像征,文人是精神的軍人。    

 

7.文人與火炬

 

火炬是漫漫長夜中的星星,文人是文化星空中的北鬥;

火炬是黑暗中跋涉的向導,文人是文化歷程的路標;

火炬的心熾熱,文人的魂真誠;

火炬是燃燒的生命,文人是燃燒生命的火炬。

 

 

                   2010.10.13   寄自陝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