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遞時代新聲的歌者

●讀詩人石群良《在春天裡行走》

 


在馬躍新春的喜慶時節,詩人石群良,接連不斷的給我郵箱發來他的新作,對我衝擊很大。近幾年,霧霾籠罩的大地和世界各地的動蕩不安,成了全球關注的話題,世界這是怎麼了:“地球在不斷的咳嗽 發燒 感冒/地震 海嘯 核泄漏、以及人類 日益膨脹的私慾”。這是人人都在面對的現實,詩人石群良目光尖銳,才思敏捷,針對這個時代的困惑寫出了他具有時代感的新詩“霧霾”,表面看來是在寫一種景象,實際並不是。詩人面對物慾、消費的膨脹,道德的缺失,用詩的詩言表現出了一種抗爭性,揭秘性,並在向“霧霾”區域挻進,詩中寫道:


霧霾 霧霾 咫尺天涯麼
世界最遙遠的距離 莫過於
你站在天安門前 卻看不到
毛主席
 

這首詩是對人心靈境域的跨界,是對民眾內心困惑的衝剌,那種透亮的鮮艷的紅旗和微笑的毛主席那裡去了呢?社會上物化的腐朽對良心肆意的浸蝕,那些沒有善意的殘暴,那些遭遇殘忍的孤獨,霧濛濛一般走在光天化日之下 ,在人們的目光之中,在高速路上,公交車上,地鐵裡,這些現象真是比霧霾還霧霾,正厚厚的迷濛著人們的眼睛,壓在人們的心上。連走在路上的行人我也不認識了,天上神秘飛行器更使我不認識。甚至“我鑽進土裡/土裡耕耘的蚯蚓/我也不認識”於是詩人發出了一種質疑:我是誰?我的夢是什麼?“夢中的世界/我居然也不認識”這就是社會的真實,由於人性化的淡薄,人與人之間變得十分陌生,人只認識金錢,商品,官位;真實的人,具有人性的人,見得少了,甚至見了也不敢認了,人變成了地球上的陌生人。但是,真正的詩人用眼睛能穿透霧霾,發現這些裂變、怪異、這“是中的不是”,讓世界上的原生態少了,精神世界也變得荒漠起來。詩對於人是一種光,一種純潔,是良知的化身,如果沒有美,詩也就沒了,所以詩人呼出的心聲只能是一種詩意的神聖。
 

樓宇在掙扎
透過都市擁擠的街巷
它將身軀拔成莊稼
任鳥鳴叫
任雲飛翔
它將夢境 從夾縫中
拓展成 藍色的暢想
 

高樓群起的城市化,對比孤獨中的鄉村,變得十分虛弱,城市的身軀變成了莊稼,這就是一種原生態的異化,現在的農村已經變得十分凋零,失落,很少去關注原生的純靜,寄情古樸的善良的過去,甚至不少農村人失去了堅守的勇氣,離開了自已的故土,變成了流浪者,在大地上飄來飄去。石群良在一首詩中這樣寫道:
 

一牧雪花
在我的思想之上的靈魂之上
漂泊
它浪跡在天涯裡
浪跡在父親的瞳仁裡
浪跡在母親的視線裡
浪跡在愛人的緾綿裡
漂泊 與生俱來的漂泊
家在何處
就棲在樹梢上
棲在山坳裡
棲成一只鳥
棲成風信子
綻成一握花
即是一瞬的光芒
也要驅散心靈的孤獨
 

古樸純淨的家是一種夢了,它棲息在故土的樹梢上,山坳裡,父親的瞳仁裡,母親的視線裡。使人讀之心酸落淚。這首詩,不注重寫表象,寫雪的景象,而是用了隱語與象徵,雪花成了一種詩的代言。那種失落感,迷亂感,痛心感,躍然於詩的字裡行間。家本是一種澄明之境,核心是神境,人的神境失去了,樂之源也就沒了。人類生活得美好,原是故土的特徵,人對故土的忠誠也是愛的特徵。現在的故士在那裡呢,它浪跡在老人們的瞳仁裡,視線裡面,似乎是一種夢境了。真正的詩人對這種現象不是回避,而是在面對,無論是采用批判,諷喻,還是歌頌,都是對時代的一種認知。在他《在春天裡行走》一詩這樣寫道:


在心靈之上
畢竟有一盞燈
高高地懸在春天的門楣
在春天裡行走
朝著雪花漂泊並棲息的地方
深情的播種力量
 

故土的“在”,才是真正春天行走的地方,而且是深深播種力量的地方。然而地球的急變,煩憂、困擾、浸入了現實的內心,這首詩述說了內心困撓的現實感。詩人成為詩人的地方,比別人更能意識到故土上的珍寶,於是,詩人的內心向著春天敞開。他在“月夜”一詩中寫道:“摘下精心打造成的面具/一切變得如此純粹”。現實社會,沒有“精心打造的面具”能行嗎?“面具”是辦事為人的通行證。詩人呼喚的是純粹,真誠。
現代藝術的是知之者知之,不知者不知,一定要通過詩的語境揭示內心的現實感,才能呼喚清醒。詩本身就是一種神靈的語言,“即使一瞬的光芒/也要驅散心靈的孤獨”。揭示對原生態的這種純粹感,歡樂感,是詩人高昂的態度和使命感。石群良寫了不少這樣的詩,真誠的做了這種揭示,他寫的“腳印”深刻而動情,詩中說道:“他們都是從/時光的縫隙中/漏出來的/他們都是從/追命的縫刃中/逃出來的/腳印是從歷史/踩出來的/一個又一個/標點/每一個符號/都是一滴血/一滴淚 一聲30 萬白骨/痛徹心肺的吶喊”。石群良此詩用意是寫歷史,但也是現實的一面鏡子。他寫“農民”的詩,有這樣奇妙的句子“你種植的書法/以極其茂盛 綠波裡/蕩漾著燦爛的笑容”多美啊!石群良心胸開闊、思路袒誠,他用直逼靈魂的寫作,句中袒率、揮灑、有一種大氣和智勇,不少詩直接心靈深處,閃動著敏捷多思,並能直陳生活的艱辛,對陰暗與醜陋進行無情的鞭撻,表達了男性詩人剛陽,血性和勁道。不僅僅是農村,不少的國內外大事,都觸發了他的正氣,用他獨到的視角,深刻的揭示了人與事件的隱秘:去“用星光點亮心靈/用心靈放飛歌聲”。
當下是文化的轉型期,消費文化的極度膨脹,微波、微信的多元化,不少人認為詩進入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危機,其實也是也不是,關鍵你用什麼樣的視野去看,我們面對的世界,的確讓人一下子難以讀懂,詩人也進入一種難度創作時期。其實,詩的發展有它自己的生發規律,也正以它獨有的形式向這個奇異的世界跨界,並向四周延伸,這裡面有一個更大的世界,需要詩人去開拓和面對。石群良的勇敢之處是不畏艱難的向縱深延伸,是一位能超越現實、時代的闖將。他在“人生的腳印”一詩中,這樣寫道:“我的腳印/又在延伸/新的標點又在說話/——在清明的星空/會有思念/在漫天的拔節/發芽”,他在《日子》一詩又寫道:


日子是一枚怪味豆
時光把它收藏起來
就成了一首首
耐人尋味的詩
 

近幾年來,石群良不僅寫詩,還寫不少文學評論,發表在國內外報刊上,他的詩評我看了不少,他的詩評與一些專業性的評論家不一樣,不是那種純理性的,模棱兩可的高不可攀,而是有自己的審美意識,在評論中蘊涵了自己寫詩的體悟,使人讀起來親切,富有藝術傳達的特色,使人感動有一種真實感,容易使人受到啟迪和感染。總的講,現實是石群良的寫作源頭,他的詩彷彿是雲中流下來的一滴清涼的雨滴,在離開雲的那一瞬間,就成了一個獨立的個體,然後它流向了樹葉、花朵、滋潤了萬千世界,這滴水在樹之間、萬物之間、花朵之間,綻放著嶄新的生命,使大千世界永遠新鮮。

                                        2014年1月29日——2月4日草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