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親和力的鄉土詩人

 

——王耀東印象

 

楊四平  馬國棟

 

    王耀東先生既是我的師長,又是我的詩友。我跟蹤研讀他的詩歌也有幾個年頭了,最初引起我關注的正是他那首評價不俗的《鄉事》一詩。隨著兩人以後建立的交往,我也愈來愈加深了對他和他的詩歌創作的瞭解。做為一所高校的華文新詩研究中心的主要負責人,我手頭彙聚了海內外數百位詩人的研究資料,要做到--“照顧”是很困難的事。因此我是欠了許多“文債”的,這自然沒有不償還的道理。千禧年來臨之際,我收到了剛剛出版的《鄉土的魅力——王耀東作品評論集》,在這本書裡,有許多詩歌界的前輩、同仁和詩歌愛好者們對王耀東其人其事做了十分中肯的評價。這是一本很有內涵的評論集,書中基本上說出了我想要說的話。我想借這個機會,整理一下自己那久沉於腦際的王耀東印象,也算是為新的研究道路做個鋪墊。我準備先講其人,再論其事,最後談談我自己對《鄉事》一詩的理解和對這本評論集的一個評論。

 

  鄉土詩人·鄉土詩

 

    鄉土詩人,被譽為“麥田守望者”,守望著麥田,立足於大地行吟。荷爾德林推崇倍至的“詩意的棲居”,正是依托在大地這厚實的根基之上。那麼鄉土詩人王耀東又是一位怎樣在大地行吟的詩人呢?

    王耀東,山東人,1940年出生,六十年代,他尚是一個駐守福建的青年戰士,就已經在《解放軍報》《解放軍文藝》等報刊上發表了不少作品。七十年代那夢魘的十年,詩人和所有有良知的人一樣不可避免地陷入沉靜。直到新時期的春天,他又開始了詩路上的跋涉,一路風霜雨雪而痴心不改,最終以鄉土詩人的姿態立足中國詩壇,乃至在世界華文詩歌界,並創造了自己獨有的影編嚮。摯愛家鄉故土的王耀東,深情的眷戀著那片山水,向可敬的艾青老前輩一樣,用深沉的飽含淚水的目光注視著生養於斯的土地。詩人的心與大地的血脈相聯通,終於構成別具一格的鄉土詩創作,受到了國內外評論界的廣泛關注,朋友的稱讚。在寫詩的同時他又懷著對詩歌的熱愛與忠誠,主編了詩歌刊物《大風箏》,作為一本影響力不斷加強的刊物,《大風箏》確實像它的名字一樣,在三月春風裡,不斷的向更高處升騰。既要寫好詩歌,又要辦好刊物,王耀東付出的精力是可想而知的,而他做出的成績,又確實令人驚羨。

    王耀東的成功,正是由於他純樸執著的鄉土本色,對鄉土同命相依的情感和深深的依戀使他眷戀於這方熱土而始終不能忘懷。而詩人先天的對文學的迷狂又使他成為一個真正的詩人。他愛書,從小就對那神奇美妙的文字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成人後,則更迷戀於對社會這本大書的閱讀、分析。戎馬生涯,並未洗去他農家子弟的執著純真,十八年的農村生活已使他無法失去這水乳交融的鄉土情結。  童年是一盞小小的油燈,那搖搖擺擺的火焰既照亮了眼前的那本讀物,更照出王耀東要走的一生的路。而他一旦發現面前這條路以後,便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了。他急切的創作、尋找,堅定的向前邁著每一步。十九年兵途的磨練使他從一個不諳世事的文學青年,成長為成熟沉穩的文藝戰士。他的意志和品格,在綠色軍營中得到了絕對的昇華。1978年,他又回到了魂牽夢縈的昌濰大地,被任命為濰坊市群眾藝術館副館長。在他的帶動下,濰坊很快崛起了一批青年作家,形成頗有名氣的創作群體,在齊魯大地備受矚目。他自己的創作也日趨成熟,作為主要描述對象,鄉土、農村也在時代的浪潮中不斷向前。他把對鄉土的感受和時代的變遷,有機的結合,發揮傳統,融合新機,使鄉土詩有了更強健的生命力。他的詩歌所以能被眾多評論家關注,是因為其與眾不同,具有自己獨特的樣式和藝術風格。王耀東在自己的辛勤努力下最終被稱為“享譽華夏的鄉土詩人”。這不是什麼過譽之辭,事實表明,在中國當代詩壇上,在鄉土詩不是媚俗平庸便是改頭換面成為“四不像”的境況下,王耀東的鄉土詩卻具有旺盛的活力。在他的鄉土詩中,是隱蘊著無限奧秘的。

    鄉土詩的得名不僅僅是因為對於鄉土的抒寫,還因為在這抒寫中積澱著詩人對鄉土的眷顧與愛惜,熱誠與感恩。無語的大地默默奉獻著自己的辛勞和乳液,滋養萬物而生生不息。對於鄉土大地的感激成為了中國詩歌的傳統題材。在古代,有無數優秀的詩人從田園生活的恬淡,自得,或者潛隱的質樸守拙中找到出路,釋放對於現實的煩悶而獲得心境的空靈。故鄉的生活意味著童年,回歸故土便是回到童年。現代鄉土詩普遍有一種深厚的“鄉愁”情結,這是現代文明給現代人心造成隔閡後的必然現象。鄉土詩人如實地表達出自己這種情感的失落,並且要找出使心情歸復於寧靜的辦法。他用自己的眼睛來注目大地,用自己的靈魂來驗證靈魂。正如詩人講的那樣:一無所有卻萬般皆有。行走於天堂卻承擔地獄的苦難。責任和使命是詩人在對自我的約束和放鬆中獲得最透徹的悟性。所有這一切都源於鄉土博大的情懷,王耀東的鄉土詩正是這樣抒發情懷的,所有積蘊的惆悵感傷,恬淡自得,都在清風流雲的詩歌行文中獲得安定而趨於昇騰。這一切成就了一顆平淡卻純真的詩心,鋪墊出最耐寂寞的情懷,鄉土詩人的回歸之途才得以展開。最終會出現引導我們飛昇的永恆的理性。鄉土詩人和所有詩人一樣,觀照的最深刻的東西,仍然是自己的靈魂。長久以來,我們對鄉土詩只關注到了其表達的蘊味,而未能確切透視其中所承擔的東西。在我看來,鄉土詩之所以能在現代文明社會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是因為詩歌中所蘊含的東西在現代社會仍然是可以理解的,在工業文明中仍能夠被解釋的。鄉土詩的含義和內涵,以及在今天這個時代他所能夠蘊含的東西,都會讓所有的詩人去深深的思考。

    王耀東作為鄉土詩人,鄉土詩中那深廣的內涵並沒有缺失。他的詩有人也冠之以“現代詩”的名義,這正是因為,一首優秀的詩歌,它不會被局限在什麼派別,什麼主題中去。它首先能吸引人的,是其所包含的與一切文化相成相吻合的人類哲理之思。所有的人都能夠獲得沉靜,但所有的沉靜,並不是都建立在哲理思索的基礎之上,這中間有詩人血濃於水的情感,以及眷戀不忘而永遠堅守的大地那深情的呼喚和鄉土詩人熱烈的回應。

 

二 《鄉事》詩,遊走於童年之間的靈魂

 

    二十世紀的中國詩歌中,兩類主題始終受到密切的關注:農民和知識分子的命運。鄉土詩關注農民的成分多一些,但也並不是所有的鄉土詩是以農民為題材的。在對鄉土詩做個案分析中,我們會發現鄉土詩真正的內涵,鄉土詩人真正想在詩中表達的東西和想讓我們知道的東西。

    “讓語言表現情緒,讓情緒融入語言”(詩評家張同吾語)。詩的語言是感情浸潤的語言,詩的藝術是體現在詩歌語言上的。鄉土詩的語言最為質樸,但其本意在抒情而非敘事。(當然,鄉土詩中有極為為著名的敘事詩。)我們來看王耀東的詩作《鄉事》,可以獲得對鄉土詩的真正理解。詩是寫得很好的,因此,全詩引摘如下:

 

      紛沓如雲的事

      沿著血緣的脈管

      流注,或激湍奔突

      或纏綿如雨

 

      明月依然是

      那副樣子,姍姍地

      總是來遲,她無聲

      心卻聽得真切

      在她那裡

      相思的柳絲未必都是白髮

      沒有那段盟約依然

      綠綠地遮滿記憶

      路上,偶然一個回眸掀翻目光

      乃是一次夢的錯誤

      窗前的踟躕的腳步

      已經遠去,金秋卻如約走來

 

      心是一只飄蕩的蓬船

      無法標定泊的駐處

      只有疏星朗月下的遠山

      黑黝黝的站在那裡

      似在傾聽我不改的痴情

             1990.7.28

 

    這樣的好詩,十年後再次回味,感覺依然是那麼溫存。由此想到這首詩引發的爭論,一切喧嘩都隨時間的流走平息了,詩歌卻永遠的存留了下來。王耀東其它的詩也寫的相當好,眼下我就此鄉事詩談一談自己的看法。

    我認為對詩的評價必須抵達詩歌的核心,去尋求詩的本意。如果只是滿足於排列詩歌意象,推敲每一個字的漢語解釋,那麼對詩的理解無疑大打折扣。而如果找出字裡行間隱藏的秘意,詩歌中間停駐的東西就太多了。然而,事情都不是這樣去做的,一切都只有在最後的結論中去講述,詩的本意便消失了。難道詩歌的含義只會留給作者自己?事實並非如此,只要我們能貼近作者,融入作品,詩歌那豐富的蘊含是會為我們所知的。而這一切最後之所以成為可能,正是緣於在作者心目中的那種形象和親切。如何更好地解讀《鄉事》詩,成了我們當下去瞭解詩歌所必須承擔的責任。這樣的結果是我們能夠在世界的意識中讀出自己的最終容量。

    鄉村敘事是一個久遠的主題,最早的可追溯至《詩經》。其中有很多的農事場景,這些當然都是“鄉事”,中國古代的詩歌側重於敘事,尤其在現實主義這一派別上,而在浪漫主義那裡,主觀性也有明顯的客觀化傾向,但從各個不同的側面來看,鄉事的敘述都只是一種手段,是為了詩人本身要求的抒情。王耀東的《鄉事》,單看題目便能理解他是怎樣的敘事,要表達什麼樣的情感。在這樣的夜晚,如約而來的相思在詩人的囈語中進入夢境,使詩人心中的沉重和懷戀變得親切而溫柔。這是鄉事詩所能釋放的情感,也是一切有“懷鄉病”的人永遠吟唱的歌。這裡詩人獲得了久違的天真與自在,獲得對靈魂秘語之後的輕鬆和甜蜜。如果說《鄉事》詩引發爭論是必然的話,那麼一定是必然的。因為這個主題太吸引人了,也太折磨人,所有的人都會無奈的感嘆,都有淡淡的如煙似霧的惆悵。只有在詩歌中我們才能激活自己的童心,在鄉村那廣袤的田野上,獲得充實和滿足。故事便是這樣發生的。我們似乎也可以這麼理解,我們滿腹愁懷,我們嚮往回歸,於是鄉村的那片心中的“聖土”便成為熱切感念的對象。在憶念中,詩人真的輕鬆了嗎?像布萊克在她美妙的詩作《啊,向日葵》中表達的那樣:“你尋找那美好寶貴的地方/在那裡旅人結束了他的征途”。每一個目標似乎便是一個終極,而這極致的快樂並不是那麼容易就能獲得的。鄉事紛沓如雲,或奔突纏綿,一切都是為了鋪陳出能夠傾聽靈魂的東西。詩是必須有靈魂的,而且必然是詩人的靈魂。詩人是一個永遠尋找故鄉的孩子,如同荷爾德林吟唱的。滿腔熱情,回歸故土。在這裡他才能夠獲得滿足,平安喜樂的回到內心。有許多優秀的詩人、哲人,都對生土念念不忘,因為在其中寄托的東西太多了。這一切在現實中是找不到的,因而就傾注於內心去尋找,《鄉事》本質上,也是用心來講述的。

    我們可以很自然的走入《鄉事》的那種境界。那或許是一個靜雨的夜,要不然肯定有一輪皎潔的月。關山飛渡,玉關情磨,一切都遙遠著,一切又都那麼清晰,那就是纏綿溫存的鄉事。它在詩人的心中翻滾奔騰,明月會撫慰詩人孤寂的心靈,它恬淡,而且安靜,可她又是誰呢?她無聲,姍姍而來,在那裡卻有相思的柳絲轉成白髮。在經過的人生路途上,綠綠的遮滿了記憶和牽掛。偶然的一次重逢,真的便是一個錯嗎?不經意的目光打濕心窗,想那往事如不息的雲,在那遠方,明月可曾在窗外照我?心真是一艘痴情的船,它可以四處漂泊,但只有那唯一的港灣才是永遠的目標。這鄉事都是什麼?單相思的苦戀;緣生緣滅的惋嘆;靜夜,只有這潔白如水的靜夜,你讓那黑黝黝的遠山告訴了我什麼?

    這就是鄉事,童年,青春,真誠,熱烈。故鄉依然遙遠,童年依然清晰,如果說王耀東的鄉土詩為什麼吸引人,這就是答案。這是普通的鄉土詩嗎?絕不,這是唯一能表露情懷追回青春的苦思,這裡有一段刻骨銘心的相戀。你在等著誰?我又在念著誰,寂寞的夜晚,我們都在月下傾聽、吟哦。那雙明眸還在呀,我在青草如碧的土地上,為你搭建心中的天堂。那裡風雨不再飄搖,故土不再遙遠;那裡夢想不會蒼白,青春不會遊離。在那裡擁有著一切,懷念著一切。在童年那片聖潔的純情的土地上,詩人王耀東不斷的遊離於心之內外,不斷尋找著遙遠的夢想。在他的許多鄉土詩中都有這種相似的嘆惜、感傷以及詩人在自我疏導後的輕快與超然。

    有的時候,對詩語言長短精煉的指摘並非毫無道理,但也有一定的牽強附會,須知詩的語言並不是一般的文學語言,詩人的創作態度是嚴肅認真的,付出了巨大的精力。“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知音若不賞,歸臥故山秋”是很難說明詩人的心情的,我們對詩作的態度,便是浸潤其中,用心去感受,才能見到詩人所搭建的天堂。

 

  永遠的回響——略評《鄉土的魅力》

 

    《鄉土的魅力》——“王耀東作品評論集”出版於世紀之交,在迎新的喜慶中,回顧一下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會在輕鬆和愉悅中有幾分警醒,使自己的藝術之路能夠獲得更廣遠的前景,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我想王耀東先生在這不同尋常的日子裡,不出文集,卻搞出一本評論集,其用意也即如此吧。由此可見他對自己的要求和鞭策。

    《鄉土的魅力》全書分成了四大塊。對其詩的藝術風格做了分析,回顧了一場《鄉事》一詩引發的爭論,對其人其作也作了全面的評述。無論從哪一個角度來講,對王耀東的評價都不應該停留在一首詩作、一個側面上。對一個鄉土詩人分析應該是全面的,有深度的。毋庸置疑,對王耀東的評價是應該有一個綜合的過程,我是非常欣賞這種評論方式的,它從各個角度為我們提供了觀察的依據,而且據此能衍生出所有問題的答案。如果沒有這種聚合,詩人的完整性就會遭到破壞,我們的印象便無法得到全面的認識。

    許多詩界前輩的評價都是很精準的,很貼近王耀東本人和他的詩歌。特別是那些同為齊魯之鄉的詩人,他們有共同的血緣,相似的激情,共同謳歌這片生養萬民的土地。他們可以從王耀東的詩中找到自己想要說,每一個人都發自內心的深愛著腳下的熱土。共同的理解產生轟鳴和回應,時間也不短了,在王耀東從詩的幾十個年頭裡,詩人不斷的抒寫內心,感受天籟。作為讀者,評論家,他們則從詩作中感受詩人那躍動的心,由此貼近自己那共鳴的胸膛。在中國大文化這個背景下,所有的人都獲得了徹底的寧靜和手捧試卷的那份恬淡自得。

    我的感受也許還停留在詩歌的表層上而未能深入其內核。因為有許多東西不是一個人所能理解透徹的。這生活與這世界在宇宙的大呼吸中奮鬥、拼搏。詩人把這種感受,這種愛戴都彙於自己的作品中,於是才創造了他自己。如果沒有了這種愛,生活就變得像風一樣搖擺飄忽,對於一個詩人來講,這是最為可惜的。王耀東沒有失去這種愛,我為此而感到高興,我們在世界和生活兩個層面要獲得歲月的認可,便毫無疑問,要軀身於他的奮鬥。我們都熱愛這鄉村,這童年,當我停筆之時,山那邊吹來了三月的春風,天氣驟然溫和起來。一年之計在於春,在新世紀的第一個春天,我衷心祝願王耀東的詩歌創作能獲得更大的生命力,詩人那永恆的神性將會引導他永遠的飛升。

 

2000229

寫畢於淮北煤炭師範學院華文新詩研究中心

           2016.4.4寄自山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