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1.1『丹心如玉』品賞蓬丹的文學清境  文史哲出版社

 

蓬丹被譽為現代美文作家,她的多篇文章被選入各類文集,遣詞造句經常被引喻。執瓊丹琪玉之筆寫作三十年,為讀者營造「心美、文美、天地美」、滿盈如蓮清香的文學意境,十二本著作均備受稱誦。

 

「當代台灣女性小說史論」、「中國當代女性文學研究」、「海外華人女作家評述」等多部學術專著,亦對蓬丹之文學創作有所探討。

 

本書編者劉詠平女士及于杰夫先生為旅居北美知名作家,精心收集了蓬丹關於創作之理念和心得,以及文壇各家關於文學之見解和對蓬丹作品之賞析,可作為文學研究者之案頭參考書,亦是研習文藝創作者之必備工具書,足以激發學習潛能及文思。

 

加州橙縣 劉詠平笛姐2015.7.15  箋注:

此奉上余所編輯《丹心如玉一書中

所匯集十二部 蓬丹女史出書之導讀自序

值得賞析,願供諸文友共享∼∼∼在此先敬謝了∼∼

 1加州蓬丹後記j001丹心如玉》1小說『失鄉』後記

 2加州蓬丹自序j002《丹心如玉》2醖釀生命的原味——1988『未加糖的咖啡』代序

 3加州蓬丹自序j003《丹心如玉》3『投影,在你的波心』自序

 4加州蓬丹自序j004《丹心如玉》4虹霓心願』自序

 5加州蓬丹前言j005丹心如玉》5致有緣相遇的你——『沿著愛走』前言

 6加州蓬丹自序j006《丹心如玉》6在星的國度迷航——『夢,已經啟航』自序

 7加州蓬丹自序j007《丹心如玉》7慈悲的足印——『流浪城』自序

 8加州蓬丹自序j008《丹心如玉》8在傷感中沉澱關懷——『花中歲月』自序

 9加州蓬丹自序j009《丹心如玉》9牽情——『人間巷陌』自序

10加州蓬丹自序j010《丹心如玉》10迷情——『每次當我想起他』自序

11加州蓬丹自序j011《丹心如玉》11秋蓬紫陌見丹誠——『詩書好年華』自序

12加州蓬丹自序j012《丹心如玉》12作者的話《追求完美的藝術大師-米開朗基羅》自序dorisyu.j001j012

 

 

11加州☆蓬丹自序j011

 

秋蓬紫陌見丹誠

——『詩書好年華』(自序)

 

 

    初度在洛杉磯籌辦文藝活動是一九八四年。王藍先生的「學到老、寫到老」演講會吸引了數百位聽眾,我才知道一向被認為俗氣的商業都市有如此多文藝人口,也使往後參與籌劃類似活動的信心大增。

 

實際上舉辦這些活動的動機非關經濟效益,全然只為一份文學的熱情。正如後來開辦中文寫作班,亦是緣於一種在海外薪傳中華文化的使命感。由於出發點純正

,辦事就特別投入,因此每次活動內容都很紮實,講員也是一時之選。歷年來我曾對其中一些活動作過報導,為的即是讓未能參與的朋友們,得以分享那份被文藝滋澤的喜悅。

 

    今夕回首,距王藍先生的演講會,居然十六個年頭已匆匆過去。為使這些雪泥鴻爪的痕跡——其實是海外華人在有限條件下,孜孜行於文藝道途的腳蹤——不致湮滅,我將這些報導篇章用心整編、結集,試圖留下的是,大洋那邊華僑緬懷華夏傳統的點滴情懷。

 

    想用文字記取的,不止是異鄉遊子不忘的精神,有些近乎絕響的音容、言談,或許可在字裡行間再度讓人回味。例如劉海粟大師已於數年前作古,我記述的是他在洛城唯一的一次演講會。司馬中原,蘇偉貞都只在八十年代末來過洛城,下次要再來此地與他們晤談,肯定是跨世紀的事了。阿城雖人在洛杉磯,過的是半隱居生活,不易找到,更別說公開演講了。

 

    兩期中文寫作班,至今仍為此間文藝愛好者所傳誦,深感意猶未盡。可惜我們都是業餘在作這種公益活動,力不從心未能續辦。

 

「兩千多個豐富難忘的日子」,談的是洛杉磯作家協會成立六年的點點滴滴。其實從事文藝工作十六年來,可說日日是好日。而在二十一世紀到來之際,總結這一段與詩書相伴的歷程,並非不能忘情於過去,而是希望檢視來時路的同時,為另一段更豐碩、更高遠的腳程開啟一種契機。

 

    這卷書帙也是我九本文學創作之外,唯一的報導性作品結集。在新世紀付梓問世,意義尤為深長。這些年來,能在文學的天空自在翱翔,得感謝許多人——報刊編輯、前輩、親人、文友、讀者、還有媒體工作者,無一不在這些可資回憶的活動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因此,這卷書冊也可以說為他們而編寫,他們的名字也許沒有一一在書中出現,緣由於為我見證的美好情事,足以使人滋生越戰越勇、直往不悔的力量。

 

    「秋蓬紫陌見丹誠」之句,原是洛城書法家張愾仇先生手書相贈之篆字,時年八十二歲的前輩,對丹心文情之昭然若雪倍極讚賞。在此借用為自序之篇名,亦是對故去長者的紀念。

 

當然,書中所記載或許非關承先啟後之春秋大業,所欲呈現的原是一種認真,盡力的書寫人生,在文學的大海中做一枚身姿昂揚的美麗泡沫。在文學的穹蒼下,飄飛的籽粒,將拔根的痛楚留給自己,將吐蕊的芬芳獻給大地。

 

                       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