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意盎然  碩果纍纍的亞細安文苑

『亞細安現代華文文學作品選』總序

 

                                                 

陳榮照教授,新加坡國立大學原中文系暨漢學研究中心主任、

曾任香港大學中文系客座教授,現為南洋學會會長、新加坡儒學會會長、

國際儒學聯合會副理事長、青年書局學術顧問、『新加坡當代華文文學作品選』、

『亞細安現代華文文學作品選』總編輯。  (tan.engchaw@gmail.com)

 

亞細安即東盟,這個成立於1967 年的東南亞國家聯盟,旨在加強東南亞各國政治、經濟與軍事領域的合作,共謀福利。不數年,成員國便在經濟方面取得迅速的增長,並在這基礎上,進一步擴展文化交流的活動。民間團體也相應配合,例如新加坡文藝協會在1988 年發起舉辦“亞細安華文文藝營”,第一屆在新加坡召開,邀請了各國的文藝界人士前來宣讀論文,報告各地區的文藝發展概況,互相交流,促進了解。接著每兩年一次,輪流由不同國家的文藝團體主辦,到2012年,共進行了13 屆,歷時24 年,當年輪值主席是馬來西亞的作家協會,第14屆也將於2014年在印尼舉行。而從第5屆開始,每屆都出版各國作家的作品合集,會上也頒發“亞細安文學獎”,肯定作家的成就,對亞細安華文文學的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青年書局於2010年出版了由我國四大文藝團體合作選編的『新加坡當代華文文學作品選』,獲得文藝界的熱烈支持,書局東主陳孟哲先生進而擴大學術視

野,構思編輯一套亞細安近代華文文學作品選,委任筆者、駱明(原新加坡文

藝協會會長)、希尼爾(新加坡作家協會會長)、謝克 (前報社副刊編輯)與詩人長謠,組成編委會主理其事。

 

青年書局也通過駱明,在泰國舉辦第12屆 文藝營期間召開聯席會議,委托各國的文藝團體,組成編委會,協助甄選各國作者自二戰後(1945 年)迄今所創作的優秀作品,內容界定以各國社會生活為題材,注重本土性。體裁包括小說、詩歌與散文,全套共分八部:馬來西亞、泰國、越南、菲律賓、印尼、汶萊、緬甸、新加坡各成一卷。

 

亞細安華文新文學的發展,有一些共同的特點:

1. 具有採用同源語文的血緣關係。

2. 各地華文新文學的興起,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中國五四新文學運動的啟迪與影響。

3. 華文報的文藝副刊是培育作者的溫床。

4. 與華文文學有密切關係的華文教育發展,各國都走過一段曲折崎嶇的道路。其中有的國家華校曾被關閉,政府立法禁用華文數十年,有些則採取同化華人的政策,以致華文被排斥與邊緣化,甚至有些華族家長受現實環境的影響,鄙薄華文,忽視子女對母語華文的學習。這些不利的因素,雖然對華文文學的發展形成很大的障礙,卻仍然有許多熱愛民族文化的作者,堅守崗位,鍥而不捨的默默耕耘。現在呈現在讀者面前的的這套書,就是他們多年來勤奮耕耘的部分果實。

 

這些作者的出生年代,跨越半個世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馳騁文壇的土生土長作家的創作,大都具有濃厚的南洋色彩。20世紀50年代初,由於中國政局的丕變,有過一次移民潮。有些南來的文人,從事教學或報業工作之餘,仍然筆耕不輟,他們的作品,承傳了中國文學現實主義的優良傳統,以反映社會生活為主。他們人在異鄉,心存故國,對原鄉充滿著一種血緣上、歷史上的深刻認同。而這些早期作家的後代,即20 世紀 70 年代後在文壇上活躍的新生代,他們的生活已融入當地社會,或成為所在國的公民,落地生根,因而他們具有文化認同與國家認同的並行不悖的觀念,希望中華民族的復興,也希望自己的國家富強。他們的創作已沒有“落葉歸根”的中國意識,加強了本土文學的特色。不過卻由於受到當地法律的束縛,有的作者不敢觸碰一些敏感課題,導致作品內容僅局限於表述個人的生活點滴,如戀情、懷友和思親等等,讀者感受不到時代的脈搏!

 

然而,一個可喜的現象是,上世紀80 年代後,文壇上湧現了一批生力軍,他們對母語的現實危機有一定的警覺,也善於吸取外來的營養,借鑒西方新的藝術技巧,雖然有些文筆略顯青澀,但只需稍加磨練,亦可登大雅之堂。

 

總之,這套選集的作者包括了老、中、青不同的年齡層,通過他們形質俱佳的作品,我們可以體會到亞細安各國的人文景觀、民情風俗、傳統文化與價值觀念,加強我們對各國作者與華文文學的認識。亞細安華文文學有共同的語文基礎,有源於共同文學傳統的審美價值,自然可以形成一個精神共同體,建立起自己的文學傳統。這樣,在世界華文文學的發展史中,才能受到重視,佔有一席之地,並得以循名定位。這是我們的期許,相信也是文藝界同道的共同願望。

                  2014.2.15  新加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