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嶄新的本土小說斷代史

《戰前新馬華文小說的承傳與流變》序

                              

(陳榮照,原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主任

北京大學東方學研究院研究教授

新加坡南洋學會會長)

 

    選樓在2008年出版的《戰前南來作家小說評論》是以評析小說作品為主軸,展現了戰前南來作家在小說創作上的成就。全書論點客觀,辨析入微,頗獲論者的肯定。在這堅實的基礎上,選樓再接再厲,補充資料,擴大範圍,深入探討,撰成這部嶄新的研究新馬華文小說的斷代史。

 

    這部書所涵蓋的年代,是從1919年到1942年(戰前),並且根據文學思潮的演變與特色,把這二十四年劃分為四期,綜述戰前馬華小說的發展軌跡。

 

    從1919年至1925年是小說創作的萌芽期。這時期的作者,僑民意識濃烈,他們身處南洋卻心繫故國,在小說中自然浸染著懷念故鄉的血緣感情。由於受中國五四新文化運動中反封建思潮的影響,他們的作品也反映了年輕人對盲婚制度的反抗以及對自由戀愛的嚮往。同時,對殖民地社會裡勞工被剝削與貧富不均的現象,也予以揭露。

 

    1925年至1933年,是新馬華文小說的豐收季節。受到中國革命文學理論的衝擊,這時期的文藝作者,提倡新興文學,重視文學的時代任務,奠定了寫實主義的基礎。有一些作者的小說著重描述當地風物,提倡南洋色彩,沖淡了早期作者的僑民意識。新興文學與南洋色彩的融合,為馬華文壇留下不少優秀的作品,這是戰前新馬華文文學發展的第一個高峰。

 

    新興文學運動消沉之後,1934年至1936年間,接著興起的是“馬來亞文學”運動。這時期的小說強調以新馬的現實生活為題材,如反映凄苦的膠工生活、婦女的悲慘命運、土生華人家族的衰敗與教育界的黑暗等,表現技巧也更圓熟,顯示新馬華文文學水平的進一步提昇。

 

    從1937年到1942年是抗戰小說的繁盛期。日軍於1937年入侵中國,過兩年歐戰爆發,1941年日本偷襲珍珠港,隔年日軍登陸新加坡,馬來亞亦隨著淪陷。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所產生的馬華小說,一類是寫中國國內的抗戰,如描述抗日份子的英勇事跡,或日軍的殘暴罪行。另一類是寫新馬救亡的動態,如宣傳救國,籌賑抗日,抵制日貨等,愛國思潮澎湃,民族氣節高昂,故事感人,名家輩出,他們以繽紛的彩筆,將轟轟烈烈的抗日事跡,留下動人的記錄。這是戰前新馬華文文學發展的第二個高峰。

 

    這部書就是以上述四個歷史階段作為論述的整體框架,並以重要的小說為切入點,引領讀者察探戰前新馬華文小說的發展過程,敘述脈絡清晰,引據詳明,足稱賅洽。

 

    書中也闡述每一時期的文學思潮、代表作家與作品。論析作品的思想內容之外,也從人物的形象刻劃、結構的嚴謹、情節的安排、對比與諷刺的技巧、氣氛的營造、語言的修養等各種角度,細緻的剖析小說的藝術性,鞭辟入裡,評價允正。

 

    由於全書是以小說作品為重點,相比之下,對作家的著墨就稍嫌清淡。任何一個國家的文學史,無疑都是由一代又一代的文學家用他們畢生的精力所凝聚成的碩果總和,因此,文學史家的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翔實地評介這些作家。

 

    此外,本書的每一章都有“小結”,符合寫作規範,最後有“總結”,將全書的精要,加以概括,也分析了戰前作品的現實意義,若能進一步簡述這時期小說作家的藝術經驗如何哺育後來的青年作者,發展承傳關係,就更為完美。

 

    這是我對選樓這部書精益求精的期許。選樓利用業餘的時間,廣捜資料,精讀文本,挑燈把筆,終於完成這部令人矚目的優秀論著,確屬難得!以他的睿智與勤奮,相信未來會為我國文壇交出更亮麗的成績!

                                                                                      

                                                                               201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