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湖行

 

離夏至還有十來天,但經過一個多月時風時雨的天氣,南國的夏天比往年涼了很多。6月13日上午,我們去海豐大湖鎮,零星細雨從天上飄下,下車後竟然有初秋的感覺。

 

一條新修的水泥公路沿著山邊而上,這就是大湖至遮浪的沿海公路,也是汕尾市沿海國防公路的組成部分。大湖以前我來過,都沒有見過這條公路。第一次是1995年,那就不用說了,最後兩次已是一年多前,是應『海豐文學』主編余遠鑒先生邀請,十幾個文友到大湖大德媽祖廟參觀。大德媽祖廟簡稱大德媽,建於明代,有幾百年歷史。

 

明初,大德港是主要港口之一,眾多商船、漁船停泊於祖廟前港灣。明正德年間,大德港就設有巡檢司和駐屯。正德六年,施姓先民到福建省湄洲媽祖出生地割火分靈,於媽宮山鳳地靈穴設立媽祖神位,故名“大德媽祖”。與“玄武山佛祖”(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陸豐市碣石鎮元山寺)、“盤媽”(惠東縣鹽州媽祖廟)等古廟齊名,素有“一玄山、二盤媽、三大德”之稱。大革命時期,這裡也是革命志士棲身駐足之地,故有“大德老蘇區”之光榮稱號。

 

明代中葉,粵東沿海備受倭患,位於海豐縣東南的碣石衛及甲子所兩地(兩地今屬陸豐市)尤為嚴重,屢遭破城擄掠,百姓慘遭蹂躪。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都御史吳桂芳調兵六萬,由總兵俞大猷掛帥,提兵至碣石衛,先安撫收編沿海義軍,緊接著誘逼倭寇入大德港,激戰數晝夜,全殲倭寇兩千余人,那真是血流成河,屍塞河道。

 

大德媽緊靠林木蒼翠、環境優美的鳳地山下,面向大德港灣,背山面海,視野廣闊。左側有名聞粵東的勝地螺地山。

 

螺地山座落在高螺村東南約五公處,座南朝北,背有三山相拱依次細小形如螺,更以紅厝園山為後盾活龍結穴;北向北星,來水由海豐縣的龍津水、陶河山、大化山、公平山水和陸豐市的螺溪彙聚成螺河,經螺地山前向東直通碣石灣出南海。螺地山左前方為海豐縣高螺村的獅地山,右前方為陸豐市浮頭村的像山,螺河中央有小空殼山。有打油詩為證:“螺地向北,螺河往東走,獅像把水口,空殼山印。”獅像為左右砂青龍白虎對稱,河中有印,可見此地之氣勢。

 

    那時候我們頂著冬天的烈日,從山下穿過茂密的樹林,踩著高低不平的石塊,向上攀爬約十丈,到達“向天螺”。此處自然成一凹形如靠背椅,南靠背高,向北漸收如扶手,中央形成一龜背型,如自然的南方墳墓,有自然墳頭。紙屑經過長年風吹、雨淋、日曬,已經凝結成堆。向天螺”有一個非常神奇的傳說。

 

相傳,一日,鍾姓祖孫倆從南嶺(海豐黃羌與惠東高潭相接地)一路追龍到大德媽,進廟休息,連日勞累一時就睡著了,媽祖對他說:“你的地在前面左側邊。”老翁即醒,叫孫子上路。他們沿大德山涉水過港仔,到螺地山看山清水秀,即沿小坑向上,碰到一放牛的小孩。

 老翁問:“可回家了?”

 放牛娃指龜背型處一石說:“此石動就可回家。”說著趕牛去了。

 當時近中午,老翁坐在石上,叫孫子到山下打水吃乾糧。孫子剛沿小坑下去,坐石已動將老翁翻倒。原來此石是活動螺“痞”(很薄的片狀東西)是保護螺肉的螺房門,活螺將老翁的頭和半身吸進了螺房,只存兩足在外,孫子打水上來一見,馬上拉爺爺。當時孫子很小,沒有多大力氣,爺含糊不清地說:“阿孫你別拉,三、三升、三合芝麻官。”孫子只能拉出爺爺一只鞋,一路討飯回家。

後來鍾氏發跡做芝麻官的特多,傳說清代時南京來螺地祭祖的大船停在媽祖前,沒拜媽祖先到螺地祭祖,天不高興,南京大船回家時天扇了幾下,大船在海遇大風,有人員損失。從此南京無人再來螺地山祭祖。一說祭祖時紙錢多,燒死了螺,螺一翻大船在海遇大風,原來的活地成為死地。

 

筆者據此寫了一首《螺地山》:

 

傳說被山徑彎曲成

一個巨型的螺螄

吐納著大德港的沉默

故事踩著崎崎嶇嶇

雜草在兩旁潛伏

 

沒有墳頭,沒有墓碑

炮屑累積成了泥漿

白晃晃地與陽光凝視

   

未到山頂,我們就下車,左後方是山嶺,左前方是一個蔚藍的海灣,左邊的海岸線像一把弓,岸上是綠樹,岸邊是銀沙,我心中冒出十銀灘的意念。這山叫大德嶺。市委常委、海豐縣委書記鄭佳對市委書記鄭雁雄說,海陸豐俗語有“不孝仔,難過大德嶺”,說明大德嶺好陡。沿路走上嶺頂,公路兩邊是新劈開的峭壁,路口像一個山門,前面是碣石灣。只見海天一色之中,一座灰黃色的城池兀立眼前,仔細一看,有高高的煙囪,那不是紅海灣電廠嗎?霧靄中,恍如飄渺的海市蜃樓。雁雄書記說,今後汪洋書記來,不要帶他去看華師附中(汕尾學校),帶他來這裡看看。以往上級領導來,不是去這個廠就是去那個校,而汕尾海陸豐大地的藍天、碧海、青山、綠水,卻無法讓領導開開眼界,領略“好山好水,天下汕尾”的美景。

 

下山後往大湖鎮山腳村,雁雄書記告訴同行的市政協副主席、市旅局長呂珠龍:“要把大湖和赤坑搞成旅特區。”山腳村盛產花生,殼薄果滿,香脆可口,是“大湖花生”的出產地。“就叫大湖‘地豆’。地裡長的豆嘛,比較形。”雁雄書記為大湖鎮領導和山腳村支書支招道,“花生叫成地豆,更地道些,也容易叫響。發展特色產業也要有這種思維,著力叫響品牌、擦亮品牌。”所有的豆都是花生的,花生在粵東地區叫地豆最為準確。

 

然後,一行去大湖的鳥島。鳥島位於高螺灣西部,緊靠海豐的東閘。海豐縣公平水庫濕地、東關聯安圍濕地、大湖濕地為“中國水鳥之鄉”,其中大湖屬近海及海岸濕地,有鷺鳥、水鴨、鸕鶿、野雞、紫水雞,還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黃嘴青腳鶴等鳥類160多種。深受客和攝影家的青睞。此時正是鳥類的孵卵期,東閘內水藍、樹綠、荔紅、鳥白,和風細雨,雁雄書記嘆道:真有一番詩情畫意。我得到啟發,填了一首《算子•大湖行》:

高路入雲端,嶺劈山門展。碣石灣中電廠浮,疑是蓬萊現。

群鳥戀高螺,綠島當庭院。仲夏涼風細雨飄,游艇清波轉。

 

離開大湖鎮,一行來到可塘鎮聯金村調研。在可塘鎮政府的座談會上,雁雄書記指出,大湖、可塘以及赤坑三鎮地處海豐縣東南部,可抱團發展濱海旅、休閑度假、溫泉旅、品牌農產品推介和珠寶物流,涵蓋吃、玩、看、保健、購物等旅項目,成為旅集聚地,形成新的“鲘門效應”。尤其是大湖要突出利用路、橋、海堤等重點資源,著力打造旅強鎮。

 

如果大湖至陸豐市上英鎮的大橋修好,我回家鄉碣石就近了很多。但我更大的願望是能從大湖出海口建一條連接陸豐市東海鎮上海村直通金廂鎮的大橋,那麼,到碣石的距離可以縮短一半。最後以前年我步余遠鑒先生的詩結束本文:

 

誰敢叫他波不興?慈航媽祖顯神靈。

高螺山茂傳奇現,大德港深帆影清。

卷羽鵜鶘飛濕地,采風墨客寫幽馨。

欣聞跨海橋籌劃,來日回鄉省路程。

 

 

                       2012年6月14日星期四於汕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