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 對 象  關於愛的隨想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

——元好問《摸魚兒·雁丘詞》

 

 

()

    愛,就是找到自己。

    找到一面自我的鏡子,一個靈魂的解讀者。

    這是人生的一個大主題。按西方的傳說,人到這個世界上來的時候是不完整的,他被分成了兩半;他的一生都在尋找他的另一半——這就是愛情。

    而我想說的是,真正的愛情並非只是尋找另一半,而是找到一個完整的自己。

    在這個意義上,愛情的定義近似於美——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略有不同的是,愛是個體自我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

    在馬斯洛「人生需要五層次」(由低向高)——溫飽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尊嚴的需要、愛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之中,最上面兩個層次的需要實際上有很大的重合面:

    愛情的滿足,是人的最高需要即「自我實現」中的一個最重要的方面——個性的自我實現。

    愛,是彼此最深入、最完整的審美閱讀,和獨特價值的相互肯定。

    至於在客觀世俗社會(中國幾千年不外乎功名利祿權與錢)的自我實現,在某個特定歷史時期的某個社會群落中的被肯定,它更多地體現為個體人性中的共性——社會「教唆」和擠壓下集體的、共同的價值取向。

    雖然,人性中的個性與共性是相互糾纏、相互作用的,但作為一個身心健康的人,他的自我實現的需要中,更多地是需要作為「這一個」被肯定,是活出一個真實的、獨特的自我,而不是人云亦云地囿於某時某地某個社會群落的評判,甚至於壓抑個性,屈就或迎合庸俗的、短視的、殘缺的價值觀。

    因此,愛情,就是發掘個體「人」的獨特的價值與美的兩人共有性;並欲以以身相許、相依為命的方式給予最高的肯定。

    因此,尋愛,實際上是在尋美——在愛人的身上找到自身之美、以及所追求和信仰的美(涵括了美的實然與應然);把自我內在的獨特價值通過「對象」(愛人)的肯定而客觀化——亦即對象化。

    所以,中國人很準確地稱談戀愛為:找對象

 

()  

    自身本質的對象化,即自我實現,是以「認識你自己」作為前提條件的——這句銘刻在古希臘阿波羅神殿上的箴言,道出了二千多年前人類就已達到的「求知,求善,求幸福」的精神高度。

    我以為,自我實現,作為人生的終極目標,它實際上表現為兩個方面:一個是客觀社會環境中的自我實現,所謂事業上的功成名就,即「成就感」和社會的肯定;另一個是主觀自我本性中的自我實現,這就是愛情的圓滿——找到一個自身的解讀者、開掘者和鑒定者,一個自我本質的外化物——鏡子似的愛人。

    當然,這兩個領域並不是截然分開的,二者有交叉之處,並互相影響——簡單地說,一個有高質量愛情的人,其素質肯定有助於社會拼搏(至少是激勵作用);而一個在社會角色上較成功的人,有更多機會尋求高質量的愛情。當然,我們言說的前提是健康的社會。否則,一個人有可能社會角色越「成功」地搏得功名利祿,反離真愛越遠。

    是的,找到一個最接近於自己內在本質的「對象」,此乃人的一生永難放棄的追求。找到了,便實現了人生高層次的滿足。對於絕大多數女性,甚至是最高層次、最根本的滿足。

    如果未找到,或者遇阻、或者得而復失,將令人痛苦並抱憾終生。這個人即使功成名就、有權有錢,嚴格地說,他仍不能算一個「人生自我實現了」的人。他臨終時,一定是帶著遺憾走的。因為他落空了人生需要不可或缺的一個高層次的滿足:情感,或曰內在的自我。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一個人人性的本質最完整、最深刻、最徹底的自我實現,更多地是在愛情領域。在社會領域的被肯定,只是他本質力量的一個或幾個方面,甚至不包括最深刻的方面——自我最真實的面目、人性的最深處的地方、最不為人知的隱秘和趣味、最變化莫測的情緒和念頭等等,只有他的情感對象才能更多地解讀到和評判到。談戀愛,就是在人性最深入、最全面的領域,進行彼此吻合與否、異同各佔多少的檢驗過程。

    所以,愛情的追求令許多人肝腸寸斷、九死不悔。同時,它成為人類藝術的永恆主題,幾千年來詠嘆不衰——從這一點也能證明愛與美的密切關聯。

 

()

    之所以說人生自我實現更重要的是在愛情領域,除了愛情的追求和實踐過程能使一個人的人性得到最深刻最全面的解讀與印證,而且,從動態的角度看,愛情還是一個人人性成長和不斷完善的最重要的學校。

    從哲學認識論的角度說,首先,愛情尋求能幫助你在了解和探索對象的內在本質時,不斷認識自己;反過來,加深了對自己的認識,又有利於更深刻地認識世界和他人——這是一個良性遞進的過程。主觀與客觀不斷地互相推進,將大大促進一個人人格的成熟。

    其次,在戀愛對象相互了解和自我認識的推進過程、以及內在需求全面深刻的彼此籲求過程中,有助於調整和矯正自我素質的缺陷——愛情中的人都希望自己更美,這有益於提升人的精神品位。人不可拒絕成長。自我完善與人格成熟是一個人一生的課題。

    是否可以這樣說:真正相互愛著的人,是互相砥礪、共同長進的人;戀愛的過程,就是使人性豐滿和完善的過程。

    所以,在愛情這所學校,人性最容易激發出它的閃光之處;獲得了愛情的人,才能真正體會到人生巨大的幸福感——此乃最正面、最深入的「生命高峰體驗」。

而缺乏高峰體驗、以及對其表達的人生,可謂之蒼白的人生,平庸的人生,不善待自我生命的人生。

寫到此,憶起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一句名言:「未經審視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

    而愛情中的雙方,在不停息的對視與自省調節中,是最容易促進這種自我人生的「審視」的——那麼,從這個角度似乎可以說:沒有愛情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

 

() 

    綜上,是關於健康人性追求愛情的必然性,或曰必要性。那麼,落實到愛情的可操作性,又有著怎樣的路徑呢?

    前面說過:談戀愛,就是在人性最深入、最全面的領域,進行彼此吻合與否、異同各佔多少的檢驗過程。以比較健康、理性的標準,這一操作過程有著什麼樣的基本層面呢?或者說彼此最需要做哪些方面的溝通呢?可以粗略劃分如下:

    一是在人格的基石方面——是否具有正直善良、剛正不阿的品格。這裡的善良,肯定包括寬容和大度;但不能過頭,否則就成了無原則的「老好人」,所以還必須強調「剛正」。如雙方吻合,就都是個「好人」。那麼就可以做一般的朋友交往了。

    二是在價值觀方面——可分為大的人生方向的選擇,和小的日常生活中的取捨這兩個方面。大的:是否不受傳統觀念的影響,能衝破官本位價值體系的束縛,健康豐富地發展自己的個性,求真慾強,看重精神生活,並以追求「獨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以及「民主、自由、博愛」這一永恆的普世價值作為人生的終極目標,彼此同是一個有信仰、有持守,人生大方向一致的人。小的:指對日常生活中大小事情的決斷取捨。如果以上兩個方面都比較一致(生活小事當然不必太苛求,必須懂得求同存異,互相包容——此為「善良」的題中之義),乃稱「志同道合」,你們就可以做深入交往的好朋友了。但只有價值觀的一致,還不一定就能做夫妻。把愛人僅僅定位於志同道合,絕對是個誤區,導致了那麼多「兩個好人離婚」的現象。實際上,彼此能否長久相愛,其中還具有下面將談到的人性中更深刻的性格因素——審美觀念的因素。

    三是在審美觀念方面——應分為三個領域:一是「俗審美」的領域,在生活審美中趣味比較接近,較多的共同愛好和習慣;二是「雅審美」的領域,在藝術審美中具有同一層次的品位,較一致的鑒賞標準和能力;三是在更微妙的「性審美」的領域,彼此氣質、神態、動態、身態、相貌、氣味以及情感表達和做愛方式的相互吸引和欣賞等等。如果雙方具備這種人性深處的趨近,就堪稱「趣味相投」或「情投意合」,就可以成為情感對象,甚至結合在一起了。在這塊情感生活質量普遍較低的土地,這已堪稱「神仙眷侶」了。

    四是在思維方式方面——是否對世界的感知、認知、把握和表達的方式上較一致,掌握超越二元論的認識論,不搞相對主義的詭辯(所謂「辯證邏輯」);在表達中所運用的概念、判斷、推理的邏輯能力和語言的修辭能力較同一等等,不至於在思想交流中出現「雞對鴨講」,對話隔膜,交流不在一個頻道上。如果在這個較之情趣審美更精微、更難以捉摸的最「形而上」領域,也能達到較高度的同步,就堪稱「心靈默契」或「心有靈犀」了。這無疑是愛情的奢侈品——前提是:如果前面的一、二、三都同時具備了的話。

    五是人生的階段性需求方面——是否在彼此相遇時,正好有著較一致的當下階段需求,使雙方的人生軌跡在此時形成交點,很幸運地具有了主觀與客觀的時空的「共在性」,不至於因為相遇時當下需求目標的錯位(比如一個想外出闖蕩世界,一個卻想安居樂業;比如一個已走過了失敗情感的痛定思痛時期準備揚帆情海,一個卻正深陷於愛的挫敗難以自拔無心面對新的情感等等),而使本來大有溝通基礎的雙方失之交臂;即使雙方可能具備了前四個層面的接近,也只能抱憾。

    以上只是為了表述的方便,作了這五個方面生硬的的劃分。事實上,它們是互相交叉彼此滲透的;並且也並不一定具有層次間的遞進關係。需要注意:如果不具備最基本的一和二,只有單獨的三、四、五,在愛情對象的選擇上都是不牢靠的。此外,要特別強調三的重要性,而四似乎則不必、也無法太苛求。

 

()

    雖然在所有人的心底都有愛與被愛的渴望,體現了愛情的必要性;以上我們也分析了一般愛情在操作層面的可能性。然而,愛情仍不具有必然性,是的,尤其在現代社會似乎它越來越難以尋覓。

    1990年代初開始的市場經濟轉軌(沒有政治體制改革配套,這種經濟改革的轉軌只能是跛足的),突臨的社會轉型期,由於缺乏人文精神、價值信仰的支撐,在權貴市場經濟的畸形社會中泥沙俱下,衝毀了原有的價值體糸,新的尚未建立,物慾甚囂塵上,以致人心放出了潘多拉的魔瓶,惟利是圖,貪婪無度,在低層次的感官慾望滿足中迷失了人生的終極目標。心靈蒼白的人們空前釋放了物慾,而人的精神生活包括愛情,愈益萎縮了——許多人在心理上,越來越喪失著愛的能力。

    今天,人們說起愛情,無不感慨唏噓,要麼,像是在說一件久違了的奢侈品;要麼,乾脆被譏諷為「不識時務」,追求太虛幻、不切實際的「傻瓜」。

    愛的心理能力的喪失,自然導致愛的行動能力的喪失。正因為有些人在心底已經不相信世間存在著愛,沒有信心去追求愛,繼而,在行為上失去動力,不敢、也不願付出代價去追求愛;有的極端自私者,則一味在愛中索取對方的溫暖與關懷,自己毫不付出。這種因懷疑真愛存在、或過於自我中心而導致的患得患失的心態,首先削弱了尋愛的願望,無異於釜底抽薪;同時又必然削弱了求愛的行動能力,使人們進一步失去愛情操作層面的可能性,甚至傷及愛人。

    於是,在情感領域,人們求愛的「標的」越來越低,情感生活的質量也隨之越來越低,找對象的「條件」卻越來越高,越來越數量化、乃至計量化。

    比如,男人對女人已幾乎不計內在素質的要求,而是一味苛求外在較高的「養眼」度,甚至可以具體為數字化的胸圍、腰圍、臀圍,以及皮膚的白皙度和身材的高度。而一些女人對男人的要求,更是赤裸裸——與這個人本身已沒什麼關係,無論內在外在,而是只要一個「高標的的數字:錢!也有看中權的,那是因為它可以通過尋租交換為錢。

    對這樣的「愛情」,我曾描述為幾句詩:

      不再盟誓,更不手書

      不留痕跡,作案般嚴謹

      才省略花前月下

      又越過信箋上的暗格

      如今的你簡約、直捷

      未走上心頭,便走上了床頭

 

      不厭其煩的

      是對皮膚感覺的研究

      鹹水津津的典藏漫過臥室

      直逼書房裝童話的那一層

 

      天平發達了計量學

      一邊是長寬軟白挺塌度女人的肉香

      一邊是房車大小錢包鼓癟男人的銅臭

      哦,這個數字化時代

      無論交易成否都能縮短

      皮膚到皮膚科的路程……

                          ——摘自《愛情》

 

()

    在當前社會愛情領域的這種「變異」,除了社會轉型期人們失去持守,物慾橫流使心靈失序、道德失範等現實原因之外,還有著更深刻的民族歷史文化根源——尤其是在男女兩性情感追求的巨大落差上。

    首先,從民族文化的根子上來說,人類文化創造的三個「元精神」——信仰精神(追求永恆價值)、求知精神(追求終極知識)、仁愛精神(追求博愛情感),在我們民族身上只有最後一條還有些影子(但孔子之後「欽定」為國教的儒教,已變味成了假仁假愛)。我們尤其缺乏信仰精神,不相信永恆價值絕對真理的終極目標召喚,致使人生失去了「定向器」。而失去了方向的人,最容易為物所役,為慾所驅,過於看重現實物質的滿足而輕視精神生活。作為人類最豐富的精神現象的愛情,在社會擠壓、物質相爭之中,就很輕易地被排斥在了人們生活的視野之外,或者把愛情追求墮落為純粹的性活動,乃至利益交換。

    其次,從價值體系上來說,中國兩千多年的專制極權制度以及科舉制度繁衍而出的官本位社會,將人生的自我實現完全定位在當官掌權上(如今又加上了「錢」字),愛情總是被當作爭權奪利「正餐」之後的一道可有可無的「甜品」。只有人生大事風調雨順時,愛情才有可能被提上議事日程——但也僅僅是可能。尤其是男人,更是把登科及第、搏取社會功名作為人生的惟一目標。至於娶妻雖也號稱「人生大事」,更多是為了生子以傳宗接代,和作為保姆以相夫養子,兩情相悅的愛情尋求是很少見的。「五四」以後雖有改觀,但在社會給男性灌輸的根深蒂固的價值觀的支配下,男人們總體上還是悠悠萬事惟功名是大,不重視情感生活和人性的豐富發展,一旦在社會角色與情感角色發生衝突時,他們一般都會捨棄情感。對此,有人概括曰:「男人是社會的動物,女人是情感的動物」,可謂中肯。

    再次,從男女兩性的心理差異來說,長期的官本位社會和男權文化,除了致使男人更看重社會角色的成功、女性更追求情感和家庭的價值這種人生取向上的巨大錯位之外,男權文化還致使女性長期處於「被看」的位置,女性自身也烙下了「第二性」的心理,在愛情追求中尚有許多顧忌,在對象的選擇上與男人「共謀」了男強女弱模式,造成「輪空」式的錯位(甲男找乙女,乙男找丙女……以此往下,大城市中普遍存在甲女輪空的現象)。更需強調的是,如今愈益追求自立自主自由這一人的主體性的女性,與長期在權力體制和世俗價值觀的驅策下早已被精神閹割、喪失了主體性的男性之間,更存在著人性品格上的錯位。在情感領域,無疑是更勇於捨棄世俗利益追求真愛的女性,更具有人性全面健康發展的傾向。也許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曹雪芹在《紅樓夢》裡感嘆說「女人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

    此外,兩性愛情追求上的落差與錯位,還有著性心理、性審美的原因。簡言之,對於愛,女人更多精神層面的因素,男人則更多感官層面的因素;女人是審美式的,男人是消費式的——所謂「女人的愛從大腦開始到生殖器結束,男人的愛從生殖器開始尚未到大腦就結束了」——社會上流行的這句笑談也許有些極端,但很形象,也切中了要害。

    對於以上諸種差異所造成的男女之間的「性溝」,我曾在一首小詩中追問:

      「男人是社會的動物,女人是情感的……」

        她們為愛情大放悲聲後,想問問愛情:

        幾千年不進化,就源自這句話裡的——

 

        這道溝?它有多寬,竟將古今中外

        兩性之間的糾纏一網打盡

        如果你漏網,是網眼想等你的傷疤再長長

        它有多深,無法用空間丈量,就像絕望

        坍塌在時間盡頭,看不堪回首的遺恨——

        一路踉蹌……

                             ——《溝》節選

 

    我國著名女學者崔衛平曾有一篇很有影響的文章:《宦官制度、中國男性主體和女性解放》,從中國社會文化制度的角度,對我們談的「錯位」問題也有較深入的述及。讀後,既讓女人們感到痛快淋漓、醍醐灌頂,又讓她們心生深刻的絕望——面對不斷喪失著愛的能力的男人們,女性似乎只能「解放」成女光棍?

    記得著名作家阿城也曾在《收獲》雜志刊發過一篇讓我讀後頗為震動的隨筆《常識與通識》。其中談到男女兩性在情感和性心理上巨大差異,他似找到了生物學的根源——他歸結為「基因限定」,我在此簡括為:女人多是忠貞於一;而男人則傾向於博愛廣種廣收。阿城其實是在善意委婉地勸慰現代女人們,正視基因所限,勿再徒勞地與基因作戰(尤其不要強迫男人與他自身的基因作戰:硬要把博愛束縛為專情),從自詡的痴情女最終變成可憐復可悲的怨婦……

    困惑中的我,當即接收了阿城這一讓我震動的贊新視角和說辭,從而決然斬斷了我通往怨婦之路的可能,呵呵……幸運!

    但,關於愛情的話題,似並非能幸運地終結於此——它還有更多的困惑。

 

()

關於「愛的能力」——這裡主要指心理上的一種積極主動的、建設性的能力。其前提是:人格的不斷成熟與自我完善。它主要包括:

第一,「性心理」的成熟——主要指心理上的「性感」,是否真正內在地成為了一個男人/女人。包括身份意識、異性敏感、性別責任、情感方式、生存姿態及人生終極目標等方面明確的自我把握與界定。而不僅僅是生理上的成熟。多少人活到死都只能算是個不陰不陽、心理上的「中性人」;或者局限在低一層次上的「性感」:降格為動物界的「公」與「母」。

    第二,「性審美」標準的健康——對異性美的較高的鑒賞能力。不僅對外在的,更包括對內在的;不僅對靜態的,更要對動態的。容貌、體態、裝飾;言談舉止、氣質情調、興趣愛好;基本人品、價值觀念、身心健康、思想能力、人格品位、藝術修養等等。總之,是對整體狀態的較準確的把握。同時,由於世間無完人(包括你自己),而懂得分清主次:什麼是最重要的?從而不因苛求完美而失去可能最適合你的對象。而鑒賞力的高低,其根本在於你自身素質的高低。只有不斷自我健全人格,才有可能對異性美具有更高級別的發現、發掘和把握的能力。比如舉一個小例子:許多男人因為自己的男性心理不成熟,不懂得鑒賞情感生活中女性各種方式的「撒嬌」是一種美——是一種柔媚天真小女兒態的女性本色的自然表露,她是在對這個男子作為「大男人」本質的巨大肯定,至少也是對他的男性本質的呼喚。此時男人應該呼應她的「撒嬌」,去良性互動彼此喚發,做一回嬌寵「小女兒」的慈父。在夫妻情感角色中,本該就男可同時為父為子,女可同時為母為女兒——殊不知,這會使女人煥發出加倍的愛去回報男人的。在情人身上尋找父親式的嬌寵之愛,這是世上所有女性共同的心理需求。對此不懂、或不想懂的男人,帶著嚴重的戀母情結(心理未斷乳)或大男子主義的男人,總是壓抑女性的這一本色表達,讓女人長期心理「犯堵」,以致久積成怨。多少家庭的解體其實就源於此。這種男性心理不成熟的表現,還直接影響了對異性的鑒賞能力,和角色身份的履行。有句名言:婚戀中「好女人是哄出來的」。在這塊具有幾千年封建傳統的土地上生長出來的男人,真的需要牢牢記住此名言,不要總跟女人針尖對麥芒地爭風角鬥,以免顯得心胸狹隘,風度盡失,暴露出一個真正的男人最該自我忌諱的——心理上的「小」。

    第三,愛的呈現能力——浪漫而又豐富的情感表達方式,酣暢淋漓而又韻致高雅的性愛方式。其前提是:絕不在情感婚姻中持一味索取的心理,只等著對方來關懷自己;而是學會換位思考,更多地關心對方的感受,並積極回應,樂於付出。

    第四,情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主要指對情感的呵護、更新、培育和提升的能力。包括:懂得珍惜已經建立的素質認同與人格信賴,並不懈地開拓新的認同的人性空間;能以建設性的態度對待雙方的分歧衝突,積極交流溝通,求大同存小異,無關原則的小節盡可能退一步包容等等。不把家庭當破痰盂隨便嘔泄、破打破摔。

    第五,情感徹底破裂時的「善後」能力——如果彼此確認出現了人生目標或人格本質上難以修復的重大分歧,就不應找任何自欺欺人的理由繼續消極湊合(包括低級的泄憤「報復」),而是盡可能表現出善良本性和維護最後的自我形象理性、和平地分手,把雙方、包括有關親人的傷害和損失,都減到最低程度。

    「愛的能力」的嚴重缺失,已成為當今中國社會情感婚姻生活質量低劣的根本原因(不像階級鬥爭年代,那時很多是政治原因)。嚴格說來,一個缺乏愛的能力的人,是尚未領到進入情感婚姻資格證的人。貿然進入了,也只能是自釀苦酒,造成悲劇甚或鬧劇。所以,哪怕僅僅是出於對自己人生婚戀幸福的需要,人也應該不懈地追求自我完善,永遠不拒絕成長。

    對於女性,愛情中最重要的是精神的獨立。一個現代女性,不應看重男人世俗層面的權力、財富等,但須看重他的內在素質(包括具有理想信念,人品高尚,精神豐富,極具現代意識等等),其中特別是男性人格成熟豐富,表現之一就是能把女性當作審美對象來呵護,懂得深刻鑒賞女性內在外在的各種美態,能用自己強大的男性魅力時時煥發出女人的天性,使她純情浪漫、千嬌百媚地綻放自己豐富的「女性」。男女兩性互相喚起與煥發,互相推進,以致濃情蜜意的人性之美的高峰體驗。

    男人女人都必須不斷自我完善,追求人格的健全,真正成為具有現代素質的人——包括尊重他人和自尊,權利平等意識,人格尊嚴意識,以及對人的精神豐富性和理想生活的百折不撓的追求等等。人格越健全,越能具備愛的能力。如今我國普遍的狀態是:男人感到女人的「粗」化(主要原因之一,是女人被迫參與社會競爭導致);而女人則感到男人的「小」化(心胸包容,精神疆域,責任擔當等。表現之一是總和女性爭風角鬥,永遠的「心理未斷乳」!)。

    正常女人都想在情感對象身上找到三位一體的愛——情愛、父愛加導師之愛。其中第三是奢侈,不是必須;但父愛卻是必須(且能促進情愛)——要做丈夫的「小女兒」,可以經常撒嬌。中國男人可能因為沒有經過文藝復興、啟蒙運動的「洗禮」,所以婦女觀、情愛觀都拖著封建主義的粗大尾巴,這塊土地上雖「婦女解放」多年,但在精神上、含角色意識上卻仍未達到男女的真正平等,尤其在婚戀領域。許多男性心理不成熟,人格殘缺,這導致絕大多數女人在情愛上非常壓抑,不能舒展自己的「女性」(這也是一些女人何以婚前小鳥依人,婚後沒幾年就被變成「悍婦」的重要原因)。了解女性這一共同心理,對於男人尋找高質量的情感生活,提高雙方的幸福指數無疑是很重要的。

 

()

    在幾千年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下,在官本位制度的土壤裡,一直以來,中國男人內心裡到底需要什麼樣的女人呢?他的這種需要有沒有現實可能性呢?

    我在一年前寫的一首詩初步探討了這個問題(為避免偏頗,閱讀時可在詩題中「男人」前面加一個限定副詞「某些」):

 

      《男人需要的女人》

 

      需要保姆,管吃喝拉撒……睡

      需要護士,管撓癢撫痛……陪

      之後,還需要對話者兩位——

      一位負責慾,一位負責魂

 

      需要慾的應答善解風情,叫做尤物

      需要魂的切磋敏銳但不尖銳,叫做精靈

      有時需要靈肉合一為藝術提供靈感

      像羅丹的克羅岱爾,如果再乖一點

 

      不像女人那麼傻,用一生守望一個人

      男人善於湊合,懂得區別對待

      他是情愛的階段論者:為初級階段

      委屈,又對高級階段缺乏安全感

      總想在同一時空悄悄巡幸更多階段

      他同時又是情感的消費主義者

      消費能力很低,口味卻很寬

      信用等級也低,經常賒帳不還……

 

      一個中國的標準男人似乎需要四類女人

      她們有時相互交叉,但最好各司其職

      每類都應是複數,太平盛世勇於做加法

      進退有據:前提是肉身的安逸和安全

      一有風吹草動就慌忙做減法——

 

      一般用倒序:從精靈、尤物減下去

      他悔,這盤正餐後的甜點太奢侈!

      他恨,這個拉人下水的勾魂妖精!

      他疑,曾經的審美愉悅像一場青樓失足!

      減!減到保姆是底線。他離不開的是

      母性的照料、呵護與縱容,更離不開

      世俗社會評價賞給他的小紅花

 

      看來,長不大的男人一生只認得兩個女性

      一個是母親(用保姆式的老婆代替)

      一個是藝妓(婚外能唱和又能獻身)

      這之間,從未出席的是——女人!

      他對老婆或曰老媽子始終心不在焉

      對藝妓或曰情人潛懷著共同犯罪意識

      這之間從未出席的是——愛的自我肯定感

 

      三千年了,男人的情竇從未打開

      不知愛情,只好薄情、調情、濫情

      三千年了,男人的需要沒怎麼變

      惟一改變的是藝妓——如今可免費消遣

      之後,反遭男人貶謫以示改邪歸正

      之前,卻是以愛情的名義開始的……劫掠

 

      其實,中國的標準男人需要什麼樣的女人

      分明是個偽問題。你怎忍心對這個

      類人孩,用成人的話題去為難?事實上

      不是需要什麼,而是有沒有能力

      去需要?這樣問題也許更簡單——

 

      他需要過的真是……女人嗎?

      或者,他真的……需要女人嗎?

 

      (也許,這首詩的標題應該改一改?)

 

()

    在這樣一種中國男人的眼睛裡,長期以來真的只看得見上文所說的這兩類女性麼?

    以至在實際情場際遇中也集體無意識地索求著這兩類女人?

    無獨有偶,或者說「英雄所見略同」——近日我讀到一位著名男詩人的詩句,竟與我寫的如此相似(詩中他借一個男人的口吻強調說):「世上的女人分為兩類/一類是媽媽/一類是妓女……」在這裡,男人們透露出一個值得關注的潛在心理:對於人類的另一半,他們要麼向上仰視(母親。可以用來撒嬌,用來在某些時刻表示對長輩和權威的敬畏);要麼向下輕視(妓女。可以用來調情悅性,但在關鍵時刻需要逃避被社會追責時,則拉來墊腳,以示自身的道德優越感)。這之間恰恰缺失了現代人際關係最重要的姿態——平視(平等地對視),從未把女性當作平等的人來「對視」,乃致竟然反感女人有頭腦!

    男人的現實理想很可能是:擁有一個母親式的照料和嬌縱他的女人,使他有一種回到子宮裡的安全感(一般用保姆式的老婆代替);同時再擁有一個能交流唱和能愉悅性情、但最好沒有婚姻關係因而不用負責任、又可以隨時更換的「尤物」式的女人(時稱「情人」或「小蜜」)。

    其實,這個「情人」並未被當作人,類似地下性服務工作者。不同的是——她是免費的。她之所以無願無悔全身心投入,主要是因為太相信他給予彼此關係的「愛情」定位和婚姻承諾。而且在這之前,最有力地打動了她的心的,是他操作嫻熟的「情場三段論」:

    一是痛說革命家史(沒有愛情的令他窒息的婚姻),或控訴社會的迫害(才子落難啊);

    二是孔雀開屏展才情、表愛慕、定終身;三是有了點風吹草動(比如老婆發現了或有礙升遷了),他可能先捶胸頓足向老婆痛罵勾引他的狐狸精,並聳立於道德制高點跟情人拜拜義正詞嚴回歸家庭了,呵呵……至於在兩個被騙的女人之間他造下了多少傷害,她們多久才能平復創痛,他是不負責不擔當的,尤其是被以愛情名義劫掠的「藝妓」,打碎了牙自己連血咽下去吧。

    對於這種自打耳光、連自己的形象都不負責任的男人,一個自尊的女人是不會當他的老婆的(其實他所要的不過是無條件包容自己的母親式的老媽子,因為他是想永遠被驕縱不長大的巨嬰);一個明智的女人是不該輕信地做他的所謂紅顏知己的(免費藝妓不過是白賠了一段生命充當了他婚姻中審美疲勞症的潤滑劑,最終落個自取其辱)。

    這種男人正是在男權文化教養下,表現出情場上極端的自私和任性,把老婆和情人都沒當作需要平等尊重、忠誠負責、有知覺有痛感的人,更沒把她們當作應該呵護的女人。

    再者說,中國文化造就的「標準男人」,自古以來都是竭盡晉身之術,要作皇帝的臣妾(想想古詩詞中何以有那麼多才子寫的政治怨婦詩),自己都把自己當作皇帝的「女人」,權力的「小妾」,其性心理早已變態,他哪裡還能持有正常的成熟的男性心理去面對女人,追求愛情?

    可見,喪失了主體意識的男人,無能力去愛;極端自我中心的類人孩式的男人,無資格去愛。

    由於許多男人長久以來普遍的心理上的自我閹割(當然首先應歸罪於幾千年專制極權奴化人的體制),從而客觀上減少了作為「人」進入情場的數量;而如今進入現代社會後,更是在個性覺醒和情感質量追求上,男人多不如女人已是不爭的事實,所以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發出驚呼:較之男性,女性成長得更快、更多、更優秀,在婚戀中更重精神和諧。因此亦可解釋大城市中何以越來越多的優秀女性「撂單兒」獨身,是缺乏可以面對的「對象」啊——這喜悲交集的「陰盛陽衰」!而男人撂單兒少(農村除外),是因如上文所述:對情感質量樂於將就,降格以求向下找,之後又可用出軌來找平衡。

    這種兩性間在情感質量追求上的最大錯位,既是男人的悲哀,亦是女人的悲哀。

    最後,用我的一首小詩結束這篇隨想吧:

 

     《螺帽與螺釘》

 

     早先螺帽與螺釘互相吸引

     它們對抗——對抗得嚴絲合縫

     事情如果結束在詩歌之前

     彼此就不會成為對方的漏洞或把柄

 

     螺帽總想獻身給唯一的螺釘

     螺釘竊喜卻又怕對不起自己的耐力

     希望被多多笑納而非獨佔

     它不明白螺帽為何要如此糾纏

 

     螺釘屬於歷史敘事外加工具理性

     它享受具體和具體的一次次否定

     螺帽顯然空靈一些耽於美感敘事

     它用空間做夢用時間破碎

 

     老了的螺釘懷一腔雄性的委屈

     還有多少未刺探的空虛未直奔的主題

     老了的螺帽笑自己是個圈套

     漏掉的是日子套住的是自己……

 

    ——還是兩性差異。這種種差異形成的深壑,曾被社會學家稱之為「性溝」;又想到阿城的「基因」說。它真是不可逾越的麼?它真令人平添悲觀心緒……

    然而,世間的男女仍在鍥而不捨地——找對象啊。

 

 

                                     2020.02.28寄自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