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夢玲   懷蒙靈    2020.7.14

    我和文錦寧笛兄(
夢玲/蒙靈)相識相交已超過半個世紀接近一甲子的歲月了。昔日從白雲路我家步行到他家約十五分鐘,他一家八口(父母、两個妹妹、三個弟弟、錦寧是長子)和另外两個家庭共同租住在一間約四碼寬十九碼深的單層房屋,厨房和廁所是三戶共用。他家的房間夾在中間,是最大的房間,長度約七至八碼吧,我還記得房裡擺放两張两層碌架床、一張飯桌、幾張椅子,晚上錦寧和他一位弟弟打地舖睡在地磚上。他讀書寫作就坐在地上,前面擺一張矮木椅,就是書桌。我戲稱他(木椅詩人) ,很佩服他。他說他在十一歲才開始到夜校上小學,我笑說我也許比他更慘,小學畢業後因付不起學費,没有機會上初中。我十三歲那年,父親因病去世,我便開始出外打工,自己養活自己。我先後做過西餅廠、鐵鎖廠、攝影館、理髮店、雜貨店的學徒和雜役。直到十六歲那年,大哥啟邦從臺灣學成返回越南,我才有機會到新亞書院學了两年半的英文;又因適齡當兵,和榮惠倫(荷野)去了從義做一張報小三歲的儂族報生紙,並在從光園和剛峰小學教了半年書。聽了我的叙述,錦寧蠻感觸,也許是「同貧相憐」吧。我們很多方面都很投契。錦寧笛兄為人忠厚誠實,拙樸憨直,拘謹寡言,遇到志同道合,有時會侃侃而談,說話不徐不疾,博學多聞,是位謙謙君子。

    錦寧笛兄後來在堤岸新越報找到工作
,我有幾次路過進去探望他,執字房很熱很小,只有一把風扇,他和另两位同事在房内執字,滿頭大汗。有一次適逢午休,我進去時他剛吃完飯,聊了一會,他從一本書内頁取出一張照片給我看,是老師帶著一群女中學生來報社參觀後與報社同仁的合照,站在錦寧笛兄前面的是一位穿著校服,長髮披肩,瓜子蛋臉,甜笑盈盈的女孩子。我記不起錦寧笛兄告訴過我她的姓名,只記得最後是一個「玲」字,並告訴我他和她目前有保持通信聯繫;我讚嘆他的她很美,並祝福他們。
 
    世事多舛
,局勢越來越動盪,烽火漫天,越戰期間,我們在各自的環境各自的遭遇下受苦受難,彼此失去聯絡。再次見面時已是南越易幟後的半年,錦寧笛兄告訴我:他們一家八人已决定下鄉生產,在城市實在活不下去,我黯然無語。後來很多人受騙又逃返堤岸,錦寧笛兄一家因為城市的戶口已被撤銷,又没有親友可投靠,只好一直留下被形容為煉獄一般的新經濟區,到我離越赴美的前夕仍没有消息。

    後來得知錦寧笛兄已返回堤岸
,並以一新筆名重拾寫作興趣。我覺得他的新筆名很有味道,從「夢玲」到「蒙靈」,彷彿從一個虚幻空濛的夢境,看透參透進入到一個空靈淨明的境界,也許就是他飽嘗人生憂患,看破世事滄桑後的領悟吧!而他與昔日紅顏的一段情,可能没有開花結果,否則也不會終生未娶。

    錦寧笛兄對文學寫作的熱愛
,數十年如一日,筆耕不斷,不捨不離。他辭世前一個月作了十首詩,两篇散文,七月一日作了一首詩,甚至辭世前二天,七月五日還作了一篇散文。這種精神,令人非常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