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好似“風”的一生

                                               

近日,坊間流傳著一則關於莫言對人的一生各個年齡段的精彩概括的有趣段子:人生好似“風”的一生——

10歲——風趣天真,20歲——風華正茂,30歲——風姿綽約,

40歲——風韻猶存,50歲——風花雪月,60歲——風滋骨痛,

70歲——風雨飄搖,80歲——風燭殘年,90歲——瘋癲無常,

100歲——風光大葬------

 

我相信這是莫言的意念、語言和風格。莫言很有個性與特色,他是人性化的現實主義作家,對人的本質、性格、人生的命運與歷程,有著深刻的研究與解剖。他始終追索著人與人生的普世價值。 

 

我近期在作家出版社出版長篇紀實文學《魂繫莫言》,該書是本人從閱讀、積累、研究到創作歷時最久的一部文學著作。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本人基於文學的本能與直覺,從琳琅滿目的作家群中發現了莫言不可複製的特色和卓然不群的異動,下決心跟蹤閱讀、研究莫言,前後歷三十多年而堅持不懈,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我自上世紀九十年代認識莫言先生之後,兩人便結下了不解之緣。2006年,本人在與著名文學評論家、廣東省作家協會主席蔣述卓教授的交流與探討中,雙方一致認為,莫言是在不久的將來最有希望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作家。

 

莫言不僅出版了十一部高質量的長篇小說和其它許多大部頭文學作品,還創作了大量的精彩短文與段子,並在社會上廣泛流傳。這是因為他有豐富的生活、深刻的思想、高超的想像力與創造力。

 

在人生的各個年齡段,這些“風”字頭的四字成語或短語所描述的各種生命狀態,雖然不能說十分準確,但也八九不離十,基本如此。許多人回顧了自己的人生路,認同了莫言的段子,我也大體上認同了,尤其是從60歲起的這幾段,更有所感受和預感。對照莫言的段子,我的人生正處在風雨飄搖之中,自然應當增強自己對於生活與生命的危機感,今後以養生為主,該放棄的及時放棄。因為,如果有幸活到80歲,那也是風燭殘年了,一不小心,脆弱的生命便如風中的殘燭那樣,忽然被一陣風吹滅了,連遺囑都來不及留下。

 

儘管如此,我也不悲觀。人,正常的生命約有三萬天上下。在每個人的生命旅程中,過好每一天無疑是實實在在的幸福。每一天,概括地說就是昨天、今天和明天,但是“昨天”是過去了的今天,“明天”則是未來的今天,歸結起來,人生過的就是每一個“今天”。可見,過好每一個“今天”是何等重要,何等現實,何等有價值!

 

雖然--星星還是那顆星星呦,月亮也還是那個月亮,山也還是那座山,房也還是那座房……但每一個“今天” 卻都是新的。有似乎千古不變的日月,卻沒有千古不變的時光。隨著日月的東升西沉,每一天總是從未有過的新日子。既然每天都是新的,我們就應當以新的精神,新的姿態,過好每一個“今天”,充實每天的內容,讓生命越來越豐富多彩。沒有人願意鎖住日子,在陳舊與重複中度過每一天,追求新穎與創造才是生命的本性,這不應該被說成“喜新厭舊”,而應是迎新與創新,現代人追求新的觀念、新的目標、新的生活、新的前程。

對於過去了的“昨天”,不管你過得如何,都成了永遠都不可改變的歷史,我們可以懷念,可以反思,但卻不能死抱著不放;對於未來的“明天”,我們可以憧憬,可以追求,可以設計,但卻不必心懷不切實際的幻想或失望;我想,更現實的還是過好每一個“今天”,從現在做起,從我做起,腳踏實地地走向每一個明天。

 

    人的一生有那麼多的“今天”,絕大多數都是平凡的,於我更是如此。平凡的日子太多,一不小心就會變得平庸起來。平凡的日子最怕無聊地閑逛閑呆,精神總要有所寄托,生活才有滋味。平凡的日子誰也逃避不了,其實,人生一些非凡的或一般的業績正來自於許多平凡日子的準備。孫中山、毛澤東、鄧小平的偉大成就,離得開許多平凡日子的默默積聚嗎?魯迅、巴金、老舍的文學碩果,不是在平常的日子裡澆灌出來的嗎?我對自己說:默默地在每一個“今天”中揮灑,相信平凡的汗水在平凡的日子裡一樣晶亮,那晶亮就是對平凡的“今天”的報償。

 

    每一個平凡的“今天”,或許都沒有戰鼓的擂動和號角的震響,沒有進入未來幸福的大門的通行證,但我想:心音和那默默的汗水就是戰鼓和號角,不懈的努力就是通行證。只要我們用辛勤和務實打開生命活力的大門,所有平凡的“今天”就對未來的明天有現實意義。

 

    每一個平凡的“今天”都默默地任你主宰,放縱著你,善待著你,也考驗著你。你得意,他們並不提醒你;你失意,他們並不鼓勵你;你無聊,它們並不逗你樂;你躺倒,它們並不扶持你;你奮發,它們也不助推你一把。日子的被動正好反襯出人的主動來。過好每一個“今天”,靠的完全是自己。

 

    過好每一個平凡的“今天”,靠你,靠我,靠我們去定擇,去熱愛,去努力。好日子是用無言的汗水澆灌出來的。

莫言的段子提醒我們要過好每一個今天,有道理啊,我記住了。

                                          2016/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