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半新歌

   

我曾經寫過一篇自序,叫《半半歌》。時隔數年,如今生活又給了我新的感受,於是又有了《半半新歌》。

 

                          1

自古人生最忌滿,半貧半富半自安;半命半天半機遇,半取半捨半行善;

半聾半啞半糊塗,半智半愚半聖賢;半人半我半自在,半醉半醒半神仙;

半親半愛半苦樂,半俗半禪半隨緣;人生一半在於我,另有一半順自然!

    這“半半歌”令我頗感興趣。傾聽細想,既有一定的哲理,也有偏頗之處,但總還有些意思,值得品味。

    人生最忌滿。滿招損,謙受益。自滿無益而有害。不滿才是向上的車輪,但人又要知足常樂。滿即太,乃極端狀態。魯迅說:凡事不要“太”,物極必反。半貧半富,或曰小康,乃人生之良好狀態。小康可以自安也。人生不必過份地追求財富,錢不差,基本夠用也就算了。可悲的是人還活著,錢已經花完;或者是人已經死了,錢還沒用完。其實這也不要緊,贈給慈善機構不就行了?可笑的是,一些富翁競學石崇鬥富,或一宴萬金,或高空拋錢。而美國一位富翁,臨終前竟將數以億計的美元當眾付之一炬,令人不可思議。

看破浮生過半,半字受用無邊。“人生那能多如意”,“萬事但求半稱心”——這是杭州靈隱寺的對聯,很有哲理和禪意。

 

                           2

    我曾經去過四川成都市 青羊區「寬窄巷子」,那地方,古巷風華幽意遠, 少城清韻小園多。

我徜徉在寬窄巷子中,腦海裡翻騰著關於人生的思緒。我想——

                 快樂的因數,一半是喜捨,一半是知足。

       痛苦的原因,一半是固執,一半是強求。      

幸福的泉源,一半是感恩,一半是珍惜。

不幸的原因,一半是命運,一半是逆道。

成功的訣竅,一半是學習,一半是努力。

失敗的原因,一半是不足,一半是際遇。

生活的意蘊,一半是領悟,一半是把握。

蹉跎的光陰,一半是懶惰,一半是自棄。

溫柔的慈悲,一半是關愛,一半是尊重。

殘缺的心態,一半是自私,一半是怨恨。

     人生的取捨,一半是承擔,一半是放下。

     自在的心靈,一半是真誠,一半是隨緣。

 

    俗話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人的努力與天的玉成不可或缺。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赤壁大戰、官渡大戰和淝水大戰均為歷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為什麼能夠以弱勝強?就因為天時、地利與人和相得益彰。努力與命運,奮鬥與機遇,客觀可能性與直接現實性,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了。

    人們對社會有取有,取適度即可。取之有道,之為義。己用有餘而回饋社會,這已逐步成為社會有識之士的共識與義舉。生無帶來,死無帶去。贈人玫瑰,手有餘香。施者比受者更幸福。因此,行善是義,行善是福。

                         3

 

    我又想——

半中歲月盡悠閒,半裡乾坤半展寬。

    半郭半鄉村舍,半山半水田園。

半帆張扇免翻顛,馬放半韁還穩便。

    半雅半粗器具,半華半實庭軒。

 

衾裳半素半鮮豔,饌半豐半節儉。

童僕半能半拙,妻兒半半賢。

心情半佛半神仙,姓字半藏半彰顯。

半少卻饒滋味,半多反厭糾纏。

 

半思後代與桑田,半想閻羅怎相見。

飲酒半酣正好,花開半時猶妍。

    百年苦樂半相參,貪佔便宜半命亡。

一半還之天地,一半讓給人間。

 

半聾半啞,並非裝聾作啞,而是在現代資訊社會中對資訊有所選擇。該知道的資訊就去掌握,無用的甚至是有害的資訊就要摒棄它。這“半糊塗”的狀態也許會更好。鄭板橋就有一句名言:“難得糊塗”。說的就是對資訊的分析與取捨。因為聰明而誤身的冤事在歷史上屢屢發生,因而有了“人家生子盼聰明,我因聰明誤了身。但願我兒憨且魯,無憂無慮到公卿”的感慨。“半智半愚半聖賢”或許比“大智若愚大賢人”日子更好過些。陳景潤夫妻吃晚飯的時候,鄰居過來幫忙,帶孩子出去玩。陳景潤卻認真地要求鄰居打一張抱孩子外出的借條。一次,陳景潤到商店買東西,商店多收了幾分錢。事後陳景潤發覺了

,他寧可多花幾角錢的車費,重返商店要回幾分錢。這當然是數學家一清二楚的生活邏輯

,因為這樣做買賣雙方的數字才相等啊!儘管為此而得不償失。看來,“半智半愚”自有它的道理。

半人半我,比較實在。大公無私畢竟只有少數人才能做到。大公小私也算“自在” 了。“我為人人,人人為我”仍有廣泛的召喚力。先為大我,後為小我,就不失“自在”了。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似乎也不必非議。有些現象,如“親情不再親”、“愛情不再愛”等等,雖令人歎息,但也不必“長太息以掩涕兮”,甚至還需要有“忘得快,想得通

,看得慣”的哲思,須知“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的哲理啊!

半親半愛的“淺色婚姻”與“維持家庭”,在世界和中國都是為數不少的。但只要不褪色,能維持,半苦半樂,就可以過下去,尤其在潮汕這塊傳統文化流行的地方。為了子女與親情,也為了名份與面子,能維持就且維持吧。至於半俗半禪的生活,我是贊同的。以禪心度俗日子,或俗生活中寓寄禪意,又有何不可呢?雖難以完全“六根清淨”,但慣度世俗一生,常懷禪心半顆,不也挺有意思嗎?在競爭激烈的職場戰勝了對手,卻能伸出援手扶對方一把,而不至使對手倒地,這當然比在“文革”中將“敵手”徹底打倒、再踏上一隻腳、讓“敵手”永世不得翻身要人性化得多,也禪意得多。禪意必然帶來隨緣之美

                               4

    我依然徜徉在寬窄巷子中。

    寬窄巷子是成都遺留下來的較成規模的清朝古街道,與大慈寺、文殊院一起並稱為成都三大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街區。

寬窄巷子是由寬巷子、窄巷子及井巷子,三條平行的老式街道及其間的四合院群落組成,是成都市三大歷史文化保護區之一。由於曾經是清初時期滿蒙八旗軍及家屬的居住地

,因此呈現出老成都的城市格局,及百年清朝原真建築風格。

    繼續徜徉在寬窄巷子中的我又想——

 

識得半的玄機在,世間到處總悠然。

半人半我半自在,半醒半夢半神仙。

半癡半聾半糊塗,半真半假半瘋癲。

半取半舍半行善,半智半愚半聖賢。

半有半無半苦樂,半苦半甜半姻緣。

半貧半富半足安,半命半天半偶然。

 

半畝方塘一鑒開,思想源泉湧流來;

猶抱琵琶半遮面,有進有退登舞臺。

 山半山庵號半雲,半廟半地半崎嶔 

半山芳草半山石,半壁青天半壁陰。

半酒半詩堪避俗,半仙半佛如修心。

半間房舍雲半分,半聽松聲半聽琴。

 

    人生一半我執掌,另外一半聽自然。

    思量半世飄飄過,踟躕半生任滄桑。

 

5

    2008614日,寬窄巷子街區正式對外開放。那時候,我就捷足先登了。目前,包括龍客客棧、星巴克等文化、餐飲、休閒商鋪都在寬窄巷子營業。「閑在寬巷子,品在窄巷子,泡在井巷子」就是寬窄巷子最好的寫照。寬巷子是閑生活區,是以休閒懷舊的旅客為主,以特色民俗餐飲、酒館、茶館、客棧等為主題;窄巷子是慢生活區,是以商業品牌為主,以各地知名餐飲、西餐、特色文化主題店等為主題;井巷子是新生活區,是以年輕時尚為主,以夜店、酒吧、甜品、創意時尚等為主題。 

識得半字玄機在,人生無處不周全。

半憂半樂半開心,悠悠萬事又一年。

識得半字玄機在,世間到處都安然!

好生度日莫煩亂,親朋好友皆平安。

    當遊人伴著夕陽,悠然走在黃昏中的巷子裡,迎著晚風,望著炊煙,一種久違的老城區市民化的生活場景便一一浮現在眼前。

    寬窄巷子歷史文化片區,由寬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三條平行排列的老式街道及四合院落群組成,是成都市三大歷史文化保護區之一,是老成都「千年少城」城市格局和百年原真建築格局的最後遺存,也是北方胡同文化和建築風格在南方的珍貴「孤本」。

    有人說:寬巷子的「窄」是逍遙人生的印記,窄巷子的「寬」是安逸生活的回憶;逍遙安逸,如行雲流水,這順其自然的生活態度,正是成都人的精髓,是仙源故鄉人居環境的神韻。    

    短短的寬窄巷子承載著少城太多的歷史資訊與滄桑印記,令人遙想,惆悵慨然……

    在寬窄巷子,我曾經多次聽到一首流行的情歌《半等情郎》——

          半掩紗窗半等郎  半夜點起半爐香

     半輪明月照半房  半掩紗窗半等郎

     半幅紅綾半新妝  半明半暗燈半亮

     半是陰沉半天光  半是熱火半邊涼

    半是蜜糖噢半是傷  半夜如同半生長……

 

                         6

    古語:「小隱隱於野,中隱隱於市,大隱隱於朝」。隱者,淡其心志,寧靜致遠,乃大智慧也!原意取自於唐朝白居易《中隱》篇。

    寬窄巷子是由45個清末民初風格的四合院落與兼具藝術文化的花園洋房以及新建的宅院式精品、酒店等特色建築所組成,在這裡可以看到成都的舊建築與新生活的融是老成都的新天地。

寬窄巷子“最成都”!走進寬窄巷子,就能同時感受最古老又最時尚的成都式悠閒。

建築、美食、藝術、設計、奢華、樸實、現代、復古,在此交融激蕩,噴發出新的簇簇火花。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準噶爾部竄擾西藏。清朝廷派三千官兵平息叛亂後,選留千餘兵丁永留成都並修築滿城——即少城。清制規定森嚴,滿蒙官兵一律不得擅離少城染指商務買賣,僅靠每年少城公園(今天的人民公園)春秋兩季的比武大會,論成績優異領取皇糧過日子。風雨飄零,如今的少城只剩下寬窄兩條巷子!

    2003年,成都市寬窄巷子歷史文化片區主體改造工程確立,該區域將在保護老成都原真建築的基礎上,形成以旅遊、休閒為主、具有鮮明地域特色和濃郁巴蜀文化氛圍的複合型文化商業街,並最終打造成具有「老成都底片,新都市客廳」內涵的「天府少城」。

    要溯源寬窄巷子的歷史,就不得不提到古時候所建的成都少城。《華陽國志-蜀志》記載,秦國在古蜀國滅亡後的兩年,即西元前341年移秦民到成都。秦國大夫張儀築成都城,成都城市的歷史自此開篇,距今已有2300多年。

    傳說張儀築城,一開始就遇到了很大的麻煩,屢築屢垮,總是立不起來。這個時候忽然有一隻靈龜前來相助,繞行一周後死去了。當下張儀心領神會,沿龜跡再築城,果然城牆牢牢站穩了。

    其實這個故事背後,有著現實的依據,因為張儀築城之初,試圖把成都的城牆築得像秦國咸陽的城牆一樣方方正正。然而成都平原不是關中平原,這裡土地潮濕,難以找到堅實的地基。

    有了多次失敗的教訓之後,聰明的張儀根據地形,把城築修在地勢較高而又堅實的地方,但是這樣修出來的城牆非方非圓,曲縮如一只大烏龜。

    張儀第一次築城並沒有包圍整個成都城區,城牆只框住了東邊的一大半,西邊還有一片沒有被圈進來,於是便有第二次築城。一座城市被分隔成了兩座城,東邊的較大,稱為大城,西邊的較小,也就是小城了。

古代「小」和「少」二字通用,因此小城在習慣上被叫做「少城」。一個城市一大一小兩座城,這就是古人所說的「重城」,這種形式在成都歷史上一直延續了二千多年。

 

                            7

    二千多年來,少城歷經無數社會風雲變幻。清朝時代的寬窄巷子屬於清朝八旗軍隊及家屬住的新少城。

    寬巷子在清朝宣統年間的名字叫興仁胡同。據說這裡所駐的是鑲紅旗的清軍。胡同是蒙語的音譯,關於胡同的起源,有一種說法是指蒙古人在草原上紮起的蒙古包之間的通道。

    到了民國年間,在中國一片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氛圍中,清朝的叫法「興仁胡同」被改名為「寬巷子」。

    穿過南北向的通道,我們就到了窄巷子,窄巷子在清朝的地圖上的名字叫太平胡同。

清兵的進駐給了戰亂中的成都人以希望,胡同的命名也代表著人們對生活的美好願望

。窄巷子又叫太平胡同,名字「太平」自然是希望沒有戰爭,成都的老百姓當然盼望過平安祥和的日子。

    如今的窄巷子的業態以會所、西餐、咖啡、主題文化商業等為主。人們願意在巷子裡品味緩慢的、悠然的時光。窄巷子,是老成都典型的「慢生活」。

井巷子緊鄰窄巷子南,清滿城時名為如意胡同,後因巷北有明德坊,又稱明德胡同。

顧名思義,這條巷子還因井得名。

井巷子是成都的新生活區域,主要就是酒吧區。這是成都的夜晚最熱鬧的地方,人聲鼎沸的生活新潮,華燈初上的都市風華,笑靨如花的芙蓉女子,在此處集聚交融。井巷子

,展示的是老成都正宗的「新生活」。

清朝當年寬巷子裡居住的是文武百官,窄巷子則住的是八旗士兵,整個滿城壁壘森嚴

,漢人禁止入內,旗人也不准擅離少城與經商買賣。

    從建築上說,寬窄巷子本是老成都城市格局和老建築的最後遺存,儘管風格樣式是來自北方的。從文化上說,寬窄巷子也曾經是“老成都歳月”最鮮活的寫照。

    寬窄巷子據說正是當年少城的八旗子弟遊玩遛鳥、喝茶消閒、栽花種草的好地方,這種享受生活的風氣蔓延開來,才逐漸形成了成都的休閒文化。

                          8

    2003年以前,寬窄巷子以其原生態的老街老樹老院子和原汁原味的市井生活氣息,吸引著無數本地市民與外地遊人流連忘返。然而隨著中國近年來日新月異的發展進程,飽經滄桑的寬窄巷子終於也沒能逃過被改造的命運。

    歷經五年工程之後,2008年,寬窄巷子在是否[拆了真古董建假古董]的爭議聲中,全新開街。據說,按照上海新天地"的經營模式改造,寬窄巷子正在逐漸變成一個“外國人覺得很中國,中國人覺得很洋氣"的地方。

    曾經的老胡同老院落在改頭換面後,加入了不少當代設計項目,並且紛紛被文藝界及商界時髦人士佔領,變成了一家家顯得很有品味但消費昂貴的會所,如各式商鋪,咖啡館,私房菜餐廳,酒吧和茶肆,等等。

    如果說老寬窄巷子的主題是市井與休閒,那麼,新寬窄巷子的主題則是時尚和消費。這方熱土已經從“成都後院”轉身為華麗的"新成都客廳"。

    井巷子裡還有一段四百公尺長的古老磚牆,靜靜地娓娓地述說著千年古成都的故事,是中國現今唯一的「牆磚文化博物館」。

離開寬窄巷子的時候,我想,生命最自然的狀態,應該是平凡、樸素與隨緣。那隨緣之美,是既詩意,又質樸;既和諧,又溫馨。像日耀高山,像月染大海,像風吹垂柳,像雨打芭蕉,像人們平淡、簡樸而又頗有樂趣地度過自己的一生。那人生中的隨緣,是平凡

、樸實的隨緣,是寧靜、美好的隨緣,也是溫馨、和諧的隨緣。就像這寬窄巷子一樣。

    我還想,既然自己只能夠掌控人生的一半,另一半就順其自然吧。水到渠成,切勿強求,這也是隨緣啊!

2017.11.16

 

【作者簡介】

林繼宗,男,中國學術發展科學研究院客座教授,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國際潮人文學藝術協會會長,世界華文作家交流協會學術顧問,

美國風笛詩社成員,廣東省潮汕文學院院長,《中國作家》簽約作家,

中華詩詞博士,原廣東省作家协会理事,

汕頭市作協主席,潮汕星河獎基金會名譽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