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詩有真情,才有創新性

              ——北京新銳創新詩歌座談會

 

    2016年10月15日,北京《人民日報海外版》、《中華文藝家》、《作家報》 聯合召開了關於中國新銳詩創新發展研討會,出席會議的有:

    《人民日報海外版》主任陳厚學

    《中華文藝家》主編王耀東

    《 詩品周刊》主編王愛紅

    教授、學者、著作家羅立偉

    著名詩人、 書畫家劉永念

    原武警總部政治部主任、著名詩人、畫家殷德江

    北京新聞記者郭太平

    詩歌理論家、學者高傳安

    山東濰坊學院教授付永增等共二十人參加。

 

    會議由人民日報海外版主任陳厚學主持,他首先介紹了這次會議的主旨:中國詩歌必須堅持高尚而聖潔的靈魂,還原生命的本真,特別在今天商品化後現代的語境下,不能忘記中國詩的根源性,用詩的語言來為人生在世而重新命名,當前詩壇上出現一種創新現象,即新銳派詩歌而受到大眾的歡迎與重視,這是一種好現象,我們應該堅持詩的傳統立場,發揚新銳的創新精神,來分辨詩與非詩,去偽存真,撥冗見精,來完成詩歌發展創新的歷史使命與藝術責任。會上陳厚學還介紹了詩人王耀東最近《陶罐.母親》連續在海內外報刊與網絡引起重大反嚮的情況,以及詩人王愛紅榮獲中國第四屆中國當代新銳獎的消息。

 

    會議圍繞這個創新主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詩人殷德江認為:在當下市場經濟的舞動下,人的生存環境出現了一種物化的媚俗和喧囂與浮躁,人性異化,使人的生存遇到了巨大的壓力,詩歌也陷入了更深一層的困境,我們能否衝破衝破眼前這種困境,就看詩的爆發力與創新力,我感到王耀東和王愛紅的創新精神就是一個榜樣的力量。我讀王耀東詩人的新鄉土詩,就感到非常的鮮活,詩境異常生動,特別他的詩注重細節的挖掘和語言的錘煉,極具透視詩的敏銳的洞察力和超表象的隱含力。《陶罐.母親》這組詩,是一個典型的代表作,展示詩人對現實的關懷和終極的根性意識。詩人劉永念說,王愛紅這幾年的詩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他對詩的勇敢楔入了生活的真實,特別在現代社會不斷轉型的生存況狀,有一種新的冷靜的思考與探索,有一種深邃的境界和視野的開拓,還有了人性的豐富和崇高的神性境界,最近他的詩又在網上的評選中獲得創新銳創新獎的獎勱,實際上是對他創新精神的肯定。

 

    會議就此議題進行了熱烈的探討,詩會上學者高傳安,郭太平都作了重點的發言,到會者一致贊同兩位專家的觀點,認為:王耀東的新鄉土詩在中國當代詩歌史上佔有重要地位,開闢了中國新鄉土詩的新路徑。從廿世紀70年代末即開始鄉土詩的創作,王耀東早期的鄉土詩,如《農村三曲》《伐木者》《關於桑葚的童話》等,反映了鄉村生活質樸、自然與真實。詩人進入九十年代的《最初的歌》等詩,開始有了新鄉土詩“特質”。《陶罐.母親》這組詩,在前人創作的基礎上,創作出了具有新時代特徽的別有風味的新鄉土詩,這是王耀東執著的新追求。於是,使詩產生了質的飛躍,可謂開闢了新的路徑,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新鄉土詩,奠定了王耀東的新鄉土詩在詩壇的地位,使他本人成為當代國際華人圈內名副其實的著名詩人,也將中國當代鄉土詩推向新的高峰。

 

    會議上對王愛紅的新銳詩也作了研討,濰坊學院教授付永增說:我與王愛紅有廿年的交往,那時他還是一個青年詩人。進入新世紀後,他在中國《文藝報》辦過書畫版,業餘時間寫詩,近幾年他在新詩的創新力度上有加強,建構了闊大而又詩意充盈的審美空間,還調動了詩的各種技巧,例如:通感、隱匿、空白與斷層,使詩有了一種空靈的美,特別他的一些親情詩,北京的一些感悟詩,都有一種簡潔、淡遠、超越時空的生命體驗,最近,我還發現,他的詩又有了口語性的介入,使新詩從貴族的高位上走進了平民,敘事也讓新詩和古詩的賦比興接上了線。這樣可以讓新詩更接上地氣。愛紅的創新詩是用口語來敘事的。從他的詩中我們可以看到在京城生活的經歷和內心世界與詩骨的頑強性。一個冷漠的人是寫不出好詩的,只有對現代社會充滿愛心與關照的人,才會寫出這樣本體的生命,具有語言本質的詩。

 

    詩人王耀東與王愛紅,在會上深入談了自己的創作體會與對新詩的看法。他倆認為,詩要寫好,要有創新,關鍵要不停的注入對詩的關愛,人生的價值根本支柱在“愛”,要愛人生,愛世界,愛真善美,“ 愛”是詩人生命中最本質性的血性,有了它才會有詩的良知、才能增強使命感和奮發力。當前的一些詩用虛偽去包裝,寫得浮躁,泛道德化,惡醜不分,關鍵對詩缺少真情與真愛,對這種虛假詩,必須注入真愛與大愛,才能進行詩的精神性療法,探尋到一條現代人生與詩困境的解圍之道,完成詩人的責任感與藝術使命。

 

                 劉 荔  &  藍 月撰稿2016.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