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德國至今

現有的華文報刊和新秀

 

 

譚綠屏發表論文,於第九屆東亞華文文學(紹興)研討會

 

    本文主要介紹的是沒有參加歐華作協的寫作人。因為歐華作協的會員另有渠道被相關人員研究報導。

    總體上改革開放之後出國的華人越來越具備相當的文化科技基礎,給世界帶來的文化影響和碰撞也就越來越強烈。盡管德國的經濟不景氣時來已久,但華文文學借助母語國的強大發展而煥發的澎勃朝氣,使得德國華文刊物的讀者和作者群都十分熱火。當然同國內市場不能比的是寫作者基本不拿稿籌,讀者基本免費閱讀, 只有邊遠小城要花錢訂閱。報紙靠贊助和廣告為生。故此在強大的經濟壓力和競爭中,曾經先後廣泛甚至長期發行過的刊物,包括全部台灣僑胞出版的刊物都宣告終止。至今尚留下三家報刊,兩家是月報,一家是半月報。這三家報各有其“養生”門道,看來還會長期任重而道遠地紅火下去。這三家報刊主編按創刊時間的先後排 列如下:

 

    (1)、《歐華導報》主編錢躍君博士

    (2)、德國《華商報》主編修海濤

    (3)、《歐洲新報》主編範軒

    這三家報刊被某些讀者用“紅”、“黃”、“黑”來分別評介。煞是幽默。究其根源,在於其辦報初期的時代背景和面對的讀者群所決定。時至今日,三家報刊的大方向其實已在靠近。

    所謂“黑”,是指“八九”學運的余音繚繞,對國情是痛惜俠義之情的表述。擔任主編20多年的錢躍君為理工科博士,博學多才的才子型主編。他大量、長篇、深入、激情地撰文涉及範圍有法律、哲學、歷史、地理、音樂、美術,以至於人們往往誤以為他是一名法學博士或哲學博士。他的《歐華導報》既無分文稿酬, 也無征文獎勵,但廣得學界高評,投稿人源源不絕,要排隊等候才能上。2009年舉辦過一次慶祝創刊20周年作者聯誼會。

    所謂“黃”,是對十多年前廚工等主流讀者的遷就,爭取訂報人、買報人的權宜之計。曾招來非議。現今讀者群早以大大改換為商業和知識界,既使廚工也都是年青文化人了,也就不必再發表“黃”色文圖了。

    《華商報》主編修海濤具商業才幹,名下有多個商業經營項目。辦報是其中之一,廣得商家信任,每期一半以上版面是廣告,而以廣告養報,且有一個編輯班子。每月兩期,補貼人在德國沒有收入的作者稿酬。此報每期都有中國大使館、領事館和台北駐德國僑委會的消息專欄報道。主編本人對每篇文稿都親自過目。《華商報》長期出版《德國華商手冊》,2012年推出《法蘭克福的華人世界》(China in Frankfurt),2013年將推出《China in NRW-北威州的華人世界》,很受歡迎。已經舉辦過兩屆讀者作者編者聯誼會,增加了報紙的親和力。

    而所謂的“紅”,由當初的大紅旗一邊倒的文章開始,在讀者的評議中逐步增加了許多衷懇批評性的文章。《歐洲新報》主編範軒學經濟出生,最年青,也最辛苦。四開大版要編排、約稿,還要大量親自出手寫論文、雜文,累得生病。報紙歸屬大旅行社“凱撒”而受領館支持。每期有旅行社社長、新報出版人陳茫和主編 範軒對中歐政要、工商巨子、社會名流的採訪。每年有“金鳳凰杯”評獎征文,最高可獲3000歐元的公務艙往返機票一張。也在嘗試發稿酬,並計劃2013年上半年舉辦作者編者聯誼會。

    這三家報刊能夠維系至今,其實都很不容易。雖然之間免不了存在竟爭,但大家本著君子之心,竟爭也屬良性竟爭。三位主編都懷著拳拳愛國之心,努力承傳中國文化,都是很強的筆杆子。

    2012年又增加了一份《人民日報海外版歐洲刊》半月刊,免費贈閱,實力雄厚,派有精通德語的職業記者,總部設在法蘭克福。當出版滿30期時北京《人民日報海外版》副社長劉曼軍親自出馬,與歐洲刊主編蘇銀琥一起分別在漢堡和慕尼黑召開了征求意見會,開始大版面刊登德國和歐洲其他國本地作者的文章,引起讀者和作者的廣泛注意。  

    接下來介紹的寫作者,排列並不嚴謹,僅僅因為我個人比較易於區分。詳情可閱後附的個人簡介。其順序依次為:

(1)《歐華導報》主編錢躍君博士   

(2)德國《華商報》主編修海濤

(3)《歐洲新報》主編范軒         

(4)《中歐跨文化交流協會》和協會主席劉瑛

(5)關愚謙 

(6)海佩春 

(7)程瑋 

(8)聶欣 

(9)藍鏡 

(10)毛栗子 

(11)樸康平

(12)岩子 

(13)徐徐 

(14)馮京 

(15)逸嫻 

(16)董碧娟 

(17)張麗 

(18)木木

(19)姚彤 

(20)黃發紅

其中最年長、最資深者為關愚謙教授。他的夫人海佩春則是老外用中文寫書出版之人。程瑋在出國前就學有所成,專業對口,多次獲獎。《中歐跨文化交流協會》主席劉瑛作為歐華作協會員,本不屬這次介紹範圍。但由於她這個協會的會員很多雖非歐華作協會員,但卻構成當今德國華文文壇的主力,因此也名例在此。

    這批寫作幹將中分別在德國取得博士學位的有:生物學博士葉心、哲學博士黃梅、姚彤。樸康平是一位優秀的、忠實的傳統撰稿人。岩子是有成就、有素養的職業翻譯家。貌似女學生的徐徐,除了寫作,還出書作征文編書,反響很大。由徐徐主持與《華商報》、歐洲中文導游協會共同舉辦了《深度旅游德國小鎮》征文, 即將出版。張麗理工科畢業,業余愛讀文藝作品,我推薦她給《華商報》寫新聞稿而走上文壇,思路清晰文筆流暢,並改寫了一些德文新聞稿用中文發表,頂替了多年前過世的台灣來的女作家張筱雲的部分作用。木木以水靈靈的文筆注栓兩性世界的情與愛。馮京作為一名音樂家寫小說,將當代中國社會與海外社會相互滲透中的 人物雕塑得很是剔透傳神。他的作品主要發表於《歐華導報》。董碧娟是其中最年青者,還在海德堡大學攻漢學學位,她已是歐華作協會員,本來也不在本文介紹的範圍內,因她專寫小說,在德國的寫作群中比較稀罕,也就將她掛名在這裡。

    另外要專門介紹的是職業畫家藍鏡,嫁在德國,三個孩子的母親。2012年三月在北京798做過一個反映女性主義的現代派畫展,其中兩幅作品被政府要求取下。她的文風:冷靜、荒誕、話中有話,犀利深刻、文字力度強,依稀可見嚴歌苓文風的影子,但內容上比較自我張揚,是智慧型的表述。

毛栗子是筆名。半路出家的作者,文風上比較喜歡搞笑,常以毛大人自居,所以她的文章不看作者姓名,也能讀出是她的作品。很用功,發表量大,文字和文思愈來愈成熟,搞笑的文字漸趨向自然,不似當初有些勉強。雖然言詞熱辣,心地卻是慈善之人。

    最後提到的黃發紅,2012年初才公派到柏林的職業記者,有良好的德文基礎,想必今後能看到她出色的成績。

    作者群以女性為主。

    本文征求作者簡歷不容易,僅靠個人綿薄之力很難在短時間內完成。凡是有博客的作者,也將博客網址附入其中。出於目前尚未有人可替代的使命,謹在此為海外華文文學的研究起一點鋪路的作用。待開發的作者還有:居住慕尼黑的台灣知名女作家、記者陳玉慧,擅長政經評論的劉倚天、文揚、張丹紅、唐潮、青木,時尚評論的老夏,出版了長篇自傳小說《邂逅》的黃梅博士,善於表述情感的楊悅、田心,活躍的記者紅柳、殷美蘭,“新報”專欄作家梵真子,翻譯家郭力,新出手寫報導的馬佳博士,《人民日報海外版歐洲刊》漢堡聯絡處羅旋子等等……

 

                              2012-10-22於南京    2012-11-1修正於南京

 

Nr,1 錢躍君 簡介

錢躍君1959年1月出生於上海,來德28年,現生活在德國法蘭克福。中學畢業後赴農村插隊落戶,1978年考入上海同濟大學機械系,1983年夏畢業留校任教師。1985年6月應邀赴德國波鴻-魯爾大學機械系任助教,從事科研與教學,期間完成流體聲學領域的博士論文。1992年迄今在德國工業界擔 任高級物理工程師,先後主持結構力學、流體力學、振動、聲學等領域的科研。業余時間從事多項社會活動,80年代到90年代初先後擔任魯爾大學學生會主席、全德學聯主席,活躍在德國政界與德國社會。90年代後主要義務從事法律咨詢與文化領域的編輯與寫作。編輯:1986年與同學共同創辦波鴻留學生文學期刊 《異鄉》,任責任主編。1987年共同創辦全德性文化雙月刊《萊茵通信》(2006年停刊),先後擔任社長兼總編。1989年共同創辦全德性月報《歐華導報——留德學人報》,擔任社長兼總編迄今。寫作:26年來,為德國華文紙媒體元老級的一報一刊從事多領域的寫作。

例如有:

一、德國法律:20多年來幾乎每月發表一篇6000多字、有關德國法律文化或法律實踐的文章,受德國議會、總理部、外交部等邀請做旅德外國人問題咨詢講座,在德國專業雜志發表文章。其間結集出版《錢躍君法律文集》、《法庭內外——德國法律面面觀》等,德國國家廣播電台“德國之聲”也高價錄用30余 篇。並為他人寫起訴書、辯護書、親自出庭辯護數百次。

二、德國政治經濟:以真名或筆名發表數百篇評論德國現實政治、經濟與社會的文章。十多年來受德國聯邦經濟發展部委托,每年兩度為中國留學生舉辦學成回國研討會,並任主講;受德國黑森州教育部委托,為黑森州大學生舉辦 “如何進入德國工業界”研討會,並任主講。還為許多德國或黑森州教育部主辦的其它研討會擔任講員。

三、歐洲歷史文化:發表大量有關歐洲歷史、宗教史、科學史、教育史等方面文章40余篇,發表科學、教育、醫學等科普文章近20篇。

四、藝術:先後發表幾十篇現代藝術、旅德藝術家評論的文章,發表介紹傳統藝術如書法、篆刻、繪畫、東西方藝術比較等長篇系列文章,還發表“歐洲建築藝術系列”16篇。

五、旅游:任北京出版《歐洲名城》叢書的海外主編,共出版20多部,為幾乎所有出版的該系列旅游書編輯並撰寫長篇導言,自己獨立完成《法蘭克福》《馬耳他》等。並單獨發表許多旅游及旅游文化文章。受黑森州經濟部與文化部委托主辦兩期歐洲導游培訓班,主講歐洲歷史與歐洲藝術史。受法蘭克福旅游局全權 委托舉辦法蘭克福城市導游培訓班。

六、文學創作:中學開始詩歌與散文創作,寫有詩集《上海抒情詩》(未出版)。80、90年代在德國發表許多詩歌與散文作品。新世紀後較少。

七、藝術創作:從小愛好書法、篆刻和國畫,90年代經常在德國藝術市場展出自己的書畫作品。新世紀後不再從事藝術創作,轉入藝術評論,偶爾為藝術界朋友篆刻和書法(題寫書名)。

八、音樂創作:創作多首歌曲。尤其與音樂界朋友合作,90年代先後創作兩部大型音樂組歌,合唱團,大樂隊伴奏,分別在德國著名音樂廳舉行首演,並出 CD。先後撰寫近十篇音樂評論,近期發表8000多字的“梁祝小提琴合奏曲”評論文章,受到曲作者陳鋼教授的專函鼓勵。一位比利時讀者喜歡錢躍君在《歐華 導報》上發表的長篇音樂欣賞文章,花好大精力放到網上,還在每段評論樂譜邊上配置對應的音樂錄像,傳上連接:

奇文欣賞:《愛情主旋律——小提琴協奏曲“梁祝”欣賞》by 錢躍君http://jiangyansheng55.blog.163.com/blog/static/133830299201211854111180/為 德國人文地理作家高關中寫的旅游書《阿姆斯特丹》(北京出版)任主編,並寫了上萬字的長篇導言。還為他寫的旅游書《北歐四國》,寫長篇導言。政治歷史性文章“一次野餐引發一場和平革命”,被點評為2010/2011年度中國雜文類排行榜第七位。這些年 來,從歷史寫到現實,從藝術寫到法律,有寫不完的內容,只是實在時間不夠。寫作更多是因為辦報,總希望報紙能在各個領域都有些文章,別人不寫的領域就只能自己填補了。雖然編輯工作完全是義務為他人服務,對自己沒有太大長進。但至2012年一當也當了26年編輯。歐華導報網頁:www.chinesen.de 或www.ouhua.de錢躍君文心網:blog.asp?id=4603

 

修海濤簡歷

修海濤,德國《華商報》主編,筆名齊墨。1957年出生。山東大學歷史系七七級本科生,一年後考取同校世界中世紀專業研究生。1981年底獲碩士學位到北京工作,先後擔任中央廣播電視大學文科教材編輯室主任、中共中央黨校講師。1987年初留學德國,攻讀歷史學博士學位(中斷)。1989年後積極參 加海外各項運動,給港台和歐美、日本等地的報刊撰寫大量報道和評論。擔任過留學生雜志《萊茵通信》編輯。 1996年底,創立《華商報》,這是德國第一大華文報紙,華人在德經商的指南,生活的寶典,是連接德國社會與華人社會、德國企業和中國企業的橋梁。目前 《華商報》每月出版兩期,每期64頁,發行2萬份,發行點遍布全德和部分歐盟國家。華人可以在各地亞洲食品店、中餐館、旅行社、中文學校、同鄉會等地方免費得到報紙,也可以在火車站、機場購買,還有近千名直接訂戶。1999年出版了《華商報》英國版。《華商報》擁有了一個廣大的廣告客戶、作者和讀者群體, 他們遍布全德。《華商報》從開始起就本著中立、客觀、公正、超然的立場,盡量做到雅俗共賞,喜聞樂見。正因為此華商報迅速成為在德國影響最大、發行量最多、印數最多、讀者最多、頁數最多、刊登華人和德國消息最多、知名度最高的報紙。華商報的成長也推動了德國華人社會的形成。《華商報》的重要專欄有:海外 華人、中德關系、重要商機、德國社會、德國短訊、德國一瞥、中港台國際新聞摘要、華人服務、博覽會消息、健康與美麗、中國社會、國際萬像、華人生活紀實文學、言情小說等。我們奉行的宗旨是“四道”:厚道做人 正道辦報 中道立論 公道賺錢《華商報》網頁:www.huashangbao.com

 

《歐洲新報》總編  范軒

范軒,1968年6月28日出生於中國,大學畢業後從事記者、電台主持人等工作。個性仁愛親和,筆鋒犀利明朗。1999年赴德留學,後受聘於德國凱撒旅游集團,負責組織和實施創刊《(歐洲)經濟時尚導報》(現更名為《歐洲新報》),就任總編一職。在辦刊過程中,他借鑒各家媒體之長、發揮自己的專業優 勢,確定了“客觀,簡約,嚴謹,時尚”的辦報方針,堅持清新脫俗、積極健康的文品風格;采訪了中、歐間眾多政要人物、工商巨子及社會名流,撰寫了數篇頗受讀者歡迎的訪談、報道,為《(歐洲)經濟時尚導報》的規模性成長起到積極作用。目前,《歐洲新報》已經成長為德國乃至歐洲影響廣泛、深植人心的華文傳媒, 其深邃、犀利的文字總是將最尖端、前沿的話題呈現於數萬讀者面前,令讀者與其成為摯友。不一樣的中文報紙!《歐洲新報》創刊於2003年8月,為世界華文媒體中的佼佼者,影響力、發行量、覆蓋面均居前茅。《歐洲新報》每期出版95.000 份,以德國為主要發行區域,同時覆蓋歐洲多個國家和地區,並被中國國際航空公司、德國漢莎航空公司、瑞士航空公司、中國東方航空公司等多家大型航空公司作為機載讀物,覆蓋由歐洲飛往中國的航班機艙。《歐洲新報》的主旨追求,是在在海外多元文化環境中,握輿論媒體之公義,行交流對話之力,打造一個客觀、公正 的“中國民間聲音”;在錯綜復雜的話語環境中,既宣傳中國、又理性客觀;既回擊攻訐之聲音、又促進文化間的融合;既維護民族和同胞的尊嚴、又避免渲染極端民族主義。於深處發聲、在高端論理,是《歐洲新報》的立足之本。創刊以來,多以德國、歐洲、中國的政要領袖、商界巨子、藝術大師為訪談對像,報道深刻、議 題廣博。德國前總理海爾穆特•施密特、格哈德•施羅德、前總統霍斯特•克勒,列支敦士登大公國菲利浦親王等領袖人物,德國各聯邦州長克勞斯-沃維萊特、艾德蒙•施托伊伯、羅蘭•科赫、馮-博伊斯特、聯合國副秘書長沙祖康等政治明星,更有郎朗、安娜•索菲穆特等傑出藝術大師,以及施坦威鋼琴、格拉蘇蒂鐘表、 萊卡相機、斯沃琪集團等一大批超級品牌掌門人。世界頂級鋼琴大師郎朗擔任著《歐洲新報》、《新報在線》的形像大使。中國國家領導人到訪德國,都親切地接見了《歐洲新報》工作人員代表;同時,《歐洲新報》作為唯一主流中文報刊,被推薦給到訪的國家領導人參閱。2011年2月《歐洲新報》正式推出了網絡媒體 “新報在線”。“新報在線”並不僅僅是將《歐洲新報》內容從紙張上復制到網頁上,而是傾力建樹“歐洲華人門戶網站”。“新報在線”彌補了《歐洲新報》出版日期、發行範圍的限制,可以全天候、全地域訪問;除在線閱讀《歐洲新報》之外,每天兩次海量新聞更迭,為讀者奉上全球信息;豐富的專題論壇,人人都可自由 舒展;名品拍賣、線上購物等一系列在線功能,讓海外華人的生活工作更加多元、便利。感謝讀者,認同——使我們專注前行;感謝作者,辛勞——賦予媒體靈魂與活力;感謝廣告客戶、合作伙伴,支持——讓“傳承文化、捍衛權益”的理想成真。主要內容:以中國、歐洲的工商經濟為主載內容,涵蓋時事政治、人文教育、文 學品鑒、生活時尚、旅游博覽、藝術收藏、體育競技、休閑娛樂、等各個方面;讀者群落:以在德國、歐洲工作和生活的華人工商界人士、華人學者、學生為主要受眾群;辦刊宗旨:客觀,簡約,嚴謹,時尚。格調上注重質樸的文風,緊湊的節奏,悅目的視覺和較強的可讀性;內容上追求工整嚴謹,積極健康,遠離低級趣味、 荒誕下流。風格特點:以一線采訪、深度報道、客觀評析、原創文學見長,間有合作媒體的重磅力作;堅持原創、杜絕摘抄;共享伙伴:同世界著名的《新華通訊社》、《人民日報》、《中國新聞社》、《德國之聲》等中德兩地權威媒體簽訂了新聞合作協議,以保障內容的真實、時效。業務範疇:除出版發行《歐洲新報》、 “新報在線”之外,本報擁有頂尖的文案、美術、音樂、攝像、編導、主持人等專業力量,可承接各類廣告的設計,書籍的編纂發行,錄制各種宣傳影片,承辦大型慶典儀式。

 

《歐洲新報》網:http://www.xinbao.de/xinbao/

 

                                                                     20121103

 

Nr,2中歐跨文化交流協會CEVIA (簡介)

CEVIA中歐跨文化交流協會是2012年2月中旬在德國法院正式注冊成立的、以寫作愛好者為主體的跨文化交流協會。成員主要是生活居留在德國和歐 洲其他國家的華人作者、藝術家以及致力於中歐文化交流的歐洲人士,集聚了不少德國各大中文報刊寫作者和在德國生活的華文文學創作者以及德文翻譯者。多數為六十年代出生,年富力強。少部分為四十年代、五十年代或七十年代出生。大部分在國外接受並完成了高等教育,專業跨及德國語言文學、政治、經濟、生物、醫學 等等,外語水平普遍較好。網絡、計算機運用能力很強。其中有年長一代、筆耕不綴的譚綠屏、高關中;有五十年代出生、將德國兒童文學名著《Urmel》系列譯為中文(定名《小恐龍的故事》共五卷,35萬字,2008年由廣州出版社出版)的周曉霞和將中國唐詩翻譯成德文書《輕聽花落》的趙岩;有六十年代出生的、正處於創作旺盛期的黃雨欣、穆紫荊、方麗娜、劉瑛依舊;還有在德國最大新聞媒體之一“德國之聲”工作的張丹紅和寫了大量有深度文章的王鳳波以及七十年代出生的、常年給德國華文報紙寫文章並有一定影響的葉心(生物博士)、葉子、田心等。

    在歐洲的華人和國內一起在文學創作、出版書籍、作品翻譯、影視音像、繪畫展覽、文藝演出、旅游、講座等方面設立的一個交流平台。

協會的宗旨和目的:

a) 義務推廣宣揚中華優秀文化,宣傳介紹中國;促進歐洲和中國之間的文化交流; 促進中國文化在德國的融合;

b)學習和借鑒世界各國優秀文化成果,鼓勵探索和創新精神,力求創作具思想和藝術性的經典作品。

c)重點促進德語作家作品在中國和中文地區的交流; 促進中文作家作品在德國和歐洲的交流;

e)促進中歐各民族之間的相互了解,增加彼此間的相互尊重。

協會的成員在新浪網有“心心相印-歐華之橋”博客圈 。本圈子主要致力於文化藝術方面的交流工作。

協會的博客地址是:http://q.blog.sina.com.cn/nightingale 。

請點擊進入:心心相印——歐華之橋

 

協會徵文《走近德國》

今年是中德建交40周年,也是德國首個“中國文化年”。 為了配合這個活動,和擴大協會新成立的影響,協會與《華商報》聯手合作,設立專欄,多角度、全方位、深層次地反映在德華人眼中的德國。從2012年4月開始,每月兩期,每期1/2版面,共24期(一年)。

    體裁不限,給協會每位成員“登台亮相”的機會。 內容只要不脫離《走近德國》這個大標題,寫什麼都可以。一個大概的德國——我們眼中的德國。字數在2000字左右。必須是尚未發表過的原創。協會根據會員發表的作品,給予適當稿酬。大家投稿踊躍。

 

協會主席劉瑛個人簡介

劉瑛,筆名劉瑛依舊。1985年大學中文系畢業。當過大學老師、報社記者。

1994年到德國,一直從事中德進出口貿易。現定居德國。

2011 年3月加入歐洲華文作家協會。2012年任中歐跨文化交流協會主席。中篇小說《生活在別處》發表在《中國作家》雜志2010年第4期文學版。中篇小說《馬蒂娜與愛麗絲》發表在《青年作家》雜志2011年第3期。中篇小說《不一樣的太陽》發表在《十月》雜志2012年第5期。參與編輯的海外華文小說集《與西 風共舞》由美國科發出版集團出版發行。小說《萊茵河畔》被選入內蒙古出版社出版的《世界華文微型小說典藏》。一些散文隨記發表在國內及海外中文報紙上。

個人新浪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u/1811644810

                                                            

 

Nr,3  關愚謙簡歷:

歷史碩士、文學博士、作家、時事評論家、翻譯家。1949年以前,在上海讀書,畢業於市西中學。1949年到北京讀大學,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學院,後調至中央部門做翻譯和對外聯絡工作。1968年文革時期離國。1970年關先生受聘於德國漢堡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前後教學三十年;1988年和1998年受聘於杭州大學和浙江大學兼職教授。 

    關愚謙先生用中、德、英、意文出版了二十六本著作,其中最令人矚目的是他和德國顧彬教授聯合編譯了六大本的德文版《魯迅選集》;他的紀實文學《浪》(德文版名《生活在兩個天空下》),反映了一個中國知識分子豐富多彩的一生和個人的心靈成長史。長年來,這本書一直被德國出版界評為五星最優秀作品。他的散文隨筆《歐風歐 雨》,於2010年冬季由香港和北京三聯書店出版。 

    關愚謙先生還是個社會活動家,三十年來,他在霍英東基金會的支持下,在歐洲各大城市如巴黎、柏林、日內瓦、維也納、裡昂、漢堡多地,主辦了中西文化學術研討會和中國文化節等大型活動。現任歐洲華人學會理事長、德中文化交流協會會長、上海對外文化交流協會國外理事。關愚謙先生與妻子海佩春女士合作著書,把中國的文化介紹到歐洲;他為香港、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幾家報紙撰稿,一共發表了幾百萬字的文章[1];關愚謙先生還培養出了近千名學生,桃李滿天下。

 

著作出版  中文

 《狂熱、動搖、幻滅》1972,台北國際出版社  

  《蘇聯東歐風雲變幻錄》1991,香港信報

 《中國文化名聲攬萃》1994,香港三聯

 《到處留情》1995,香港天地

 《赫魯曉夫——不以成敗論英雄》1998,香港天地

 《耶爾津——千秋功過憑誰說》1998,香港天地  

  《德國萬象》1997,北京國際文化

 《浪》2001,北京人民文學

 《到處留情》2007,上海出版社

 《歐風歐雨》2010,香港三聯

外文

 《現代漢語一般規律》德,1977,漢堡BUSKE出版社

 《東漢三國和對曹操的評價》德,1978,德國漢堡、日本京東

 《中國古代民間故事選》德,1981,德國法蘭克福文學出版社

 《浪——生活在兩個天空下》德,精裝--瑞士SHERZ出版社、平裝--德國FISHER、KNAUER出版社,先後共七版

     與德國顧彬教授(Kubin)合編:《魯迅選集》1994(德文版,共六集)

    與妻子海佩春共同出版的著作有:

 《中國文化指南》德,1983,KOHLHAMMER出版社,先後共三版 ‘

 《燦爛中華》英,1987,SAN FRANCISCO CHINABOOKS

 《中國》意,1988,意大利FUTURO出版社

 《香港指南》德,1989,KOHLHAMMER出版社  

  《中國的風俗與民情》德,1990,德國HAYIT出版社

 《中國旅游指南》德,1994,德國IWANOWSKI出版社

 《大鼻子——中國人眼裡的德國人》德,2009,FISHER出版社

 《中國人如何展望中國》德,2011,精裝——瑞士SCHERZ出版社主編雜志 

 《德中論壇》1980——1995  

 《歐華學報》1983——1997

關愚謙文心網:blog.asp?id=4631

 

海珮春Petra Haering-Kuan

簡歷:作家、翻譯家,漢學家(漢堡大學) 。

主要著作:

小說:《上海之戀》

紀實:《我的中國家庭》

《中國人眼裡的德國人》

翻譯:《西廂記》

編譯:《魯迅選集》德文版(總編 顧彬)

      《中國民間故事選》

《中國文化指南》

《香港文化和旅游指南》

主編:《中國文化風俗和生活習慣》

    最近正在撰寫一本反映中德百年關系的歷史小說。中國人的好朋友、德中文化交流協會理事。去過中國幾十次,能說流利的中文,在漢堡大學攻讀中國歷史、中國文學,後到中國北京、南京、成都學中醫,在德國拿到行醫證書。但她把全生精力放入翻譯和寫作

海珮春文心網:blog.asp?id=4636

 

Nr.4  程瑋簡歷

中國著名的兒童文學作家。現居德國漢堡 , 德國國籍, 德國電視二台制片人。

1957年生於江陰城一教師家庭。

1975年秋高中畢業插隊至周莊農村,創作發表了3個中篇小說。

20 世紀70年代末開始在《少年文藝》發表兒童文學作品,如《我和足球》、《淡綠色的小草》等,深受小讀者喜愛,被評論界喻為“80年代最有才情的少兒文學作家之一”。中篇小說《來自異國的孩子》、長篇小說《少女的紅發卡》分別獲得第一、第二屆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由她編劇的電影《豆蔻年華》獲金雞獎及政府 獎。

1980年當選為中國作家協會江蘇分會理事。

1982年畢業於南京大學中文系。任江蘇電視台電視劇編劇。

1984年參加第四次全國作家代表大會,是與會者中最年輕的代表。

1988年西柏林國際電視中心培訓

1992年起在漢堡定居,曾任德國電視二台制片人,拍攝制作了大量中國文化專題片

2008年,闊別文壇10年之久的程瑋復出。

程瑋說 ,告訴孩子們如何使自己的行為方式與世界接軌,做一個素質全面的“地球公民”,孩子要有感恩之心、獨立之心、同情之心和尋常之心。不光是孩子,整個民族都要沉下心來讀書,一個不讀書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

共獲全國及省市文學作品獎60多次。

電視劇《秋白之死》獲全國電視劇最佳編劇獎、第八屆全國優秀電視劇“飛天獎”一等獎;

電視劇《滿票》獲第九屆全國優秀電視劇“飛天獎”;電影《豆蔻年華》獲1989年電影“金雞獎”一等獎;

1996年根據《少女的紅發卡》改編為電影的《紅發卡》被評為1996“十佳”國產影片。

近10多年來,程瑋奔波於歐洲和中國之間,拍攝了《秦始皇》、《馬可波羅》、《絲綢之路》和《孔子》等10多部介紹中國文化的紀錄片,為中德文化交流作出了積極貢獻。

作品 :

國語小說------ 《我的鴿子號》 《邱家老宅》 《豆蔻年華》 《中學生三部曲》 《少女的紅發卡》

《少女的紅圍巾》 《少女的紅襯衣》 《風中私語》 《夜鶯的歌唱》 《白色的貝殼》 《藍五角星》 《我和足球》 《永遠的秘密》 《山那邊的世界》 《今年流行黃裙子》《俄羅斯娃娃的秘密》

德語小說------ 《白色的塔》

翻譯作品------ 《小王子》

編劇作品------ 《秋白之死》 《紅發卡》 《豆蔻年華》 《滿票》 《朱自滿》 《秦淮人家》

系列小說 周末與愛麗絲聊天 《米蘭的秘密花園》、《會跳舞的星星》、 《黑頭發的朱麗葉》、《鏡子裡的小姑娘》、《芝麻開門的秘密》入選為中國2011年最受讀者歡迎的小說

Cheng Weis Blog  程瑋博客: http://blog.sina.com.cn/chengweideguo

程瑋的介紹:http://baike.baidu.com/view/978430.htm

 

聶欣簡歷

女,生物學者,原籍湖南, 出國前為北大醫學院教師,德國圖賓根大學博士畢業,後為某醫學公司高級科研人員。目前身兼數職,主做文化交流,兼做健身教練、SOHO翻譯和寫作。超級驢友,喜好舞蹈、運動和冒險及攝影寫作,定居歐洲十多年,腳步遍及歐美亞三大洲,是德國多家華文報刊的撰稿人和專欄作者。

博客連接:http://blog.sina.com.cn/bronzegoat

 

目前主要是寫游記和小散文,自己認為比較好的有:

遊記:

1.    <<美國西部環游>>,發表於歐華導報2010年10月1日第207期, 博客的網址是http://blog.sina.com.cn/s/blog_6ec4b0960100n9w1.html

2.    <<現代德國的美麗童話:小城圖賓根>>, 發表於德國華商報20 08年10月15日第227期, 博客的網址是http://blog.sina.com.cn/s/blog_6ec4b0960100o5cc.html

3.    <<妖嬈土耳其>>, 發表於德國華商報2009年1月1日第232期, 博客的網址是http://blog.sina.com.cn/s/blog_6ec4b0960100na2c.html

4.    <<瓦格納和啤酒之鄉:拜羅伊特>>, 發表於德國華商報2011年3月1日第284期, 博客的網址是http://blog.sina.com.cn/s/blog_6ec4b0960100p283.html

5.    <<瑞士映像 夏日阿爾卑斯山水篇>>,發表於德國華商報華商報10年9月15日第273期, 博客的網址是http://blog.sina.com.cn/s/blog_6ec4b0960100n9w8.html

散文:

1.    <<被遺忘的中國龍>>, 發表於德國歐華導報2011年2月1日第211期, 博客的網址是http://blog.sina.com.cn/s/blog_6ec4b0960100p1ob.html

2.    <<外婆的秋日>>, 發表於德國歐華導報2010年12月1日第209期, 博客的網址是http://blog.sina.com.cn/s/blog_6ec4b0960100nman.html

3.    <<水晶的故事>>, 發表於德國華商報2008年11月15日第229期, 博客的網址是http://blog.sina.com.cn/s/blog_6ec4b0960100na7t.html

4.    <<南非來的中國女子>>, 發表於德國歐華導報2011年3月1日第212期, 博客的網址是http://blog.sina.com.cn/s/blog_6ec4b0960100p2uj.html

5.    <<我的心上有棵“痣”>>,發表於德國歐華導報2011年8月1日第295期, 博客的網址是http://blog.sina.com.cn/s/blog_6ec4b0960102dqmk.html

6.    <<在德國過的春節>>, 發表於德國德國華商報11年2月15日第282期, 博客的網址是http://blog.sina.com.cn/s/blog_6ec4b0960100oprj.html

7.    <<在德國的育兒經>>, 發表於德國德國華商報11年4月1日第286期, 博客的網址是http://blog.sina.com.cn/s/blog_6ec4b0960100p44t.html

另外,有四篇小散文《離不開那個小本子》,《半路夫妻》,《德國:“飆車天堂”》以及《在德國過的春節》被收入由美國紐約柯捷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的《與西風共舞-幽默集》一書。

 

Nr,5藍鏡簡介

筆名藍六耳  1970年出生於中國遼寧。

1994 年於中國美術學院畢業以後曾經在人民日報社有過短暫的工作經驗。1995年移居德國。1997年-2003年游歷歐美許多國家。 2003年之後定居德國北威州,在首府杜塞爾多夫建立工作室至今,以從事自由藝術為職業。其中2005年-2009年在博伊朗德美術館兼職,負責和中國美術館之間的聯系工作。在從事自由藝術的同時, 為國內和海外的華文報紙雜志撰稿。作品主要有藝術評論,藝術隨筆,小說,雜文等形式。供稿給《藝術時代》,《獨立評論》,《歐華導報》,《華商報》,《歐洲新報》。在海外華文網站《文學城》用筆名開辦博客,紀錄生活點滴,擁有數量不菲的擁護者和反對者。

藍鏡博客: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44804/

 

毛栗子(筆名)簡介

《哭泥青蛙——毛栗子的故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8年7月

作者的話

我生於沈陽,長在北京,1989年赴德國,將來可能會老在那裡。小時候經常認真地說大話,將來要寫一本書。

我是散漫的,隨心所欲、我行我素的混混,沒有高等學府願意接納,只好自己做書蟲,在一本本中間蠕動。

我,胖胖的書蟲,頭上頂著個裂了縫兒的破桶,在生活的路上緩慢爬行。書於我好比形形色色的五彩瓶,瓶子裡裝著誘惑,只要能到手,就拿來到今自己的破桶,一邊兒倒一邊兒漏,所以桶永遠不會滿,最後成了個什麼痕跡都有的雜七雜八桶。

我,雜七雜八桶,開始動筆時就一發而不可收,啰啰嗦嗦寫了一堆,從未想過那去投稿。因為老坐在電腦前敲呀敲的,飯不愛做,衣不愛洗,招來先生抱怨,說寫了半天既未見報也未聽見錢響,問我是不是那中國字鬼畫符糊弄他。

我對他誇下海口:“等著吧!說話你就揚名中國,施羅德都比不上你!”就這樣,我開始向歐洲發行的德國中文報紙投稿。寫啊投啊,一直到可以編成一本書的時候,猛然想起小時候許得願還未兌現。因此,《哭你青蛙》就蹦出來啦。

《東、西——同緯度下的陰晴圓缺》安徽人民出版社, 2010年6月

作者的話

我的生日是個不比尋常的日子,不少重要的人和事都熱衷於那幾個數字。為此我以為,自己應該不同凡響!文革期間上山下鄉,我扛住不去,文革後大家紛紛上學,我對那學位不屑一顧,亦是為了與眾不同。可惜,事與願違,我始終是平平凡凡愧對那幾個數字。1989年,我靈機一動,為何不去國外撞撞運氣?!

來到 歐洲,一晃二十年有余,費盡心機,故事寫了好幾筐,翻出來一曬,仍舊是普通人敘平常事,絲毫沒有接觸的跡像。想自己已活到能稱為“老東西”的年紀,再不奢望姜太公垂釣的運氣。再說這世上哪有什麼大事能人,大事均是由小時堆積,能人也不過是人能而已。因此,我把“老”字濃縮,心平氣和地擠在東西,欣賞著倆便 早早晚晚的月亮

                  

Nr.6  樸康平簡歷

1956年生於太原,長在北京,現居德國,為報刊自由撰稿人。

198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先後在《民間文學》和《中國作家》任編輯。

1988年秋到德國留學。

九十年代末開始,陸續在德國的華文報刊上發表散文、詩歌等。

2002年起,在《歐華導報》開辟“康平散”專欄。

2011年10月,在北京朝陽文化館舉辦個人攝影展《水與人》。

2012年3至5月,在德國Bochum的Bodegas Rioja舉辦攝影展《水與世界》。

2012年8月,在北京今日美術館舉辦《心裡的風景——樸康平藝術作品欣賞會》。

2012年9月由北京龍門書局出版散文集《出門看山水》。

樸康平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502493707

 

岩子簡介:

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翻譯,九十年代留學德國,二十一世紀走向寫作。一位游弋於東西文化之間、譯寫兩棲、既傳統又現代的知識女性。現居德國。曾經如此描述過自己,是一名徘徊在文學圈圈邊緣的散兵游勇,寫過一些登不了大雅之堂的散文或隨筆(散見於《歐華導報》,《歐洲新報》和《華商報》,大約有七八十篇吧?), 還有一些“長短胡說”(如此這般稱呼自己的詩歌),也翻譯過一些書籍,漢譯德、德譯漢都有。

國內外出版的主要作品有:

《吃不飽的小毛蟲》(德譯漢)

《乘著鷹的翅膀飛翔》(非譯作)

《上鉤的魚都很美》(德譯漢)

《中國人本》(漢譯德)

《機會與挑戰》(德譯漢)

《輕聽花落》(漢譯德兼德語寫作)

《在德國,我們這樣讀中學》(非譯作,編輯兼作者之一)

《中國玻璃眼球》(德譯漢)

獲獎文章:

《埃及男人》2007年《歐洲新報》金鳳凰杯三等獎

《倘若此生此世能遇見他》2008年《歐洲新報》金鳳凰杯優秀獎

 岩子文心網:blog.asp?id=4622

 

徐徐 簡介

徐徐,女,70後,2001年起旅居德國,現任德國最大的中文媒體《華商報》總編輯。本書在全球多家中文報紙及中文網站連載,被視為所有婆婆、媳婦、兒子兼丈夫的必讀書。出版有大學女生情感《大一女生》、“剩女”情感白皮書《坐過站》等長篇小說。

其它作品:

•無處安放的命運:蟻族時代 •婆婆媳婦那些事2 •大齡女情感:坐過站 徐徐博客:http://book.sina.com.cn/author/authorbook/2009-03-17/1941252568.shtml

 

Nr.7 馮京(筆名)

上海人,先後就讀於上海音樂學院附中和中央音樂學院。偶然的一次假期(在德國姑姑家過暑假)居然沒頭沒腦地愛上了德國,在姑姑的資助下學習德語並考 上德國音樂學院。五年苦讀都獲得MA(碩士)學位,再四年苦練,通過KE(Konzertexam)考試。之後與不同的德國音樂團體和上海音樂團體合作(均為三流、四流或“不入流”團體——畢業後才發現音樂飯沒那麼容易吃,在德國,滿大街都是音樂家;而上海人只崇拜金發碧眼白皮的純種洋人,假洋鬼子們只 好撿點剩飯吃吃)。三個月在上海,三個月在德國。演出之余開始翻譯樂譜歌曲和音樂理論書籍(德文中譯),在來往於東西兩地的飛機上把看到、聽到的故事寫成短文。

非常感謝錢躍君博士和郭力女士對我的鼓勵和幫助,讓我有勇氣和自信不斷去思考和創作。

 

逸嫻簡歷

60後人,現居德國。國內生物學士,德國計算機碩士。無業無職,閑居在家。自2008年,發現了碼字的樂趣,從此有了自得其樂的樂器愛好。小豆腐干的作品常見德國華文媒體“華商報”、“歐華導報”和“歐洲新報”。自2009年,為“濱海時報”副刊撰寫專欄文章。

主要作品題目

獲獎文章:

紫楠的無份之緣(獲歐洲新報2010年有獎征文頭獎)

傷事(獲歐洲新報2011年有獎征文優秀獎)

庫勒太太的中國情結(獲歐洲新報2009年有獎征文優秀獎)

童年的寵物(獲首屆“大禮堂杯”懷舊故事大獎賽優秀獎)

部分專欄文章:

道德挑戰盜德、為什麼不買房、扶人遭訛的風險、兒子不懂早戀、不賣萌、

自掃門前雪、卻了盛情留心意、危機感、溫暖的迷信

部分短文:

禮物、活法、放棄、溫柔地剝奪、負責、不得參照、守瓜、現代婆媳、過關、花心、男人女人、開博、被脆弱、綠葉精神、招搖過市

 

董碧娟簡歷

出生日期  1981/9/25

專 業:  2001-2005南京曉莊師範學院 漢語言文學(師範)

曾在南京十三中分校任教,做過兼職導游,現在卡爾斯魯厄中文學校教學, 2011至今德國海德堡大學漢學在讀碩士

 

獲 獎情況:  在《揚子晚報》,《金陵晚報》,《江南時報》,《幸福》雜志等報刊上發表過文章。大學時曾獲得《東方》“城市心情”全國征文大賽一等獎,在歐洲的中文報紙《歐華導報》,《歐洲新報》及《本周刊》等上發表多篇文章。08年底曾為卡爾斯魯厄市醫院院長及泌尿科,神經科等專家翻譯演講稿及專科幻燈片。

 

發表的作品: 2012年3月於《歐華導報》上發表:《傳奇上》

2011年6月15日於《華商報》上發表:《剩下的是幸福》

2011年5月15日於《華商報》上發表:《單程票》

2011年3月於《歐華導報》上發表:《布拉格隨筆》

2010年12月於《歐華導報》上發表:《遠方的他》

2010年11月於《歐華導報》上發表:《失落的天堂》

2010年9月於《歐華導報》上發表:《前世今生》

2010年9月1日於《華商報》上發表:《處於晚年的他們》

2010年7月於《華商報》上發表:《證人》

2010年6月於《歐華導報》上發表:《維也納小記》

2010年5月於《歐華導報》上發表:《妙手空空》

2010年 5月於《歐洲新報》上發表:《逝者如斯》

2010年3月於《歐華導報》上發表:《回家過年》

自己覺得不錯的作品為:《二十歲那年的愛情》,《遠方的他》,《傳奇》等等

 

張麗  簡歷   

生日    22-02-1961

1979 年 - 1983 年  就讀 北京化工大學 自動化系

之後在天津油漆廠和沈陽606 所工作

1993 年來德國, 就讀漢堡 FAW 學院 電子系。

現在自由職業

從2008年 開始在萬維網站 “五味齋” 發表文章(見下)

http://bbs.creaders.net/life/bbsviewer.php?trd_id=265696

從2009 年 開始在 “華商報” 發表文章(見下)

http://huashangb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074

http://huashangb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208

http://huashangb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046

http://huashangb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115

徐徐編寫的《我們這樣上中學》 張麗的一篇文章也收錄其中。

                             

 

Nr.8  木木簡歷

學   校:天津工業大學紡織品設計1989年入讀

家庭主婦 自由寫手2003年8月至今

從前熱愛胡思亂想, 現在酷愛胡說八道。

讀原版簡愛,用原裝毒藥,玩原生游戲,一心想用一輩子光陰見兩輩子風景。

博文:大奶的歸大奶,二奶的歸二奶(04月23日)

男人和女人的區別,東方和西方的木木差異   網上讀到這個: 【男人和女人的區別】①事業是男人的姿色,姿色是女人的事業;②男人用智商掌控女人,女人用情商拴住男人;③男人喜歡長得漂亮的女人,女...

木木發表了博文:權利前的男人和愛情前的女人一樣弱智(04月22日)

盛 宴   昨天趁夜深人靜網管沉睡之際,月黑風高人不覺,把搜集整理的資料弄到網上去,今晨當場斃命,暗自有點神傷,但也無可奈何,脾氣是磨沒了。前幾天被刪得厲害,一賭氣想要另立山頭乘風而去,朋友說,你去...

木木發表了博文:我要灼傷這個世界(04月18日)

我要灼傷這個世界   突然之間很困惑, 為什麼要泄露那麼多小秘密? 也許我應該重新開個賬戶,重新起個新名,不通知任何熟人,不貼任何照片,就像秘密樹洞那樣, 把所有秘密封存。   在無垠的網絡中, 永...

 

姚彤簡歷

姓名: 姚彤        出生日期: 1956年3月1日

籍貫: 山東榮成    文化程度: 德國哲學博士

職業: 大學教師,法庭指定公證翻譯和科技翻譯

個人履歷:1978至1982 武漢同濟醫科大學德語師資班學生,獲中國德語專業文學學士學位

1982至1988 科技翻譯,武漢鋼鐵設計研究院

1988至1995 自費留學德國,曼海姆大學學生,專業:德語文學和語言學,英語文學語言學

1995至1999 德國曼海姆大學和海德堡大學學生,專業:德語文學和語言學,一般語言學,漢學,獲德國碩士學位

2000至2005 德國波恩大學博士生,專業:漢學,德語文學和語言學,一般語言學,獲德國哲學博士學位

1998至今 曼海姆市私立經濟大學教師,巴符州工業大學曼海姆分校教師,法庭指定公證翻譯和科技翻譯

發表作品:

1 學術專著:

《文學的多樣性——比較歌德的小說〈親和力〉與中國的古典小說〈紅樓夢〉》

Logos 出版社,德國柏林2006

2 翻譯作品,德譯中:

參與《大哲學家》一書的翻譯工作,翻譯了該書的前言。

《大哲學家》德國卡爾•雅斯貝爾斯著,李雪濤主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5第一版,2010第二版。

3見報的中文文章(節選):

《童言》美國世界日報,1992年11月26日

《曼海姆的街頭邂遇》中國人民日報,1995年1月14日

《哈佛費爾太太》中國長江日報,1995年2月17日

《我的教授約翰•卡諾布羅赫博士先生》德國本月刊,55號刊,2004年4月

《憶父點滴》德國本月刊,69號刊,2005年9月

《永遠的懷念》德國歐華導報,148期,2005年11月

《顧彬印像顧彬現像——談我的博士導師及如今在中國的某種現像》德國本月刊,104號刊,2009年2月

《如何在暴力下保護自己?》德國本月刊,107期,2009年8月

《哀悼約翰•卡諾布羅赫教授博士先生》德國本月刊,117號刊,2011年4月

《報道德國的社會工作者倫茨先生》德國本月刊,120/121號刊,2011年10月/12月

 

黃發紅簡歷:

 2003年至2007年於北京外國語大學德語系學習德語,

07年考上北外外國文學研究所德語文學學/文化學專業研究生,

10年上半年畢業,在西門子(北京)公司工作兩個月,

2011年1月起開始在人民日報社國際部工作,

2012年1月公派來德國柏林工作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