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譚綠屏散文集

『揚子江的魚,易北河的水』

(長江文藝出版社,2002年4月)

 

 

作者簡介

譚綠屏,原籍廣東省四會縣,出生於南京。

江蘇教育學院附中(現南京市第29中)1966年高中畢業。報考南京藝術學院,已錄取,因“文革”爆發而作廢。從一介蒙受政治衝擊、務農務工、走過社會最底層的知識青年,自學成才,走上藝術道路。1984年負笈西德,至今已成為有一定名望的德籍華人藝術家。

本書選入作者部份繪畫藝術作品和攝影作品。

 

內容推薦

這本集子裡所收的文章,大部分是描述作者在海外的生活情趣與所見所聞,其中幾篇是作者特別喜歡的。作者追憶在國內生活的經驗,如曾得獎的“櫥”,以及回國探親所寫的“土老外回鄉”。作者寫人物亦有感人之處,如“賣炭翁悠遊歐洲歇漢堡”一文,把一個羈留異域的老人的情境寫得十分真切。希望讀者能從集中各篇體會到這位金陵女子的異國情懷。

 

 

目錄

 

序  當揚子江碰到易北河

揚子江的魚  易北河的水

心目中的他

人體為藝術  何足為奇事

春分,我的生日

滄海貓咪情

漢堡一角:中國的天,中國的地

德國三兄弟和他們的中國太太

趙大姐挽著我雲遊神州文壇寶殿

洋樹上一枝中國水墨花

隔語如隔山

扈家金屋  月餅芳香

壯心不已

尋找歌德的足跡

化險為夷飛台北

居留德國的廚房事

救人之後

霧途中撞上一棵蒼天的梅

坦陳容顏得俏

中國書法的魅力

珍貴的奧地利葡萄酒

分享幾日移民厚愛的巴西陽光

自述自畫

2000歲的老龍祝福你

來德初年

咖啡漣漪漾出杯

買炭翁,悠遊歐洲歇漢堡

人生的一件大事

西方舞台看陰陽

百歲回春半人馬

土老外回鄉

智慧與人生

傲雪的玫瑰

背後的姐妹們

勁秋的菊花

 

評論

人生與文學的五味書(作者: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樊星)

 

 

 

人生與文學的五味書

 

(作者: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樊星)

 

 

讀過本書以後,我們感到:這是一本情真意切、文采斐然的好書,其中浸透的濃濃懷舊情、節節思鄉意,連同關於旅德生涯的感慨回憶,都給人以深深的感染。

  譚女士是南京人,出生書香門第。自幼立志獻身藝術,卻因“文革”而飽嘗失學之痛。下鄉八年,1984年帶著兩箱子繪畫用具赴德尋找新的發展機會。從“一文錢沒有,一個人不認識,一句話不懂,一個字母不知”,在中餐館端盤子,洗杯子,擦冰箱,搬酒瓶,送廣告開始,一直奮鬥到成功舉辦個人畫展,在中年圓了自己少年的藝術之夢……

  誠然,當代與譚女士有過同樣坎坷經歷的人數在不少。但譚女士仍能使自己的人生回憶顯出獨特的光彩來。例如那篇《櫥》,就寫得很有特色:童年的記憶,與具有不平凡來歷的“紅櫥”緊密相聯;“文革”的慘劇,從“紅櫥”被掠走開始;下鄉後,大弟幫忙砌的“泥櫥”成為磨難中的精神家園;而一句“要知道,方圓幾十里的農家和知青戶,終究還沒有一家有櫥的呀”則十分典型地寫出了一個時代的貧困;還有那句“我多麼盼望有一個真正的櫥啊!”則十分真切地道出了貧困年代裡渴望擁有自己的生存空間的樸素願望;直到出國後用勞動所得買的第一件家具——一只舊櫥,直到發生“近四十歲的人了,有生以來第一次用自己的勞動換來一個屬於自己的櫥”的高興與辛酸,直到最後因丈夫斥巨資購回精美大櫥而產生“楞想”……一切,都聚焦於“櫥”。“櫥”成了一種情緒(溫馨的渴望與痛苦的記憶交織而成的情結)的體現;“櫥”成了一段人生履歷的證明(在貧困中夢想著擁有自己的櫥,可為什麼真正擁有了精美大櫥時卻“楞想”?)……因此,這篇《櫥》便具有了“從一滴水可以看出太陽”的藝術概括力。

  追懷往事,柔情無限,傷感萬千。但譚女士也有衝天的豪情。例如書中一段記述作者夜間獨自去易北河邊看化冰的文字就充滿了豪氣——“我聆聽到早春冰層劃破長夜的脆裂聲,浮冰下湧動的河水推著冰塊的撞擊聲。夜寒已經不見,解開衣扣,只覺得大地的脈血在奔流,大地的心臟在跳動。順著睡意深沉的易北河水向東看去,茫茫夜色,透出歐亞大陸的另一端。此時此刻,同樣一顆地球的心臟在跳動,熱血的揚子江正在被曙光一波一波地推醒。”在這段文字中,集中體現了作者與大地、冰河的心靈感應,體現了作者從易北河岸神飛揚子江邊的遼闊情懷,讀來令人神思飛揚,胸懷開闊。這樣的豪情,既是作者藝術家氣質的浪漫呈現,也顯然凝聚了作者多年不懈奮鬥、與命運抗爭的心氣。

  書中有傷感之情,也有豪放之情。而《德國三兄弟和他們的中國太太》、《賣炭翁,悠遊歐洲歇漢堡》、《居留德國的廚房事》等篇,光看題目就可以觸發人的閱讀情趣:無論是寫德國人與中國人的姻緣,還是刻劃台灣老人對異國同胞的大方布施,或是描繪德國人治家的“潔癖”,都寫得引人入勝,給人美不勝收之感。對異國生活的趣事的描寫,足以折射出作者對生活的好奇心。

 

 

 

我的簽名售書會座談片斷

 

譚 綠 屏

 

(譚綠屏散文集『揚子江的魚,易北河的水』長江文藝出版社,2002年4月)

         

    2002年的盛夏艷陽,應舉辦於馬尼拉的微型小說國際研討會之邀而回寧探親。

    離我家不遠的南京大學校門口,有家高品味的書店,叫做先鋒書店。

    老板是南京大學中文系研究生畢業——文學門內的青年才俊 乘我回娘家的短暫日子,登報安排了兩個下午的簽名售書會。

  寬敞的店面,像圖書館一樣備有舒適的坐椅和桌子。還有免費的茶飲, 讀者可在此連天接日自由捧讀,令我好生羨慕。

  入口處張貼著大幅告示:旅德畫家譚綠屏走進先鋒,簽名售書。  

    『揚子江的魚、易北河的水』——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新書。

  冷氣的風涼讓人忘卻室外的炎熱。一位瘦小機靈的年青女學生向我提問:

  “請問譚老師,你讀過很多書嗎? 都讀了什麼書?”

  答:我讀的書,比起讀書多的人並不算太多,我還要作畫,還要讀畫論。 但是我讀書很仔細。作過很多讀書筆記。出國前讀了很多古典文言文。如《紅樓夢》 、《聊齋》等。這些著作對我的文風有很大的影響。追求用簡潔的文字,捕捉生活中感人的情節,言之要有物。出國後我讀的比較多的是台灣文學,從中比較兩岸文學的異同。

  問:你有豐富的人生經歷,你為什麼不寫小說?

  答:這有很多客觀原因。首先我是一個畫家,其次需要有充沛的精力、體力。 我也打聽過寫小說的方式,例如記卡片式。也許將來會寫,目前還不可能。

  問:你認為時下一些新潮的暢銷書會持久嗎?

  答:這些新潮的暢銷書,其實我並沒有讀過。但我很注意各方評論。 例如《上海寶貝》的德文版在德國也很推銷,但中年以上的人並不愛讀。 一個禁區的突破,的確會有些作品引起人們的好奇。是否長久呢?我看不見得。舉個例子說:凡高在世時一幅畫也沒賣掉。然而在他那個時代,必定有些畫家賣畫賣得很紅,日子過得很富。但是這些畫現在無影無蹤。凡高那些當時被認為不值一文的畫卻被千珍萬貴地保存下來了。沒有深度的流行小說很可能隨著時代的推移被淘汰。當然它們的作者是實際得益者,出了名、掙了錢。然而要步其後塵,再寫同類的書,就不見得有銷路了。

  一位面善的中年男子說到:我是信佛的,我看你手腕上戴著佛珠,你也信佛嗎?

  答:我從小接受的是無神論的教育,但我從我多年的親身經歷來看, 認為神靈是存在的。我手上戴的是西藏的天珠,是為搭配自己服裝顏色而戴的。 但我買時,是在台灣高雄,因聽介紹得知其來歷的可貴,立即買了下來。我的外祖母是虔誠的佛教徒。在海外,我接觸了不少不同教派,因為都有我親密的朋友。我也感受到不同宗教之間的矛盾,或同一宗教不同流派,如佛教。但總的來說所有正宗的教派都是勸導與人為善,我尊重所有正宗的教派信仰。

  一位青年男孩子留著長髮,兩頰如西方時尚模特的瘦削,黑色靈動的大眼睛透著絲絲 愁緒。什麼事煩惱著這位一眼就能認定的藝術家呢?他擠身到我身邊坐下,自我介紹他是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畢業生。我聽後不由得放聲一笑說:當初若不是文革患難,說不定後來我是你們學校的老師!男孩子細細說道:他的職業是廣告設計。本來他很愛好他的工作,但是時至今日,已經幹不下去了。因為他那些自認為很有創意很有水平的作品總是被打入冷宮。那些被修改得平俗無味的作品反到被採用了。他感到忍無可忍,想辭職不幹了。

  我很理解他作為一位藝術家創作被壓制的痛苦。

    但是我也深深懂得一個藝術家為生活為生存奔命帶來的苦澀。 於是我說:曾經有一個中國畫展在德國科隆展出很久。作品表現的都是一些很怪的事物。比如一幅一面牆一樣大的油畫,充滿了幾百個笑臉, 每個笑臉都是一摸一樣。這些作者難道都是很怪的人嗎?專畫這些很怪的畫嗎? 其實不是,這些作者都有教師、職員之類正常的工作。他們平日畫的,也是日常社會能接受的作品。但是他們一有機會,就會去作一些表現自己個人獨特創意的作品,哪怕是不合社會潮流的作品。幸運的是他們的努力沒有白費,他們的作品有機會被介紹到德國來。比之國外藝術家, 他們經常要為謀生去其他行業打工,你是幸福得多。 你可以繼續作那些你不滿意的作品以保證你的生活。同時,每作一個上交的設計,你可以再多作一個、兩個你自己喜歡的,是你個人創意的作品。 把你這些有創意的作品積累起來,再找機會。你還這麼年輕,會有機會的。

  男孩子起身告別時面部神采飛揚,眼光自信、堅定。  

    我忠心祝願他作出優秀的作品。

 

                                          2003年9月4日於漢堡

 

 

譚綠屏文學創作座談會

 

譚 綠 屏

 

 

南京文藝界

2005年8月26日上午,南京作家協會召開譚綠屏文學創作座談會,姜滇、孫爾台、薛冰、孫華炳、凌煥新、魯敏、傅寧軍、王正平、修白、代薇、裴秋秋、衣麗麗等20餘位作家、學者出席了座談會。

旅德作家譚綠屏女士是南京人,出生書香門第,其父譚勇和其母華采真都是著名美術教育家與畫家。自幼受家庭薰染,酷愛藝術。因“文革”中斷學業,插隊8年,後靠自學成材。1984年,隻身到德國留學,從“一文錢沒有,一個人不認識,一句話不懂,一個字母不識”,在中餐館端盤子,洗杯子,搬酒瓶,送廣告開始,一步一步奮鬥,直至成功地在德國舉辦個人畫展,在《歐洲日報》發表散文作品,在人到中年實現了自己的文學藝術理想。如今她的繪畫和文學作品已在德國華人中產生廣泛的影響。她的人生追求過程,集中體現了那一代人的理想信念和坎坷經歷,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君子自強不息”的可貴精神。

與會南京作家認為,譚綠屏的文學創作是人生的真實寫照,也是其豐富閱歷和家學積澱的自然表露。其作品既有傷感之情,也有歡悅豪放的抒發,既有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又有對異域文化的接納和解讀,讀之饒有情趣,令人感動。

 

  

 

 

座談會

 

簽名售書會

 

德國☆譚綠屏笛姐2013.8.13箋注:

惠倫真是編輯髙手,居然把這多篇相關文章都集中起來了,遠遠超出我的想像。感謝辛苦勞動!

要說明的是文心網2007年向我要稿,當時我先生在北德工作周末回漢堡,電腦也不在家。2009年讓我先生帶了些文稿照片去發,並轉發了一些當時發表在世界文化遺產網的文章(南京朋友代發),但我根本不知網上結果如何。2011年我先生搬回漢堡,年底我開始學著看電腦。直到今年4月裝上老同學贈送的手寫筆,可以自己寫發短信了。

2002年出書時簽約十一年不得在其它出版社再版。今年是第十一年了,故想起將網上査到的老文檔歸入我的個人網頁。再謝惠倫笛兄將這些分散的文檔集中了。還有些專評,目前還沒有上網。

今年10月的兩岸世華作協吉隆坡會,不知惠倫笛兄是否駕到,或可一靣見。綠屏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