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放飛了居夫人

走過磨難的外嫁女

 

德國《華商報》2018713日發表微信版

   

 

    一個永垂不朽的名字——瑪麗亞·居

    瑪麗亞·居Marie Curie 1867.11.71934.7.4),波蘭出生,法國物理學家、化學家,放射性研究的先驅者,鐳和釙兩種天然放射性元素的發現者。一位現代原子物理學和癌症治療醫學領域的巨人,世界著名科學家。

    1903年比埃爾•居先生(Pierre Curie1859.5.15 1906.4.19)和夫人瑪麗亞·居因為在放射性上的發現和研究,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36歲的居夫人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女性。

    八年之後的1911年,因為成功分離了鐳元素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44歲的居夫人成為世界上唯一一位二項不同科學類諾貝爾獎的獲得者。

    1935年居夫婦38歲的長女伊雷娜·約裡奧-Irene Joliot-Curie 1897.9.12 1956.3.17)和女婿弗雷德裡克·約裡奧-(Frederick Joel - Curie1900.3.191958.8.14) 因為放射化學方面的成就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1965年身為音樂家、傳記作家的次女艾芙(Ève Denise Curie Labouisse1904.12.6 2007.10.22),她的夫婿小亨利·理查森·拉布伊斯(Henry Richardson Labouisse, Jr)以聯合國兒童基金組織總事的身份接受瑞典國王授予該組織的諾貝爾和平獎。

    家族一共收獲過多少次諾貝爾獎:居夫婦共同獲得一枚,居夫人個人一枚,長女兒、女婿又一枚。此外次女婿以組織代表身份再獲一枚。

    這個近乎常識的科技信息,世人皆知,頂禮膜拜。

    這一段鐫刻在世界科學史冊上金光閃閃的文字,激勵了整整一代人奮發圖強的意志。然而,在這看似金石般必然的碩果蒂結之初始,又帶著多麼強巧合的偶然性,其光輝似錦的歷程中,又經歷了多少哪怕頑強意志都足以被摧毀的艱險磨難。

  從華沙老城廣場東北方向的大街步行走過去,可到二戰後復建的新城區。伏萊塔街16號(Freta16),一幢在二戰中被德國法西斯炸毀,又依照片重建的三層民居小樓,原本是居里夫人的出生地,現在是居里夫人的紀念館,於1954年開放參觀。再順延東北方向街行,即見居里夫人的一尊金色塑像高高矗立,浩然正氣面向廣闊的維斯瓦Weichse河灘平原,居里夫人日月經天舉目瞭望著她深情熱愛的祖國波蘭大地。這一帶街區是物理學家和化學家的朝聖之地。

    居里夫人原名瑪麗亞。父母都是有名望有見識的教師。父親志趣相同於祖父,先後在聖彼得堡大學主修過高科技。父親回華沙後教數學和物理。母親是一位有出色音樂素養的歷史教師,成功創辦了一所提供寄宿的女子名校達八年之久,直至瑪麗亞出生。母親感染上傳染性肺結核,瑪麗亞不得不得被母親強制性嚴格隔離。九歲時母親不幸早逝。當時波蘭被普魯士、奧地利、俄國一分為三,華沙歸俄國統治。在俄羅斯沙皇統治下的波蘭,人民生活困苦,女子根本沒有進大學唸書的機會。處於宗教和民族迫害的貧困逆境之中,天資過人的瑪麗亞變得格外堅強、早熟。十七歲時偶然見到父親因遭遇降職而搬遷回家閑置的物理儀器教材,使她神往著迷並且影響了終生。

    即便瑪麗亞十六歲已經清楚做家庭教師的辛勞和卑屈,可能被人看得「低三下四」;困境之中,1885年不到十八歲的瑪麗亞依然決然通過職業介紹所找尋當家教的工作,開始掙錢資助去巴黎學醫的姐姐。殊料1986年一份家教出色的任職,使得顧主家一表人才的長子深深愛上了這位看來不同凡響,跳舞、划船、滑冰無所不能的美妙少女。但是瑪麗亞貧寒的家境、低微的家教身份,勢必遭到也才十几歲的男孩父母棒打鴛鴦、痛苦分手的結局。

    初戀的挫折和屈辱,促使瑪麗亞鐵心於尋求自己的專業,化解平衡受創傷的心靈。1891年,廿四歲的瑪麗亞靠著自己當家教積攢到的一點錢,乘上德國火車,歷經三天日夜顛簸,從華沙奔赴巴黎大學攻讀。同我們當今每個離鄉背井、赴海外求學打拼的學子一樣,面對著文化差異的考驗。瑪麗亞(Maria Salomea Sklodowska)難以發音的波蘭人姓氏「斯克沃多夫斯卡」,注冊入校即引人側目。註冊更改用名為瑪麗。然而瑪麗金色閃亮的頭、灰色淺淡的眼睛,典雅大度的風姿、沉靜嚴肅的神色,既使衣著那麼寒儉無華,也不乏校友的專注。更何況她突出的才學,早已得人敬重。正當瑪麗以無窮的樂趣刻苦求學之際,沒人知道她極端地儉省,使得她在近乎極限的饑寒交迫中幾度昏厥,忍饑挨餓帶給她嚴重的貧血。終於友人、父親和姐姐在知道她刻意隱瞞的真相後,施干預性援助。1893年、1894年,瑪麗天資煥發,先後獲得物理和數學學士學位,並以第一名刮目相看的成績從巴黎大學畢業。

    瑪麗決意拒絕婚嫁,獻身科技。她急需要一個足夠面積的實驗室用以從事應約的鋼鐵磁性研究。一位波蘭籍旅法物理學教授助人心切,聞知隨即熱誠邀請法國物理學家比埃爾•居和瑪麗到自己家中見面。

    比埃爾•居,時年卅五歲,年長瑪麗八歲。身材高大、氣質優雅、思維縝密,隨和、寬容、樂於助人,據說其教養甚至達到人類文明巔峰的精英水平。一位非凡的天才法國物理學家。父親和祖父都是醫生。父親格外熱衷科研,出版過結核接種的著作。在父親的親自調教培養下,比埃爾十八歲成為理科學士,十九歲開始和哥哥雅克一同在巴黎大學理學院做研究工作。不久弟兄兩人就有了重要科研發現「壓電效應」,並且進一步發明了能夠精確測量微電流的「壓電石精電計」。

    1894年初比埃爾和瑪麗兩人的見面,冥冥之中促成了建樹諾貝爾獎的偉大姻緣。居先生眼前,這位滿頭金、額頭飽滿的青年知識女性,頭腦精確、智力驚人。面目明麗,雙手卻因受實驗室的各種酸堿溶液和家務勞動而損傷;服裝儉樸,天性卻自然地流露出對雜學科細節的敏銳和熱情。仿若天賜良緣,眼前這位奇女子正是他心目中等待已久、罕見少有、天資穎悟的才女!這位努力向上、尚在貧困線上掙扎的女子令他一見情。比埃爾雖然對位奇女子的祖國波蘭懷有深切的同情,但他不能理解,瑪麗這麼一位特殊天賦的女子,怎麼那麼看重與自己學科不相干的事?怎麼竟想耗費個人的力量去抵抗沙皇政府呢?

    瑪麗無疑對居里先生懷有好感。但是她骨子裡又滲透著留在法國就是背叛自己祖國的不安。初戀的居里先生滿懷深情,一封信接一封信追蹤著乘火車離開巴黎的瑪麗,開導瑪麗、告訴瑪麗、他在等她。瑪麗終於回到巴黎,實驗室又見到她忙碌的身影。瑪麗內心仍在激烈地鬥爭,是留下還是回華沙?居先生動員了父親、母親和瑪麗的姐姐、姐夫向瑪麗耐心懇切地說,終於打破了瑪麗頑固的心裡防線。志趣相投、志同道合,瑪麗相信,居先生是一位科學和人生的道路值得托付終生的好人!

    1895726日,一個晴朗美好的日子,艷陽高照。瑪麗在這一天冠上夫姓,成為居夫人。溫馨簡樸的婚禮使得瑪麗稱心如意,因為一應細節都遵從了她樸實無華的生活觀念:一無結婚禮服,二無結婚戒指,三無喜慶筵席,四無宗教儀式。瑪麗美麗的秀帶著卷卷絲高高盤起。新房沒有裝修。他們拒絕了居大夫提議贈送的長沙發或扶手椅等家具,以圖精簡撣灰除塵的工夫,並且借以杜絕訪客隨意佔用科研的急迫時間。小房間中一方白色長桌旁,只安置了兩張座椅。一切社交應酬都被排除在他們的生活之外。一位親戚贈送的禮金,買下兩輛自行車,是他們最貴重又實用的結婚禮物。兩年之間,他們常雙雙騎車出度假,去海濱森林、去山村農莊、沉醉於無人打擾的僻靜中,享受到人生有限的青春快樂,煥發出無限的科研激情。兩人正當蓄勢待發、神采飄逸,一個風度翩翩、一個美貌動人!居夫人得到居先生的萬般寵愛,那種把妻子置於同自己完全的平等,甚至格外超出自己地位的寵愛。這就是放手讓夫人自由立足於窮盡一生為科學獻身的位置。

    1897912日,大女兒伊雷娜出生了。正是兩人刻骨銘心的情投意合,天授地設造就了一個日後拿下諾貝爾獎的後人。居先生的母親不久過世,父親居大夫搬來同住,舉家搬遷入較大的住宅。居大夫很樂意地承擔起照管小孫女的生活。居大夫教子成才的獨家經驗,又成功地用在孫女身上。伊雷娜成年嫁人時,女婿在自己的姓氏上添加上居的姓。長女和女婿後來成就了居家族再獲諾貝爾獎的又一對璧人。

    同此期間,居夫婦整修了一個破舊的棚子,改建成實驗室。在常人無法忍受的艱難條件下,為了節省開支,從低價收購的上萬噸瀝青鈾礦廢渣中進行無數次的溶解、蒸發、分離和提純結晶。居夫人絲毫不在乎過分樸素的服裝打扮被人指責。居夫人的工作服沾滿灰土和各種酸堿液體,每天手執鐵棍不停地攪動鍋中沸騰的礦物。一年、兩年、三年,頑強地守候著、單調地持續著。工作的艱辛實在難以承受,丈夫勸妻子暫時休停。可是居裡夫人不肯放棄,堅信必有成果。皇天不負有心人,歷時四載春秋,提煉出至尊至貴、閃耀著藍色熒光的的鐳,重量僅僅0.1克。居夫人獨立通過大量周密的理論研究和繁重的化工操作,付出一雙粗糙的、被酸液燒壞、被鐳灼傷的手,石破天驚地換得兩個新元素的發現和提煉。欣喜之中居夫人用祖國波蘭的讀音命名了一個元素「釙」(polonium),和一個意思是「賦予放射性物質」的元素「鐳」(Radium)。

    19036月,居夫人獲得巴黎大學授予物理博士學位,同年12月卅六歲的居夫人與夫婿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不可思議的是居夫人在理論和學科思維上的獨特貢獻,被當時男權社會輿論執意歪曲,居夫人被描述成丈夫的配角。作為一名女性,縱有卓著功勛仍被刻意抹煞。居夫人被無情地拒絕上作報告,只有居先生作為一個男人才容許上講演。現況迫使居夫婦不得不挺身公開辯解。然而即使明知遭遇不公,品格高尚的居夫婦也沒有從這個可日益圖利的產業中申請專利,心甘情願、毫無保留地奉獻給了人類。居夫人以偉大科學家的無私胸懷立下名言:「鐳不屬於我,鐳屬於全人類」。鐳的發現,解釋了放射現象、地質學和氣學方面的某些現象,以及生物學方面對於癌細胞的有效作用。以鐳為主導的新型產業開始在國際發展。 

    1904126日,小女兒艾芙(Ève Denise Curie Labouisse)誕生。小女兒沒有接受母親培養的願望:做一名科學家,像父母一樣;或者做一名醫生,像祖父、曾祖父一樣。她發揮了外婆的遺傳基因,自作主張去學音樂,成為一名鋼琴家,後來又成為作家,寫了母親的傳記而聲名遐邇。

    1906419日是個災難滅頂、斷腸揮淚的陰雨天。皮埃爾在穿過馬路時橫遭車禍,不幸喪生。儘管岌岌於瞬間的天塌地陷,居夫人仍然以無比堅強的意志拒絕了政府提議給予的國家撫恤金。她以百折不撓的毅力和勇氣繼任了居先生在巴黎大學的講座,成為該校第一位女教授。她全心指導實驗室工作,潛心研究各種放射性元素,並且盡責肩擔起老居先生的供養和兩個女兒的教育。在那個令人心碎的一年,年僅卅九歲的居夫人獨對孤燈,每天向驟然消亡的丈夫痛訴衷腸,苦苦執筆一封一封寫她永遠也發不出去的信!

    夫人發表了一系列關於放射性的重要論著。1910年,居夫人成功分離提純出鐳,她的名著《論放射性》一書出版。1911年秋天居夫人去布魯塞爾參加了第一屆索爾維(Solvay Conference)國際物理學會議。會議由企業家索爾維贊助並命名,其中著名參與者還有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居先生得意的的學生保羅·朗之萬(Paul Langevin 1872.1.231946.12.19)等。

    正當二十多位世界頂級物理學精英成功聚會、躊躇滿志之時,一件桃色傳聞被學術對手利用,大肆宣揚、甚囂塵上。居先生一位親密的優秀學生保羅·朗之萬,他又是一名卓有貢獻的法國物理學家和反抗德國納粹統治、反對日本侵略中國的知名鬥士。朗之萬的妻子珍妮飛揚跋扈,不能理解大學教書的朗之萬為科學獻身的犧牲精神,她因丈夫拒絕企業高薪的工作而吵鬧、廝打以至兩人分居。導師遇難之後,朗之萬教授對哀慟逾恆的師母悉心關照、分憂解難,以至兩人互生愛慕之情,同居一年之久。情愛使冰河之中的居夫人得已回暖,走出哀傷失落,陪伴了鐳的重大解析。始料未及朗之萬的老婆嫉恨之火中燒,居心叵測地尋機找自己的哥哥砸鎖強入朗之萬的實驗室,撬開抽屜,偷走了居夫人寄給朗之萬的情書。情書中有關於通過情愛滿足情的表述,被公開發表在巴黎十一月四日的媒體小報上,標題《愛情故事:居夫人與郎之萬教授》。偉大的居夫人冒然被巴黎心胸狹窄的一派輿論辱罵為「波蘭蕩婦」。居夫人從比利時散會回家,赫然見到自家門口聚集著一群歹徒張狂扔石頭叫罵,要她滾出法國。居夫人不得不帶著女兒躲避到朋友家。

    巴黎無良知的公眾和輿論,惡狼般恨恨撲向讓他們法國榮享國際盛譽的一名謙謙女子,一名樸實無華為科學鞠躬盡瘁的移民女子。法國內閣會議甚至荒誕討論是否應該驅逐瑪麗。法國幾家不同報社的主編因為對此緋聞事件的意見分歧,用劍拼殺進行決鬥;郎之萬也被逼迫為此事與輿論攻擊者用手槍決鬥。所幸令人驚恐的決鬥無人喪命。愛因斯坦憤然公開為瑪麗和朗之萬辯護:「如果他們相愛,誰也管不著」。1911年十一月廿三日他專門給居里夫人寫信表示安慰;皮埃爾的哥哥雅各·居里也專門致上誠摯的慰問信。

    天傾地斜的當兒,老天爺都不敢一下眼,即刻之間造化降臨。十一月7日,居里夫人收到獲得本年度諾貝爾化學獎的電報。鑒於她的重大成就,1911年四十四歲時她再次獲得諾貝爾獎,成為歷史上第一位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偉大科學家。居里夫人勇敢拒絕了個別權威人士要她請辭的建議,十二月十日在姐姐與女兒陪同下第二次來到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十二月十一日和十二日授獎儀式在音樂廳隆重舉行,居里夫人堅定地走上講臺第一次作諾貝爾學術報告。

    儘管瑞典科學院賦予居里夫人無上的榮光,也難平瑪麗•居里在巴黎輿論風暴中所遭受的深重心理傷害。和平博愛的瑪麗•居里在窮凶極惡的敵視攻擊下,精神崩潰如殘枝敗葉。奄奄一息、無可奈何,短期間不得不採用娘家姓氏斯克沃多夫斯卡女士的稱謂住進一所女子修道院的醫院,以養息治療生理和心理的雙重創傷。研究工作中斷了一年多。

    對科學研究的頑強意志和用科研成果救助人類的崇高信念,終於使得居里夫人站立起來。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義薄雲天、澤被後世。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居里夫人大義凜然奔赴前線戰地醫院,她親自指導製作和操作使用的流動式X光機在戰場上拯救了上百萬受傷的法國士兵。居里夫人不予計較自己如何向法軍提供的重要人道貢獻,法國政府也從未授予她任何正式嘉獎。居里夫人專注於設立之後建在命名為「皮埃爾-」街的鐳學研究所,原定1914年八月落成。戰後在居里夫人帶領下,鐳學研究所湧現出四位諾貝爾獎得主,其中包括她的長女伊雷娜·約裡奧-居里和長女婿弗雷德裡克·約裡奧-居里。

    居里夫人承受輻射幾十年,而且正是在一戰期間四年經受過更危險的倫琴儀器射線。居里夫人最終不克多種慢性疾病折磨,病逝於輻射帶來的再生障礙性貧血(有說是白血病),享年之六十七歲。長女伊雷娜·約里奧-居里和女婿弗雷德里克·約里奧-居里同樣從事放射線研究,雙雙享年不足五十九歲病逝於輻射帶來的同樣疾病。居里先生若不是慘遭車禍,也將病逝於因輻射帶來的血液病。居里夫人一家為科研貢獻造福人類付出了人壽生命的沉重代價。居里夫人1904年十二月出生的二女兒艾芙·居里,1954年十一月十九日五十歲時嫁給美國駐希臘大使小亨利·理查森·拉布伊斯。2007年十月廿二日在睡夢中於紐約自宅逝世,安享天年102歲。

    居里夫人的小女兒艾芙在母親病逝後第三年出版了母親的傳記《居里夫人》(Madame Curie),為母親歌功頌德。這本書風靡全球深深影響了一代人。書中居里夫人的生活美化了,所有的曲折淡化了。居里夫人1911年之後的兩年更是空白。直至五十個年頭之後,一位1940年出生的美國女作家蘇珊·奎因 (Susan Quinn)花了七年時間,收集居里家庭成員和朋友沒有公開的日記和資料,1987年完成著作出版了《瑪麗亞· 居里:她的一生》(Maria Curie: A Life),這才闡明了居里夫人生存在一個男權社會中如何經受了不為常人所知的艱難險阻。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其實我們可以理解,作為當局者的小女兒寫這本書是多麼難能可貴。審其時度其勢,男權社會對傑出女性虎視眈眈的勢力還大有人在,愚昧的法國公眾並沒有完全開化。作者為保護母親必須在文字思路上竭盡所能張揚正能量,煞費苦心、旁敲側擊,要讓心胸狹隘的人士閉嘴。待到美國女作家蘇珊·奎因投入寫書的時代,那些沒有開化的法國公眾已相繼終老作古,公開歧視女性的社會風氣亦隨著社會潮流自然減退。二女兒艾芙有生之年想必讀過蘇珊·奎因所寫的《瑪麗亞· 居里:她的一生》。

    按說居里家族的科學傳統已延續有四代。居里夫人的外孫皮埃爾·約裡奧( Pierre )是生物物理學家,外孫女伊蓮娜·朗之萬-約里奧( Helene 1927-)是核物理學家。外孫女伊蓮娜嫁給了居里夫人當年的戀人物理學家郎之萬的孫子米歇爾·朗之萬(Michel Langevin),達成了外婆和爺爺之間痛捨的情緣。第四代的伊夫·朗之萬(Yves Langevin)也取得了生命科學的博士學位。其實從瑪麗亞·居里熱愛高科技的父親和祖父算起,應當是第六代。

    恪守自己的職業道德,既不求名也不求利的瑪麗亞·居夫人一生獲得各種獎金十次,各種獎章十六枚,各種名譽頭銜117個。愛因斯坦說:「在所有的世界名人當中,瑪麗·居是唯一沒有被盛名寵壞的人。」時經六十年後的1995年,居夫人和她丈夫皮埃爾·居的遺體從合葬的國璽墓地轉移安葬至法國最高榮譽的巴黎先賢祠。一位來自海外曾經清寒貧困的年青女子,走過哪怕頑強意志都足以被摧毀的艱險磨難,在以男性佔主導地位的世界科學史上依憑自身成就佔有了一席之地,成為法國國家先賢祠中唯一的女性。

       

                           2018.01.02.於漢堡

                           2018.07.10. 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