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 之一

時代呼喚華文

   

 

 

 

華文文化在越南西貢曾經一度輝煌,獨領風騷長達十年,那是六十年代中期至七十年代中期。在這光芒燦爛的十年中,以教授華文為主的公立與私立的中小

學校多約三十家,華文日晚報最多時十四家,至一九七五年四月三十日西貢「解放」前夕,仍有十二家。

 

但就在這一天——四月三十日,歷史來了個大轉捩,時代來了個大交替,十二家華文報在一夜之間遭逢厄運,萬劫不復。三十家公立與私立的華校的華文教育,從此弦歌不再,華文文化事業從巔峰墜下了深谷。

 

然而,事物的發展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發展,應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絕不是相互排斥,更不是以扼殺別人的文化來作為發展自己文化的動力。華文文化經過十多年的陰暗歲月,在不可逆轉的改革開放的大潮下,終於走出了低谷。在香港、台灣、星馬等地華資被大量引進,在這些國家和地區的華人商家和遊客大量湧到時,終於無可爭辯地說明了華文文化對當地經濟的發展,對他們走向世界是何等重要,但這方面的人才又是何等的缺乏。

 

大量的流失和二十多年的斷層,形成了華文人才嚴重的虛弱和凋零。

 

打開每天的報紙,大量的徵聘廣告,絕對沒有一則是不必懂華文華語的。聘辦公室人員固然以懂華文華語為先決條件,聘司機、廚師也不例外。

 

時代在呼喚華文!真是形勢比人強,不管你願不願意,你都不能不正視這現實,重視這現實。於是,華僑華人學華文,越南人也學華文,不但子女學,年輕一輩學,平民百姓學,連年長一輩也學,甚至當官的也學。

 

於是,學華文蔚然成風。

 

可是,學校所安排的教學課程,華文仍然只是一門選修課,你選修了其他外文,便不能再選修華文,而選修課每星期只有那麼幾節,大大不能滿足學生的需要。

 

於是,各校紛紛成立「華語中心」,上完半天正課之外(越南的上課時間全部是半日制),用半天時間以收費補習形式教華文。社會上的華文專修班、中越文翻譯班也到處競相招生:有的則在家庭辦補習班。效果如何,尚無考證。但不必諱言的是,從事此業者大都收入甚豐,「盤滿缽滿」者亦不乏人。

 

華文受到青睞,使全越南唯一的官方華文報紙——《解放日報》也成為「洛陽紙貴」。它是胡志明市市委的機構刊物越文《西貢解放報》的華文版。內容大部分譯自《西貢解放報》,小部分是該報記者採寫。日出紙兩大張。銷數如何,當屬保密。但它既是官辦的又是唯一的華文報,不但是「皇帝女」,而且是「獨生」的「皇帝女」,其身價之矜貴不言而喻。在轉向市場經濟的今天,一切經濟活動甚至人際關係,都離不開廣告,而全越南只有這張華文報,其廣告之「爆棚」,收益之膨脹,可想而知。

 

該報經濟效益雖佳,卻始終抱著一個「數十年一貫制」:正、簡字體混用:正體字標題,簡體字內文的有之;簡體字標題,正體字內文的亦有之;兩行標題,一行簡體,一行正體的也常見。這樣做也許有它的道理:可迎合各方讀者的習慣需要。

 

然而,有得也有失。作為全國唯一的官辦的華文報紙,在華文規範化方面,本具有一種無可爭議的權威;但如果本身也不規範,又何以樹權威?難怪有位年輕朋友對我這樣說:「對漢字的正誤,我們也不知道以什麼為準,報紙應該是最標準,最有參照價值的,結果越參照越糊塗。當然大可以查字典,但不是人人有這麼“專業”。」

 

這位年輕人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不能理解的是:報紙為什麼不去理解讀者這種心思願望?相信有這種心思願望的讀者絕對不是少數。

 

(2006.7.7寄自丹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