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軍南下

     

大軍南下,一千雙布鞋擠上火車

黑夜孤獨如水,有我十七歲的妹妹

掙脫泥土的腥味和詞語的枷鎖,征戰貧乏

以桂枝為馬的童年,一夜走遠

一個人的水樣年華被城市流放,發配到四環以外

昏黃的燈光下,孤獨忽明忽暗。疼痛,無法消瘦

妹妹,不要出售廉價的淚水,不要懷想

餵養生靈的炊煙。江湖上風大,一定帶好

裝著草藥的瓦罐,祖傳的咒符,淬了劇毒的匕首

還有我送給你的掛著紅線的羅盤

妹妹,你是一株在鄉下修行十七年的麥子

遇到病菌,妖魔時,你要呈現徹底的鋒芒,或毒

 

 

網友南閩老茂點評

馬東旭的詩《大舉南下》

 

      你把大背景直接扯成銀幕——
      不惜磨難自我的文字,楔入壯闊的社會場景與時代潮湧,無疑需要詩人具備底足的勇氣和堅銳。特別作為80後年輕詩人,抵足現實場,留在疼痛地帶感受震顫,這樣的氣勢,也無疑為自己在同代人行列中挺出硬實脊梁。
      80後詩人馬東旭,從閱讀他近期大量(相對於他人的他噴發出的創作狀態)詩作的感觸而言,我更願意把他看成首先是一位生活體驗者,而後才是一位詩人。他以心靈苦行,給自己除了青春、激情、活力的時代青年這一面以外,責任、擔負的那一面的完整塑型,用疼痛建立了與生活相交融的觸點,並在其中追尋著知行的沉澱。雖然還不可避免地留有一點粗礪、淺表的痕跡,但他的表達氣象所折射出來的麾揮挺進之勢,絕對有一股潮湧之大響,就如這首《大軍南下》。
      從《大軍南下》這個具體文本,一樣體現出了詩人緊湊楔入社會與時代現場的特色。《大軍南下》,不管用在標題還是起句,既是他時代大背景的交代之筆,也是 他表達上蓄勢後的大肆揮進的啟端,同時為有紀實、具體、繁密特點的整首詩補足了大氣。我以為這是此詩最炫亮的一筆,使之不但從詩人自己的作品中脫穎而出,也從浩繁的網絡詩歌堆中讓人眼前一亮。
      民工潮是近三十年來最為波瀾壯闊的時代景象之一,以大軍形容它的運動形態早已為我們所認同。大軍南下,是改革開放以來人口流動最突出的一個路線方向(也讓我聯想到這個詞組的一個淵源:解放戰爭時期的大軍南下。呵呵,題外話),有著典型的代表性。在詩中,馬東旭以點題和起筆並用的手段,將時代大背景直接作為他情節上演的銀幕,使具體故事的演繹有了更加真切的舞台、更加震撼的效果:主人公妹妹從離別故鄉、遠出打工,到艱辛求生存,其中艱難、辛酸的生活歷經和孤獨、思念、苦痛的情感磨難,在的牽掛和憂慮中,一幕幕精彩、質感、如親歷般,清晰地烙在大背景上,映現在我們眼前。我們無須細細地去解讀他行文走筆的每一章節的故事情節,相信這樣明朗直呈、真切可感的敘述,足以讓我們切身體會到詩意的要領。盡管他在大銀幕上情節紛呈,有一點一直是作為故事的脈絡時隱時現地貫穿始終,那就是關切之情、責任擔負與悲憫心,濃烈而又無形地化入字裡行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