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上頁

 

 

 

身心安處為吾土

“身心安處為吾土 、 豈限長安與洛陽”

---- 白居易 ----

    中國的方言特別多,不但粵語與上海話難溝通,同是廣東人、講台山話的老僑遇到說客家話的同胞,一樣是各講各的;講欽廉話的廣西人遇上廣東潮州客也會雞同鴨講。偶見福建老鄉,我極高興的趕緊換回閩南鄉音,豈知對方是講省會的福州話,同是福建人、南北語系卻是兩個全然不同的世界呢。

      國人地域觀念的形成,很大原因是溝通問題;近半世紀以來海峽兩岸分治,卻都一致推行國語(普通話),彼此均能用共同語言交往,對將來中國統一和團結是有重大關係,也可以打破狹隘的省籍界線。

      世界各地區的華人社會,先輩們利用同鄉情誼集會結社,達到互助相濟的目的,早歲是有客觀因素和必要。時移勢易,當今海外華裔對地域同鄉以及同姓宗親之誼,應該漸漸淡化,對華族社區的大團結才有助益。

      我向來是不贊成在新鄉籌組同鄉會和宗親會,因為華裔在居留國已是少數民族,我們如果閉門在自己社區內再劃分彼此,熱鬧是夠熱鬧了。滿街滿巷到處的會長們互相吹捧外、百千個姓氏組成的宗親會,幾百個同鄉會、、、、對宗親或鄉人能做到的聯誼或服務有限,可卻成為華族大團結的無形阻力。華人被異族視為散沙群體,是值得吾們再三省思啊!

      人類歷史都是從遷徙中形成,堅持原籍的人如能查閱族譜,當能發現自己的籍貫和祖先有極大的差別。正如我們不論原籍是福建或是廣東,以我為例,先祖從中原地區南遷,先父在閩南農村誕生,避赤禍遠離家鄉移居印支半島。

      我三兄弟先後在南越湄公河畔巴川省省會出生;童年隨雙親逃戰亂到了堤岸華埠落戶,求學成長及娶妻養育兒女。中年攜婦將雛舉家逃避越共苛政奔向怒海,淪落印尼荒島十七日、餘生後獲澳洲人道收容而定居墨爾本。

    六位男女孫中有四位在墨爾本誕生,我們的故鄉理論上是應填寫福建泉州同安;但到今天同安縣我除了前往尋根逗留過幾天外,故鄉的真容是圓是方還弄不清楚呢?年前回去探親,又被親友告知「同安」經已一分為二,我們的祖屋所在鄉鎮,已改成了「廈門市翔安區」了。

      孫兒女們的原籍強要承認是福建廈門也無不對,但這班孫輩們除了講國語、粵語和英語外,一句鄉音也不入耳。何況祖母婉冰是廣東南海人士,長孫女的媽媽是浙江人,堅持說是閩南人,又非純種?追溯到遠祖,才又回到中原了。

      最公平的辦法,對孫兒女們來說,這班新生代就是「澳士」或「澳洲華裔」了。因此、原籍是什麼或應該將自己定位為什麼人都不重要;那麼今天海外華社,若再執著劃分省籍地域,以同鄉會自囿,在深層意義上講可說完全沒必要啦!

      一千兩百餘年前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先生就說過:「身心安處為吾土,豈限長安與洛陽。」以今天地球村的角度講,這位名詩人的下句詩可改為是:豈限中國與澳洲」了。

      九百多年前的蘇東坡先生也告訴我們:此心安處是吾鄉」。不愧是大詩人,其真知灼見幾乎預見到近千年後的人類地球村,只要心安,那個地方都是我們的故鄉啊!

      我們選擇了澳洲這塊人間淨土安居,子孫們漸漸融入這個美麗新鄉,三、四代以後也通通變成了名符其實的「澳士」。也有可能他們又遷徙去一個未知的新地方落籍? 正如我的曾祖父母及祖父母生前,怎能料到孫輩們會遠涉重洋去到澳洲、瑞士、德國定居一樣。

      地域觀念在地球村已經建立起來的當代,早已不合時宜;面向居留地,新鄉能令我們安居樂業,可讓我們心安的地方,就是吾鄉,眼前當下便是,又何必太執著呢?

 

               二零一四年六月三十日初冬於墨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