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的穀雨情結

穀雨,是二十四個節氣中的第六個節氣,也是春天的最後一個節氣,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載:自雨水後土膏脈動,今又雨其穀于水也,……蓋穀以此時播種,自上而下也。換言之,清明過後,雨水增多,有利於穀類作物的生長,故名曰穀雨。古人對穀雨這一節氣甚是喜愛,有諸多詩句歌之詠之。

 

  清明早、立夏遲,穀雨種棉正當時,穀雨是春播春種的關鍵時期,大江南北陸續開始栽種棉花、玉米、春小麥等作物。南宋詩人范成大《蝶戀花》詞:“江國多寒農事晚。村北村南,穀雨才耕遍。秀麥連岡桑葉賤。看看嘗面收新繭。”“耕遍說明瞭穀雨正是播種的時候。詩人只一個字,就將農事不緊不慢的節奏和井然有序的勞作躍然於紙上。

 

穀雨是採茶的最佳時機,諺語說穀雨穀雨,採茶對雨”,明代許次紓在《茶疏》中談到採茶的時節也說:清明太早,立夏太遲,穀雨前後,其時適中。穀雨之時,溫度適中,雨量充沛,加上茶樹經半年冬季的休養生息,使得春梢芽葉肥碩,色澤翠綠,葉質柔軟,富含多種維生素和氨基酸,使春茶滋味鮮活,香氣怡人。詩寫梅花月,茶煎穀雨春,一杯清茶,百味人生。難怪鄭板橋竟如此推崇穀雨茶:“不風不雨正晴和,翠竹亭亭好節柯。最愛晚涼佳客至,一壺新茗泡松蘿。幾枝新葉蕭蕭竹,數筆橫皴淡淡山。正好清明連穀雨,一杯香茗坐其間。”“落絮遊絲三月候,風吹雨洗一城花。未知東郭清明酒,何似西窗穀雨茶。黃庭堅的這首《閒遊》,更是道盡了茶的韻味,寫盡了茶的芳華。

 

春季穀雨時分,正是清新特別的香椿閃亮登場之時。民間有三月八,吃椿芽兒的說法,穀雨前後,香椿新芽初綻,這時的香椿醇香爽口營養價值高,故有雨前香椿嫩如絲之說。穀雨食椿,又名吃春。椿素有樹上青菜之稱,鮮椿芽中含豐富的糖、蛋白質、脂肪、胡蘿蔔素和大量的維生素C。古時候,人們把春天採摘、食用香椿說成是吃春。據說早在漢代,我們的祖先就有食用香椿的習慣。香椿還曾與荔枝一起作為南北兩大貢品,深受皇上及宮廷貴人們的喜愛。宋蘇頌盛讚其椿木實而葉香可啖。

 

  穀雨至,春天歸。正是在這穀雨送春歸的時節,牡丹卻在瀟瀟細雨中綻放了——姹紫嫣紅、芳香濃郁、雍容華貴,其色可銷魂,態可醉心,大可悅目。牡丹,乃國色天香,於是文人雅士們不惜華詞麗句盡情頌之,並賦予它豐富的人格品質和文化神韻。唐朝詩人王貞白,曾寫過兩首題為《白牡丹》和《芍藥》的詩,也都與穀雨有關。前一首說:穀雨洗纖素,裁為白牡丹。異香開玉合,輕粉泥銀盤。後一首說:芍藥承春寵,何曾羨牡丹。麥秋能幾日,穀雨只微寒。只有在穀雨時分,牡丹和芍藥才顯得格外精神和美麗。清代顧祿所著的《清嘉錄》裡也有神祠別館築商人,穀雨看花局一新。不信相逢無國色,錦棚只護玉樓春的記載。

 

穀雨時節,品一杯細如雀舌的穀雨茶,讀著這些詩句,去領略穀雨時節那濃濃的文化情結,不也是一種莫大的樂趣和幸福嗎?

 

                                                                                               2013-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