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詩歌創新

 

我從廿歲開始寫詩,寫了快一輩子了,發表了上萬首之多,也有幾首較好的,但總的來看,大量的詩沒有寫好。常常老調重彈,徘徊不前,在意境、韻律、形式等方面,衝不破老框子。詩歌的創新,成了老大難問題,甚至有些詩,不但沒有進步,反而後退了。這並不是不努力,主要是缺乏干預新生活,誕生不了新靈感,寫不出時代精神來的問題。下面就這個課題,談一談自己的體會。

 

詩歌創新的核心是新意,就是新鮮的意境。這新鮮的意境,來自新鮮的靈感,靈感來自新鮮的生活。激情的閃光,就是靈感,靈感一閃而滅,最好迅速記錄下來。寫詩時間長了,思想懶惰,思維上容易走老路,因而詩人沒有新的生活,關在屋子裡寫詩,也能寫出來,也能保持原來的水平,但是沒有新鮮感,就是沒有“創新”的東西。這種表現,是阻擋詩歌創新的因素之一。

 

寫詩寫到一定程度,容易自感良好,自我滿足,有的認為能在下級報刊上發表出來,就達到了高水平,就已經成為名人,沒有向上攀登的想法,失去了繼續探索的動力,有的對名人缺乏拜師學藝的精神。這樣一來寫的詩很難有新意,對好詩的標準定的太低了。作者的心裡永遠沒有“滿足”,永遠存在不滿足,才是向上的態勢,就是名家,也是認真對待寫作,滿足了照樣寫不好,這是阻擋詩歌創新的第二個因素。

 

有的不善於干預與時代緊密相連的新生活。時代天天發展,生活天天變化,我們不緊跟新時代,熱愛新生活,去感受新生活,寫出來的詩必然是舊東西,老人更是這樣,現在年輕人只用一手機走遍全世界,了解隨時發生的新鮮事,而我們有手機不會用,有電腦也不會用,多年來年輕人,已在電腦上打字、發稿、看新聞,解決一切問題。我們仍在爬格子,裝信封發信,網上的東西不會看,那就更不能接觸網上的文學天地了。這是阻擋詩歌創新的因素之三。一個詩人,終止了探索精神,不主動接受新鮮事物,也就無法使自己的詩歌創新。就像我自己,已是80歲的老人了,老墩頭不發新芽,怎能保持青春活力。我寫的詩不出新,這就是根本原因。

 

我雖然沒寫出多少好詩來,體會是有的。我覺得詩的新意,含在意境裡,它的韻律、詞句、長短、如何排列,都是表現形式。詩的形式,也必須要,它是錦上添花的東西,真正的好東西是詩意之新。寫短詩,有人說,整個過程是為了寫好最後一句,這就是“詩眼”,實際上前三句不是詩,最後一句是好詩,這一首詩也就成了好詩。這一句好詩往往是新生活的一閃念,誕生出來的靈感。寫詩就是開闢新天地,寫別人沒有寫過的新意,或者別人寫過的事,再寫出來更有新意。前些日子我在網上看到一首詩寫道:

皺 紋

 

歲月畫出的一張地圖

越老越清楚

 

送給你

孩子

 

你才不會迷路

 

皺紋很多人寫過,但這一首寫得有新意,就受到了好評。把地圖給孩子,因地圖上有人生路線,孩子看著地圖走路就不會迷路,這就是詩的新意。

 

我退休後廿年來,一直不斷地寫作,詩也寫得不少,但基本上沒寫出好詩來。實際上,也不是不努力,也不是不發表。原因是缺乏新生活,在創作觀念上是陳舊的,嚴重的是自己陷入了盲目性,覺得寫的還可以,還不住地發表一些,對自己要求標準太低,所感受的都是舊生活,怎麼寫也不會出新了。從去年下半年,我對自己加了點壓力,計劃出一本《馮惟敏傳承詩選》,大約要寫田園詩400首以上,那就必須感受新生活,認識新生活,在創新上下功夫。於是,經常讓兒子開車拉著去縣南部山區體驗山裡生活,大半年的時間,把全縣的著名景點看完了,有的去過好幾趟,看一個地方,回來就寫一篇遊記,同時生活有了積累,產生靈感寫成詩,現在400餘首已完成,正在編輯出版。有了新生活,寫詩多了,自然有幾首好的。如在《沂山詩吟》組詩中,有一首《歪頭崮》寫道:

 

貪看天下美景

把頭扭歪了

自己也是一景

讓別人來看

成了一座奇峰

 

還有《春天的情曲》四首,其中《柳條遐想》寫道:

 

一根柳條

橫在天空

是穿越雲縫的小河

我仰望著走近它時

聽見了春雨潤物聲

 

柳條,我寫過若干遍了,在報刊上發表過多次,但自己覺得這首有點新意。新就新在把它比作雲縫裡的小河,怎麼來的呢,是我多次逛公園,細細觀察柳條發芽,柳條變青,上邊沾著露珠,風吹露珠滾動,滴下雨點來,產生靈感寫成。我深深感到,寫出一首有新意的詩,很不容易,不是自我感覺良好,也不是報上發了就好,而是發表的檔次越高越好,評價好的人越多越好,廣泛流傳的更好。

 

詩的創新,基礎是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不是自我感覺的水平,而是超出高水平的作者的水平,起碼是省級以上或全國水平。自己寫出的詩,拿到全省全國,讀者一讀就能評出水平高低。我在網上讀到一首,南京詩人張曉陽為唐代詩人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寫的一首詩,題目是“孤篇橫絕,竟為大家”有幾段寫道:

 

春江潮水,海上明月

流暢婉囀的低吟中

我走進了一個江南的春夜

 

大江東去,遊子思歸

空裡流霜不覺飛

匆匆歲月被咀嚼成一顆蒼老的心

 

升起——高懸

西斜——落下

微情,迷離月色

 

把詩種植在這個夜晚

淚濕的懷念

被濃濃鄉愁揉碎成一片江南煙雨

 

句句翻新,千條一縷

動古今人之心脾 

江流與月色殊途同歸

 

儘管悲傷,仍然輕快

雖然歎息,總是輕盈 

啼血的詩句在紙上輕飛

 

孤篇橫絕,竟為大家 

一曲《春江花月夜》

張若虛在詩國的意境中永遠屹立

 

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  

蘸著月色寫下的詩句

依然有歲月無法消解的痛

 

月色中的穿行是一條陌生的路

我的迷離被沉在深淵之底

被揉碎的不是記憶,而是歎息

 

月色中,我總是探測不到

那大江深處的魚

靈魂的星火被焊在江濤的浪尖……

從詩的氣派、格調上看,詩人張曉陽就是個大家,寫新詩有很高的水平。能寫出這樣的好詩,非一日之功。因而在寫詩中,必須認認真真學大家的詩,拜大家為師,要樹立寫詩評詩的高標準,不能自己覺得好就算好,就滿足了也無心向人學習了。作為一個詩作者,要寫到老,學到老,天天有青出於藍的人,一滿足自己就落後了。我們現在寫詩,有些人形成了一種習慣,愛寫順口溜式的詩,這種詩寫起來好寫,編輯省勁,讀者好讀,可寫出新意的不多。寫哪種方式的詩,應根據自己的特長而定。我寫此文,是針對有進取之心,喜歡把詩寫好的作者而言。對那些寫詩為養生、取樂、或有其他目的的作者,就無意思了。我談的是個人體會和見解,僅供參考。

 

                                         2016.10.5